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首發式暨“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頒獎儀式、紀念曾憲義先生逝世一周年“曾憲義法學思想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報告廳舉辦。會議由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承辦。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教授、中國法學會周成奎副會長、司法部司法考試司丁露司長、司法部司法鑒定局霍憲丹局長、教育部高教司劉貴芹副司長、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王利明教授,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胡建淼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楊一凡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葉秋華教授,法學院副院長龍翼飛教授、劉明祥教授、胡錦光教授,院黨委副書記鄭小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林永強,來自國家機關的代表、國內外兄弟院校和科研機構代表、“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和“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獲獎代表,曾憲義教授的親屬、生前好友、歷屆弟子以及新聞媒體代表等120余人出席會議。首發式暨頒獎儀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主持。
曾憲義教授是杰出的法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法學教育的領軍人物,他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法學教育事業所做貢獻為法學界所尊重。以曾憲義教授為首席專家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課題,被教育部正式確立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同時也被新聞出版總署確定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在首發式和頒獎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教授、中國法學會周成奎副會長、曾憲義教授家屬趙淑慧老師共同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新書揭幕。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教授高度評價了曾憲義教授在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他指出,曾憲義教授自1990年先后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以來,以超前的眼光、杰出的領導藝術和不辭勞苦的忘我奉獻精神,帶領法學院全院師生拼搏進取,取得在全國法學教育界領先地位。程天權書記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的學術價值和地位做了充分肯定,向“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的頒發表示熱烈的祝賀。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同志回顧了曾憲義教授生前主持的歷次學術活動的重要意義,強調了曾憲義教授所具有的“一位真正的法學家、法律教育家以及一位真正的共產黨員的風骨”。曾憲義教授主編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是對傳統法律文化的認真系統的梳理和評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司法部司法考試司丁露司長表示,曾憲義教授畢生致力于法學教育和中國的法制建設, 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法學人才,為中國法律史學科的發展、中國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我國法學理論和法治建設實踐的有機互動。
教育部高教司劉貴芹副司長對曾憲義教授在中國法律教育領域的貢獻作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曾憲義先生長期擔任教育部法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和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一直致力于中國法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數十年來,他積極推動中國法學教育事業的改革和創新,為提高中國法學教育培養質量、優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殫精竭慮,曾憲義先生也是新中國法學教育事業走向世界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
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胡建淼教授高度評價了曾憲義先生的為我國法學教育事業和法律文化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的正式發布表示由衷的祝賀。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楊一凡教授在致辭中對曾憲義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熱愛中華法律文化的高尚情操表示了敬佩和贊賞。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王利明教授指出,曾老師是人大法學院的領路人,長期擔任人大法學院院長,始終把法學院的事業當成生命的全部,一心一意謀求法學院的發展,帶領法學院師生團結奮斗,銳意進取,為人大法學院取得法學教育領先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深切感受到了曾老師高尚的品格、正直的人品、嚴謹的學風。他指出,本屆獲獎作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很高的學術水準,希望通過對法學教育和法律文化作出貢獻的學者的嘉獎,能夠鼓勵更多的學者投身法學教育和法律文化的研究中,從而大大推動我國法學學科和法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滿懷深情地回顧了在曾憲義老院長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逐步走向光輝的發展歷程。他指出,推動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和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曾憲義先生的兩大志向,也是他一直傾心追求、殫精竭慮的兩大心愿。曾老師在法學研究、教學過程中積極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尋求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文明的契合點。他表示,我們要繼承曾老師給我們留下的學術遺產,學習曾老師作為學者的愛國情懷與專業精神,以理性而開放的理念推動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的研究,思考法學教育、法律文化的未來發展。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將永遠記載曾老師的貢獻,曾憲義名字將伴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進程。
首發式上,主持人宣讀了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同志賀詞,轉達了歐陽淞主任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正式發布的祝賀。
