2012年4月27日,正值中國政法大學60年甲子誕辰和民商經濟法學院10年院慶之際,由民商經濟法學院主辦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中國民法典論壇第十一場——民法典的未來”在中國政法大學逸夫樓學術報告廳盛大開幕。本次論壇以“集國人智慧,成偉大法典”為主題,有幸邀請到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先生,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衛國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尹田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憲忠教授擔任主講。擔任本此論壇嘉賓主持的是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李永軍教授。
晚上7點,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論壇正式拉開帷幕。首先,李永軍教授致辭,提出中國為什么需要民法典這個問題。江平教授解釋道,私法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如果沒有一部民法典,就不可能對現有私法做出完整、系統、科學的規范。接著孫憲忠教授指出人民權利是社會的根本,而民法典的制定可以把人權提高到道德倫理的高度,從而體系化的規定公權力。隨后王衛國教授談到民法典穩定性好,可以整合我國分散而多樣的法律淵源,且這標志著一個國家民主和法制所能達到的一個水平。最后,尹田教授認為法典化是大陸法系的特征,其最大意義是保障個人權利,使之和公權力抗衡。
一番討論過后,李永軍教授又提出下一個問題,即未來中國民法典應采取何種模式。孫憲忠認為清末變法運動、國民政府和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三個時期直接或間接地借鑒的德國民法典的模式是最佳選擇。尹田從國內外比較的方面闡釋道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各有千秋,但我們歷史傳承的體制是德國民法典體制,所以采用其更適合習慣。江平則從自己親身經歷的民法典模式的變化中指出立法過程中的兩大問題,即“立法主體非法學家”和“立法缺乏真正的規劃、組織和組織原則”,他表示民法典的未來不容樂觀。王衛國從科學角度指出德國民法典在“民商合一”、“民法倫理性的回歸”和“財產法的整合”三個方面的不足。
最后一輪的討論之前,李永軍向嘉賓提議選擇以最擅長的方面闡述“在未來民法典中關于法人和人格權等具體內容應如何改進”的問題。江平指出不應該把“財產法人”和“社團法人”的概念照搬到民法典中,他認為兩者區別的界限應該引入到民法典中。尹田基于民法調整對象指出,人格權應該由憲法規定。王衛國則認為人格權可以整合到人法,但不可以搞法定主義,同時他指出法人中的“自然集合體”應放到“自然人”里。孫憲忠指出民法立法技術值得探討。提問環節。同學們抓住與心目中的法學大師交流的機會,踴躍提問,教授們的精彩回答不時引起全場的陣陣掌聲。
至此,本次高潮迭起、星光璀璨的民法典論壇華麗落幕。在散場后,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次論壇讓他們對民法典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現場聆聽大師們的教誨,也讓他們對法學的學習有了嶄新的觀點。這場陣容華麗的論壇既給同學們送上了一場民法學的饕餮大餐,也為即將到來的60年校慶盛典增添了一抹亮麗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