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由北京大學法學院主辦的“當代刑法思潮”特別論壇——“刑法知識轉型與犯罪論體系的去蘇俄化”主題論壇在北京大學凱原樓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論壇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梁根林教授主持,由德國慕尼黑大學許內曼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陳興良教授和深圳大學法學院蔣慧玲教授擔任主報告人,論壇邀請了北京大學儲槐植教授、張文教授、王世洲教授、車浩副教授、江溯博士、清華大學勞東燕副教授、何慶仁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劉明祥教授、付立慶副教授、王瑩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曲新久教授、阮齊林教授、方鵬博士、中國社科院劉仁文研究員、鄧子濱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盧建平教授、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趙微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夏勇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王政勛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楊興培教授、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李安教授、沈琪副教授、浙江大學高艷東副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蔡道通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林維教授等三十余名刑法學者參加。
論壇從8:30正式開始。論壇伊始,梁根林教授代表北大法學院對與會學者的來到表示熱烈歡迎,并對此次論壇的主題作了簡要而風趣的介紹。梁教授指出,當前我國刑法學界爭論最為激烈的理論問題是犯罪論體系問題,這一爭論也引起了德國著名刑法學家許內曼教授的高度關注,以此為契機,北大法學院召開此次論壇,邀請許內曼教授及國內眾多刑法學者參與“刑法知識轉型與犯罪論體系的去蘇俄化”的討論,旨在推動我國犯罪論體系乃至整個刑法學的發展。
本次論壇共分為三個單元。上午進行的是第一單元,該單元由儲槐植教授主持,許內曼教授擔任主報告人,王瑩博士擔任翻譯,阮齊林教授、王政勛教授、劉明祥教授以及勞東燕副教授擔任主評人。在題為“中國刑法理論的去蘇俄化——以構成要件理論為例的分析”的主題報告中,許內曼教授首先對中國刑法的飛速發展表示了肯定和贊賞,認為中國刑法典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同時他也指出,中國的刑法總則是散在的、獨立具有意義的、但是無法構成整體的碎片,這會留下巨大的法律漏洞;其次,他認為蘇俄刑法總論中沒有構成要件概念,未對不法和罪責作區分,而蘇俄刑法的無體系性這一缺陷也正是中國刑法需要去蘇俄化的原因所在;最后,許內曼教授介紹了德國刑事不法構成要件的概念和構成要件理論的教義學歷史,并在此基礎上倡導由不法和罪責組成的二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在精彩的報告之后,四位主評人分別就犯罪論體系的立法導向與司法導向、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關系、犯罪論體系的簡明與復雜、不法與責任的區分等問題與許內曼教授展開了討論。
論壇的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在下午繼續舉行。第二單元由盧建平教授主持,陳興良教授作了題為“犯罪論體系的去蘇俄化”的主題報告,夏勇教授、曲新久教授、劉仁文教授以及蔡道通教授擔任主評人。在報告中,陳興良教授首先對蘇俄犯罪構成論進行了知識論的考察,認為蘇俄在犯罪構成上存在以皮昂特科夫斯基為代表的教科書派和以特拉伊寧為代表的反教科書派的對立,前者主張犯罪構成的一般性、共同性與總則性,而后者堅持犯罪的具體性、個別性與分則性;其次,他描繪了蘇俄犯罪構成論在中國的引入、中斷、恢復重建的圖景,并特別指出對中國刑法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教科書派的犯罪構成論;再次,他從規范分析、結構描述、功能考察三個方面對蘇俄犯罪構成論與德日三階層犯罪論體系進行了對比性的考察,論證了犯罪論體系去蘇俄化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最后,陳教授指出,以三階層取代四要件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一選擇無關歷史與政治,只關涉學術與邏輯。報告之后,四位主評人在肯定報告巨大學術價值的基礎上,圍繞去蘇俄化的概念、去蘇俄化的是否必要、犯罪論體系之爭是否無關政治與歷史等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四要件較三階層有著明顯的缺陷,但這種缺陷是可以改造的,而不是非去不可;有的學者建議,取消犯罪構成的概念,同時主張保留傳統理論的合理知識;有的學者認為,犯罪論體系的目的在于準確定罪,在實現這一目的過程中,三階層與四要件之間并無明顯的優劣之分;還有學者強調,犯罪論體系的問題必然關乎歷史政治。
