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為繁榮中國的法學教育研究和法律文化研究,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共同設立的全國性獎項。其中,“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設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 設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另設青年獎10名。
本次評選分為成果申報、通訊評議和最終評選三個階段:
1、成果申報和形式審查:在成果申報階段,共收到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的申報材料94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的申報材料61份。申報期滿后,秘書處對申報成果進行了形式審查;
2、通訊評議:通過形式審查的有: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申報材料75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申報材料61份。分別由同行專家評議組進行通訊評議(同行專家評議組由全國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同行專家、學者組成);
3、依據同行專家評議組的通訊評議結果確定第二屆“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和第二屆“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的最終評選入圍名單。
為了確保評選結果的客觀、公正,現將擬獲獎人員名單進行公示(見附件),歡迎社會各界監督。公示期間為2011年11月24日—2012年12月15日。如有異議,請按以下方式與工作人員聯系。公示期滿后,我們將根據公示情況確定獲獎人員名單并擇期舉辦頒獎典禮,敬請關注“中華法律文化網”的有關公告。
聯系人:曹愛蓮
聯系方式:010-82509233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821室。
第二屆“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擬獲獎人員公示名單
獎項 |
申報者姓名 |
所在單位 |
成果名稱 |
一等獎 |
郭捷 |
西北政法大學 |
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與法律人才培養:西部的研究與實踐 |
童之偉 |
華東政法大學 |
中國30年來的憲法學教學與研究 |
|
丁相順 |
中國人民大學 |
J.M還是J.D?——中、日、美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制度比較 |
|
二等獎 |
劉茂林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國家司法考試與法律教育模式若干問題思考 |
杜志淳 |
華東政法大學 |
考試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
|
王晨光 |
清華大學 |
中國法學教育的結構失調及對策 |
|
李貴連 |
北京大學 |
百年法學——北京大學法學院院史 |
|
米健 |
中國政法大學 |
臺港澳法學教育之比較 |
|
王軍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關于在中國法律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思考” |
|
三等獎 |
王立民 |
華東政法大學 |
診所法律教育研究 |
李啟成 |
北京大學 |
司法講習所考論 |
|
侯欣一 |
南開大學 |
復合型法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 |
|
韓赤風 |
北京師范大學 |
當代德國法學教育及其啟示 |
|
洪浩 |
武漢大學 |
法治理想與精英教育 |
|
王小波 |
山東政法學院 |
拜占庭帝國法學教育探析 |
|
潘劍鋒 |
北京大學 |
論司法考試與大學本科法學教育的關系 |
|
尹超 |
中國政法大學 |
美國的法律教育我們借鑒些什么 |
|
陳駿業 |
浙江工商大學 |
法律思維能力在法律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定位及其培養——一個比較視角的研究 |
|
劉坤輪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國法學教育:進步與不平衡 |
第二屆 “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擬獲獎人員公示名單
獎項 |
申報者姓名 |
所在單位 |
成果名稱 |
一等獎 |
李雪梅 |
中國政法大學 |
碑刻法律史料考 |
錢大群 |
南京大學 |
唐律疏義新注 |
|
閻曉君 |
西北政法大學 |
出土文獻與古代司法檢驗史研究 |
|
二等獎 |
王立民 |
華東政法大學 |
中國的租界與法制現代化 |
魏瓊 |
華東政法大學 |
《民法的起源——對古代西亞地區民事規范的解讀》 |
|
李紅海 |
華中科技大學 |
普通法的歷史解讀 |
|
倪正茂 |
上海政法學院 |
比較法學探析 |
|
李交發 |
湘潭大學 |
中國訴訟法史 |
|
邱遠猷 |
首都師范大學 |
張之洞與清末法律近代化 |
|
三等獎 |
李秀清 |
華東政法大學 |
吳經熊在密歇根大學法學院 |
吳佩林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
法律社會學視野下的清代官代書研究 |
|
方新軍 |
蘇州大學 |
權利概念的歷史 |
|
程漢大 |
山東師范大學 |
英國司法制度史 |
|
馮卓慧 |
西北政法大學 |
夏商西周法制史 |
|
曾濤 |
中國政法大學 |
近代中國的國際法附會論 |
|
吳海航 |
北京師范大學 |
成吉思汗大札撒探析 |
|
陳曉楓 |
武漢大學 |
由“初衷”而“扭曲”:析中國法律變遷的文化動因 |
|
蒲堅 |
北京大學 |
中國歷代土地資源法制研究 |
|
龔汝富 |
江西財經大學 |
明清訟學研究 |
|
青年獎 |
黃東海 |
南昌大學 |
傳統中國商業法制的一段秘史:制度變遷視角下的牙人牙行制度 |
陳頤 |
華東政法大學 |
立法主權與近代國家的建構——以近代早期法國法律為中心 |
|
袁劍 |
德國弗萊堡大學 |
清代西藏終審權問題再研究 |
|
王沛 |
華東政法大學 |
黃老“法”理論源流考 |
|
聶鑫 |
清華大學 |
民國司法院:近代最高司法機關的新范式 |
|
張群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居有其屋——中國住房權歷史研究 |
|
高珣 |
華東政法大學 |
隋朝法制與統一秩序研究 |
|
李鼎楚 |
湘潭大學 |
清末憲政語境中“司法獨立”的三種認知傾向——以預備立憲期間官員的言論為分析對象 |
|
張卓明 |
華東政法大學 |
英美法對我國30年來法制改革的影響 |
|
黃 忠 |
西南政法大學 |
“賠禮道歉”系列研究論文:1.認真對待“賠禮道歉”;2. 賠禮道歉的法律化:何以可能及如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