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到2日,“第三次中日刑事法學術研討會:變化的21世紀里所共有的刑事法課題”在日本中央大學日本比較法研究所成功舉行。
在本次研討會的開幕式上,由前任日本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西田典之教授提議,鑒于在2011年7月22日逝世的著名刑法學家馬克昌教授生前為中日兩國刑法學交流做出的杰出貢獻,全體與會者為其默哀致敬。
當代中日兩國刑法學者的學術交流始于1988年,日本著名刑法學家西原春夫教授等和中國老一輩刑法學家馬克昌、高銘暄、蘇惠漁等教授共同推動了中日兩國刑法學界的深入交流。2006年以后,中日刑法學交流改為每兩年分別在日本或中國舉行一次學術會議,其特點乃是:“純學術、小規模、更深入”研討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刑法學問題。本次研討會即是2006年以來第三次中日刑法學研討會。參加本次會議的日方代表主要有:西田典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學習院大學教授)、椎橋隆幸(中央大學副校長、教授)、山口厚(日本刑法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只木誠(中央大學日本比較法研究所所長、教授)、金光旭(成蹊大學法學部副部長、教授)、甲斐克則(早稻田大學教授)、曲田統(中央大學教授)、橋爪隆(東京大學教授)、小木曾綾(中央大學教授)等。中方代表有:陳興良(北京大學教授)、梁根林(北京大學教授)、江溯(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張明楷(清華大學教授)、黎宏(清華大學教授)、謝望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勇(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賈宇(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劉艷紅(東南大學教授)。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變化,追求更加完善的法體系的中國和相對穩定的法運用中追求變化的日本之間,面臨著“變化的21世紀里所共有的刑事法課題”,以此為議題,中日雙方的學者們齊聚一堂,從解釋論和立法論兩個側面對兩國刑事法學者共同感興趣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本次研討會重點研究了以下問題:(1)《作為義務》(報告人:黎宏——清華大學教授,曲田統——中央大學教授);(2)《正當防衛》(報告人:陳興良——北京大學教授,橋爪隆——東京大學教授);(3)《被害者的承諾》(報告人:謝望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甲斐克則——早稻田大學教授);(4)《組織犯罪》(報告人:賈宇——西北政法大學校長,小木曾綾——中央大學教授)。
《作為義務》分組會中黎宏教授提出了成立不真正不作為犯,必須立足于實質的作為義務論的立場,從行為人和被害者法益之間的關系的角度來加以考慮。
曲田統教授提出了不作為的因果設定與排他性支配才是成立不作為犯的立場,從行為人和被害結果之間的關系的角度來考慮。
《正當防衛》分組會中陳興良教授重點討論了我國刑法第20條3款的解釋與應用。橋爪隆教授討論了成立正當防衛的要素并介紹了日本陪審員審判與正當防衛解釋所面臨的問題。報告者互相提問當中對偶然防衛進行了激烈的探討。
《被害者的承諾》分組會中,謝望原教授探討了承諾之正當化根據的基礎上,介紹數個案例并重點探討了承諾在中國刑事審判中的適用。甲斐克則教授介紹了被害者的承諾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后重點探討了在醫療刑法中的應用。隨著討論的深入,最后不得不延長了討論時間。
《組織犯罪》分組會中,賈宇教授介紹并探討了我國當今面臨的有組織犯罪的問題與情況。小木曾綾教授介紹并探討了日本有組織犯罪及對策,并介紹了2011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東京都暴力團條例》。學者們結合各自國家的狀況進行了具有意義的探討。
會后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參加會議的學者以及學生們的滿意度高達百分百,并打破了中央大學研討會參加人數最高記錄(參加本次會議的人數達200余人)。這次研討會不僅在學術上進行了前端的理論碰撞,給參加研討會的日本學生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更進一步展現了中國刑法與中國刑法學者們的魅力。會后,經中日雙方學者協商,初步決定“第四次中日刑事法研討會”將于2013年由西北政法大學在古城西安承辦。(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 李勇)
(編輯 湯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