論壇第三單元由張文教授主持,蔣慧玲教授擔任主報告人,王世洲教授、楊興培教授、趙微教授、鄧子濱教授擔任主評人。蔣慧玲教授主題報告的題目是“俄羅斯刑法中的犯罪構成與定罪問題問題淺析——以特拉伊寧和庫茲涅佐娃教授的理論觀點為主要視角”。在這一報告中,蔣慧玲教授重點介紹了特拉伊寧和庫茲涅佐娃關于犯罪構成的基本立場,認為前者區分了犯罪與犯罪構成并反對將犯罪四個方面視為犯罪構成因素,而后者進一步明確和體系化了犯罪構成理論;此外,她就定罪及其與犯罪構成的關系這一問題介紹了俄羅斯刑法學界的三個學派,并著力分析了其中的規范學派與實質學派的異同。在報告之后,四位主評人作出了精彩的點評。有的學者贊同去蘇俄化的主張,同時又否認引入德日犯罪論體系的必要性,主張構建中國自己的犯罪論體系;有的學者在肯定報告對特拉伊寧與庫茲涅佐娃有關觀點介紹的基礎上,對俄羅斯刑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者介紹了一些俄羅斯刑法學發展的動態信息;還有的學者認為蘇俄犯罪構成論側重于整體判斷與實質判斷,不利于保護人權,因而同意去蘇俄化的命題,同時又對直接引進精英化的德日犯罪論體系表示了一定的擔憂。18:30左右,論壇圓滿結束。
(圖/徐然 文/鄒兵建)
論壇從8:30正式開始。論壇伊始,梁根林教授代表北大法學院對與會學者的來到表示熱烈歡迎,并對此次論壇的主題作了簡要而風趣的介紹。梁教授指出,當前我國刑法學界爭論最為激烈的理論問題是犯罪論體系問題,這一爭論也引起了德國著名刑法學家許內曼教授的高度關注,以此為契機,北大法學院召開此次論壇,邀請許內曼教授及國內眾多刑法學者參與“刑法知識轉型與犯罪論體系的去蘇俄化”的討論,旨在推動我國犯罪論體系乃至整個刑法學的發展。
本次論壇共分為三個單元。上午進行的是第一單元,該單元由儲槐植教授主持,許內曼教授擔任主報告人,王瑩博士擔任翻譯,阮齊林教授、王政勛教授、劉明祥教授以及勞東燕副教授擔任主評人。在題為“中國刑法理論的去蘇俄化——以構成要件理論為例的分析”的主題報告中,許內曼教授首先對中國刑法的飛速發展表示了肯定和贊賞,認為中國刑法典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同時他也指出,中國的刑法總則是散在的、獨立具有意義的、但是無法構成整體的碎片,這會留下巨大的法律漏洞;其次,他認為蘇俄刑法總論中沒有構成要件概念,未對不法和罪責作區分,而蘇俄刑法的無體系性這一缺陷也正是中國刑法需要去蘇俄化的原因所在;最后,許內曼教授介紹了德國刑事不法構成要件的概念和構成要件理論的教義學歷史,并在此基礎上倡導由不法和罪責組成的二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在精彩的報告之后,四位主評人分別就犯罪論體系的立法導向與司法導向、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關系、犯罪論體系的簡明與復雜、不法與責任的區分等問題與許內曼教授展開了討論。
論壇的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在下午繼續舉行。第二單元由盧建平教授主持,陳興良教授作了題為“犯罪論體系的去蘇俄化”的主題報告,夏勇教授、曲新久教授、劉仁文教授以及蔡道通教授擔任主評人。在報告中,陳興良教授首先對蘇俄犯罪構成論進行了知識論的考察,認為蘇俄在犯罪構成上存在以皮昂特科夫斯基為代表的教科書派和以特拉伊寧為代表的反教科書派的對立,前者主張犯罪構成的一般性、共同性與總則性,而后者堅持犯罪的具體性、個別性與分則性;其次,他描繪了蘇俄犯罪構成論在中國的引入、中斷、恢復重建的圖景,并特別指出對中國刑法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教科書派的犯罪構成論;再次,他從規范分析、結構描述、功能考察三個方面對蘇俄犯罪構成論與德日三階層犯罪論體系進行了對比性的考察,論證了犯罪論體系去蘇俄化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最后,陳教授指出,以三階層取代四要件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一選擇無關歷史與政治,只關涉學術與邏輯。報告之后,四位主評人在肯定報告巨大學術價值的基礎上,圍繞去蘇俄化的概念、去蘇俄化的是否必要、犯罪論體系之爭是否無關政治與歷史等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四要件較三階層有著明顯的缺陷,但這種缺陷是可以改造的,而不是非去不可;有的學者建議,取消犯罪構成的概念,同時主張保留傳統理論的合理知識;有的學者認為,犯罪論體系的目的在于準確定罪,在實現這一目的過程中,三階層與四要件之間并無明顯的優劣之分;還有學者強調,犯罪論體系的問題必然關乎歷史政治。
論壇第三單元由張文教授主持,蔣慧玲教授擔任主報告人,王世洲教授、楊興培教授、趙微教授、鄧子濱教授擔任主評人。蔣慧玲教授主題報告的題目是“俄羅斯刑法中的犯罪構成與定罪問題問題淺析——以特拉伊寧和庫茲涅佐娃教授的理論觀點為主要視角”。在這一報告中,蔣慧玲教授重點介紹了特拉伊寧和庫茲涅佐娃關于犯罪構成的基本立場,認為前者區分了犯罪與犯罪構成并反對將犯罪四個方面視為犯罪構成因素,而后者進一步明確和體系化了犯罪構成理論;此外,她就定罪及其與犯罪構成的關系這一問題介紹了俄羅斯刑法學界的三個學派,并著力分析了其中的規范學派與實質學派的異同。在報告之后,四位主評人作出了精彩的點評。有的學者贊同去蘇俄化的主張,同時又否認引入德日犯罪論體系的必要性,主張構建中國自己的犯罪論體系;有的學者在肯定報告對特拉伊寧與庫茲涅佐娃有關觀點介紹的基礎上,對俄羅斯刑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者介紹了一些俄羅斯刑法學發展的動態信息;還有的學者認為蘇俄犯罪構成論側重于整體判斷與實質判斷,不利于保護人權,因而同意去蘇俄化的命題,同時又對直接引進精英化的德日犯罪論體系表示了一定的擔憂。18:30左右,論壇圓滿結束。
(圖/徐然 文/鄒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