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由中國法學會和清華大學主辦、法制日報社協辦、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和清華大學法學院承辦的第6期中國法學創新講壇,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圍繞“相對合理主義及其現實挑戰——主要來自刑事訴訟角度的分析”的主題,主講嘉賓四川大學法學院龍宗智教授與評議嘉賓中國政法大學陳光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戴玉忠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王敏遠研究員聯袂奉獻了一場學術的饕餮盛宴。本期講壇由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教授主持。法制網進行了全程圖文直播。
講壇全景
王振民院長主持
法制日報社副總編常少揚同志、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主任李仕春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熊躍敏教授等來自中國法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10多位領導專家以及近200名京城各高校的學生出席了講壇。講壇歷時3個小時,主講嘉賓、評論嘉賓圍繞著法治理想與中國國情、法治改革路線、實證研究方法、刑事訴訟法修改等重大理論問題、實踐問題發表了精彩觀點,并與在場觀眾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與交流。演講結束后,王振民院長為主講嘉賓、評論嘉賓頒發了演講紀念牌。
龍宗智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上午9:00,講壇正式開始。首先,龍宗智教授做了為時1個小時的主題演講。“相對合理主義”是龍宗智教授于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理論創見。不同于“拿來主義”和“本土資源論”,相對合理主義是將理想與現實有效結合的一種研究進路。一方面,相對合理主義強調“合理性”,不妥協地維護法治,堅守法治底線,尊重司法規律。尤其是,相對合理主義強調法治的公理性前提,警惕在法治本土化及法學研究的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狹隘與自大,直面法治進程中的那些深層的、基礎的,具有全局性的問題,同時關注那些有重大法治意義的事件與案件,并以此推動法治。另一方面,相對合理主義承認“相對性”,采取條件論和語境論的觀點,認為制度運行的條件比制度本身更為重要。法治改革和法學研究需要認真而客觀地分析考量制度和實踐得以形成“中國土壤”,特別是深層次的制度背景和改革面臨的現實障礙,包括制度和實踐在其當下的、現實的語境下的某些有效和合理元素,在此基礎上來考慮如何較為理性的操作和較為可行的改革。
龍宗智教授認為,合理性不同于理性,是一個相對的、有條件的概念。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法治本身也是相對的。因此,從理論證立上說,相對合理主義本身就是法治的評價標準和內在特征。尤其是,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及其背后的法理思想,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法與外國法的生存基礎與條件很不相同,經常無法按照外國法中的內在邏輯展開。法的理性,往往表現于應有的法的邏輯與現實的環境與條件的妥協,也就是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尋求一種相對合理的路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在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中設置較為現實的、可能實現的標準,即“不求最好,只求較好”。同時承認,因資源限制條件約束,可能需要采用不盡合理的方法,實現某種合理的目的。對于實踐中的問題,應當有適度的寬容,承認瑕疵,不以小廢大、因噎費食。
基于這些考慮,龍宗智教授提出了“從技術到制度”的法治改革進路。技術問題主要涉及法治問題上的工具理性,包括操作性的具體程序、方法的設置與具體問題的解決。龍宗智教授認為,現在探討具體程序等技術性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因為制度問題在相當時期內難以獲得根本性解決,我們的研究必然受到實踐條件的限制;二是因為制度調整也需要通過技術問題解決進行準備、予以推動。三是我們不僅要著眼未來,也要考慮當下,在現實基礎與條件的約束之下,我們應當使實踐運作更加符合技術合理性的要求。龍宗智教授強調,對技術問題的關注不能代替基本的、重要的制度、結構與機制問題的探討。相反,對技術問題的關注,其最重要的意義是尊重司法理性,防止“反智主義”。技術合理性后面有價值合理性的因素,可以支持制度合理性的實現。
陳光中教授評議
陳光中教授充分肯定了“相對合理主義”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價值。簡單的“拿來主義”或者“本土資源論”都是不太好的傾向。相對合理主義強調不求最好但求較好,這是現實的;胸懷大志、結合中國實際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應當成為我國法治建設和司法改革的路徑。但是,龍宗智教授的“相對合理主義”理論中尚有兩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其一,合理性和理性的關系。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合理性主要是合乎理性、合乎規律。我們雖然不能簡單地將合理性等同于理性,但是也不能簡單地將兩者割裂開來,兩者的關系在理論上如何概括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其二,相對性和絕對性的關系。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盡管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但是反過來說也沒有一個事物里面只有相對而沒有絕對的因素。否則將淪為相對主義,而沒有是與非、真理與非真理的區別。相對合理主義不能回避現代法治和司法的規律,不能簡單講普遍規律就不講中國特色,也不能講中國特色就不承認普遍規律。
戴玉忠教授評議
戴玉忠教授結合時代和社會背景對龍宗智教授的“相對合理主義”理論做了全面的分析。戴玉忠教授認為,相對合理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方法,也是法學研究尤其是訴訟法研究的方法,提出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訴訟法學理念。他認為,不僅是在司法領域,立法以及法學界對立法的期望、追求和評價也應當遵循相對合理主義。中國的法治建設,包括立法、司法和法治觀念的形成,受當代中國社會所處階段的限制和影響,完全照搬西方是不可能的,即使寫到法上,也很難得到實施。因此,我們必須一方面發展法治,另一方面盡快改變法治基礎和條件、社會環境。而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樹立和維護憲法的尊嚴,立足初級階段的國情進行司法體制的改革和和研究工作。
王敏遠研究員評議
王敏遠研究員非常贊同龍宗智教授提出“相對合理主義”的宗旨及其理論基礎。他認為,好的最大敵人不是壞,而是最好;當人們追求最好的時候,可能好也毀掉了。相對合理主義特別強調理想,同時也強調理想實現的條件和語境,在這一點上是客觀務實的。但是,相對合理主義可能還是蘊含了某種折中主義的思維。這種思想方式和思潮很容易和停滯論結盟,甚至為倒退論找到根據。因此,盡管龍宗智教授反復強調相對合理主義有其局限性,但還是可能為人所利用,從而使我們的改革喪失方向感。此外,王敏遠研究員還建議慎用“主義”一詞,并就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見。
施天濤副院長主持互動環節
互動環節由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施天濤教授主持。龍宗智教授首先簡要地回應了評議嘉賓的評議。接著,現場聽眾向龍宗智教授提出了問題。龍宗智教授和三位評議嘉賓分別就相對合理主義與中庸之道的關系、司法改革與憲法權威、法治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等問題做了回應。
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讓大家幾乎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超出預定議程半個多小時之后,本期論壇在12點10分左右進入最后一個環節。王振民院長為主講、評議嘉賓頒發演講紀念牌并合影留念,本期講壇落下帷幕。
王振民院長為龍宗智教授頒發演講紀念牌
王振民院長為陳光中教授頒發演講紀念牌
王振民院長為戴玉忠教授頒發演講紀念牌
王振民院長為王敏遠研究員頒發演講紀念牌
會場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