接著,曾憲義教授夫人趙淑慧教授向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贈送《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并在致辭中向各位領導、學界同仁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隨后,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葉秋華教授對此部洋洋千萬字的十卷巨著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充分肯定了此著在研討思路、涉及內容、觀念創新和學術規范中重要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李永強同志介紹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出版過程。
在曾憲義先生極力倡導下,為推動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于2005年成立“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并設立了“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和“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這對于我國法學教育的研究意義重大,通過對法學教育和法律文化作出貢獻的廣大學者的鼓勵和嘉獎,能夠鼓勵更多的學者投身法學教育的研究中,從而大大推動我國法學學科和法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本屆兩大獎項共評選出48位獲獎者。其中,一等獎獎金為3萬元、二等獎獎金為1萬元,三等獎獎金為5千元。(獲獎名單附后)
在 “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頒獎儀式中,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葉秋華教授向來賓介紹了這兩大成果獎的基本情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龍翼飛教授宣讀了獲獎名單。在本屆評選中,共有來自全國不同院校的48名學者獲獎。頒獎儀式上,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郭捷教授,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李紅海教授,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青年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法學院聶鑫副教授分別代表獲獎者在會議上做了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制史教研室主任趙曉耕教授主持了隨后的“紀念曾憲義先生逝世一周年‘曾憲義法學思想’研討會”,在研討會中,司法部司法鑒定局局長霍憲丹教授作了“曾憲義教授與中國法學教育”的主題發言;范忠信教授作了“曾憲義教授與中國法律傳統的弘揚”的主題發言;趙曉耕教授作了“曾憲義教授緬懷文集編寫簡介及曾憲義先生法律史獎學金簡介”的主題發言。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法學學者深切緬懷了曾憲義教授在學術和教育生涯中的巨大貢獻,高度評價了曾憲義教授的學術思想,充分肯定了曾憲義教授在中國法學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對曾憲義教授的法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研討。
附:獲獎名單
一、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獲得者 | |||
一等獎獲得者3名 | |||
西北政法大學 | 郭捷 | 合著名稱 | 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與法律人才培養——來自西部的研究與實踐 |
華東政法大學 | 童之偉 | 論文題目 | 《中國30年來的憲法學教學與研究》 |
中國人民大學 | 丁相順 | 論文題目 | J.M還是J.D?-中、日、美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制度比較 |
二等獎獲得者6名 |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劉茂林 | 論文題目 | 《國家司法考試與法律教育模式若干問題思考》 |
華東政法大學 | 杜志淳 | 論文題目 | 考試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
清華大學 | 王晨光 | 論文題目 | 中國法學教育的結構失調及對策 |
北京大學 | 李貴連 | 合著名稱 | 百年法學-北京大學法學院院史 |
中國政法大學 | 米健 | 論文題目 | 臺港澳法學教育之比較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王軍 | 論文題目 | “關于在中國法律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思考” |
三等獎獲得者10名 | |||
華東政法大學 | 王立民 | 合著名稱 | 診所法律教育研究 |
北京大學 | 李啟成 | 論文題目 | 司法講習所考論 |
南開大學 | 侯欣一 | 論文題目 | 《復合型法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 |
北京師范大學 | 韓赤風 | 論文題目 | 當代德國法學教育及其啟示 |
武漢大學 | 洪浩 | 著作名稱 | 法治理想與精英教育 |
山東政法學院 | 王小波 | 論文題目 | 拜占庭帝國法學教育探析 |
北京大學 | 潘劍鋒 | 論文題目 | 論司法考試與大學本科法學教育的關系 |
中國政法大學 | 尹超 | 論文題目 | 《美國的法律教育我們借鑒些什么》 |
浙江工商大學 | 陳駿業 | 論文題目 | 法律思維能力在法律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定位及其培養— 一個比較視角的研究 |
中國政法大學 | 劉坤輪 | 論文題目 | 中國法學教育:進步與不平衡 |
二、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獲得者 | |||
一等獎獲得者3名: | |||
中國政法大學 | 李雪梅 | 著作名稱 | 碑刻法律史料考 |
南京大學 | 錢大群 | 著作名稱 | 唐律疏義新注 |
西北政法大學 | 閻曉君 | 著作名稱 | 出土文獻與古代司法檢驗史研究 |
二等獎獲得者6名: | |||
華東政法大學 | 王立民 | 論文題目 | 中國的租界與法制現代化 |
華東政法大學 | 魏瓊 | 著作名稱 | 《民法的起源——對古代西亞地區民事規范的解讀》 |
華中科技大學 | 李紅海 | 著作名稱 | 普通法的歷史解讀 |
上海政法學院 | 倪正茂 | 著作名稱 | 比較法學探析 |
湘潭大學 | 李交發 | 著作名稱 | 中國訴訟法史 |
首都師范大學 | 邱遠猷 | 論文題目 | 張之洞與清末法律近代化 |
三等獎獲得者10名: | |||
華東政法大學 | 李秀清 | 論文題目 | 吳經熊在密歇根大學法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流動站 | 吳佩林 | 論文題目 | 法律社會學視野下的清代官代書研究 |
蘇州大學 | 方新軍 | 論文題目 | 權利概念的歷史 |
山東師范大學 | 程漢大 | 合著名稱 | 英國司法制度史 |
西北政法大學 | 馮卓慧 | 合著名稱 | 夏商西周法制史 |
中國政法大學 | 曾濤 | 論文題目 | 近代中國的國際法附會論 |
北京師范大學 | 吳海航 | 論文題目 | 成吉思汗大札撒探析 |
武漢大學 | 陳曉楓 | 論文題目 | 由“初衷”而“扭曲”:析中國法律變遷的文化動因 |
北京大學 | 蒲堅 | 合著名稱 | 中國歷代土地資源法制研究 |
江西財經大學 | 龔汝富 | 著作名稱 | 明清訟學研究 |
三、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青年獎獲得者 | |||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流動站 | 黃東海 | 論文題目 | 傳統中國商業法制的一段秘史:制度變遷視角下的牙人牙行制度 |
華東政法大學 | 陳頤 | 著作名稱 | 立法主權與近代國家的建構——以近代早期法國法律為中心 |
德國弗萊堡大學 | 袁劍 | 論文題目 | 清代西藏終審權問題再研究 |
華東政法大學 | 王沛 | 著作名稱 | 黃老“法”理論源流考 |
清華大學 | 聶鑫 | 論文題目 | 民國司法院:近代最高司法機關的新范式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張群 | 著作名稱 | 居有其屋——中國住房權歷史研究 |
華東政法大學 | 高珣 | 著作名稱 | 隋朝法制與統一秩序研究 |
湘潭大學 | 李鼎楚 | 論文題目 | 清末憲政語境中“司法獨立”的三種認知傾向——以預備立憲期間官員的言論為分析對象 |
華東政法大學 | 張卓明 | 論文題目 | 英美法對我國30年來法制改革的影響 |
西南政法大學 | 黃 忠 | 論文題目 | 認真對待“賠禮道歉”及 賠禮道歉的法律化 |
(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