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中國法學會在北京舉行部級法學研究課題成果新聞發布會。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周成奎同志出席發布會并講話,發布會由中國法學會辦公室劉劍主任主持,研究部方向主任和研究部學術研究處彭伶處長向與會新聞媒體介紹了中國法學會2010年度法學研究課題成果的整體情況。優秀課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主持人宋英輝教授和《大規模侵權損害救濟基金研究》主持人張新寶教授分別就所承擔課題成果內容向與會媒體進行了簡要介紹。
中國法學會2010年度共立項課題158項,其中重大課題5項,重點課題17項,青年項目8項,一般課題40項,自選課題88項。截止到2011年10月底,申請結項的成果共119項,其中重大課題4項,重點課題13項,青年課題7項,一般課題30 項,自選課題65項。經專家鑒定,在申請結項的119項成果中,通過鑒定82項,其中獲得優秀的23項,合格59項;優秀率近20%,結項率為69%,達到較高水平。
2010年度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成果涉及面廣,涵蓋了法學研究的多個領域,對我國法治建設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探討。課題成果特點鮮明:
關注熱點難點,研究問題意識強。2010年度課題針對我們國家法治建設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社會轉型期的治理模式與法制現代化、大規模侵權損害救濟金、流動人口管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網絡虛擬社會的法律規制研究、環境稅法律制度、能源安全、災區重建不動產法律問題等國家熱點問題及老百姓關心的經濟民生問題從政治、法律層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注重一線調研,實證研究突出。2010年度課題不僅注重理論探討,更注重對法律問題的實證調研,如流動人口管理、災區重建不動產、網絡虛擬社會的法律規制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等課題,均在實地調研數據和實例的基礎上分析解決問題。如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課題,在全國11省市的33個區縣全面展開了實地調研;流動人口管理課題,考察調研了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市的管理模式,獲得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調查資料。這種實證研究方法,對進行理論創新,提出科學對策建議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礎。
注重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對策建議。課題成果內容整體上有對各國立法例、實務例的介紹和說明,但較以往不同的是,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只是作為論據,課題更注重結合中國的國情和法治建設實踐,提出在中國較為可行的對策建議。如針對網絡虛擬社會的法律規制,提出了我國現階段互聯網審查、虛擬財產保護、反網絡犯罪法等具體的立法建議;針對我國現行流動人口管理,提出了將流動人口城鎮代理化、管理信息化、身份權益平等化的三元治理模式轉換成基于信息與激勵、身份權益和城鎮化的流動人口法律制度體系;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提出了“統合”模式;針對大規模侵權的救濟問題,提出了《大規模侵權損害救濟(賠償)基金條例》的行政立法建議稿等。這些建議必將對我國法治建設發揮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對策參考作用。
會上,與會媒體記者就2010年度部分課題成果內容進行了提問,并從新聞媒體宣傳角度對法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提出了若干建設性意見。
最后,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周成奎同志向與會媒體通報了中國法學會2012年在推動法學研究方面將要舉辦憲法實施30周年研討論壇、中國法學會恢復重建3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表彰老法學家、十大研究專項規劃結項、召開全國法學研究成果應用工作座談會等重點工作。就研究課題方面,周成奎副會長指出,自2006年中國法學會課題招投標工作以來,不僅數量質量大幅提高,而且課題研究內容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成果的理論及實踐應用價值明顯增強。周成奎同志強調,研究成果的價值在于理論創新,在于實踐應用。下一步,中國法學會將廣泛展開宣傳,并按照既定的工作協調機制,促進優秀課題成果向中央決策層推薦參考,向立法、司法和行政執法領域應用轉化,向高校法學教育和普法教育中宣傳推廣,使這些課題研究成果接受社會的檢驗,充分發揮其法治實踐價值。同時,周成奎副會長希望新聞媒體繼續關注和支持中國法學會工作,共同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