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晚上六點半,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四校聯袂主辦的“當代刑法思潮論壇”系列活動第五場,在北京大學法學樓凱原樓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身份犯之正犯的認定——兼論義務犯論”,由臺灣政治大學的陳志輝教授主講。論壇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梁根林教授主持,由臺灣政治大學李圣杰教授、許恒達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馮軍教授、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何慶仁博士作為主評論人,由清華大學法學院周光權教授、勞東燕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謝望原教授、劉明祥教授、王瑩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車浩副教授、江溯博士等擔任自由點評人。論壇吸引了來自四個院校的近三百名學生來到現場聽講。
陳志輝教授于2003年畢業于慕尼黑大學,師從德國著名的刑法學家許迺曼(Schunemann)教授。其博士學位論文《保證人身份犯——兼論不作為犯與身份犯之學理》被收錄于德國 Duncker & Humblot 出版社新刑事法論文系列,本次論壇的主題即是從其博士論文之中脫胎而成。
在主持人梁根林教授詼諧幽默的開場之后,主講人陳志輝教授即指出,選擇“義務犯”問題作為論壇主題是有其殷殷期盼之意的,勉勵學子們努力求學,告訴大家學術無禁區,并十分欣賞“當代刑法思潮論壇”為師生平等交流提供了平臺。其后,陳教授以臺灣地區現行刑法第31條第一項(“因身份或其他特定關系成立之罪,其共同實行或教唆、幫助者,雖無特定關系,仍以正犯或共犯論。但得減其刑”)作為主題的切入點,通過梳理該條形成歷史,并針對在該條上持肯定意見的許玉秀教授的觀點進行了一一辯駁,檢討了立法上擬制正犯規定的正當性。在解構該條之后,陳教授通過三個路徑來尋找“身份犯不法內涵”的所在:一是羅克辛教授(Roxin)的支配犯與義務犯相區分的存在論意義上的義務犯理論,二是雅各布斯教授(Jakobs)的組織管轄與體制管轄相區分的規范論意義上的義務犯論;三則是許迺曼教授(Schunemann)在對其師羅克辛理論批判性接受的基礎上形成的保證人身份犯理論。最后,陳教授認為羅克辛教授的義務犯理論存在著內部體系沖突,而其尋找雅各布斯的義務犯理論作為同盟的嘗試,則被認為是“飲鴆止渴”,是義務犯的自我毀棄。因而,在結論上,陳教授認為“保證人身份犯概念是認定身份犯實質不法內涵的金論”。
在點評階段,臺灣政治大學的李圣杰教授、許恒達教授,對義務犯理論有深入研究的何慶仁博士以及雅各布斯的“忠誠信徒”馮軍教授等,分別就陳志輝教授的講演內容提出了批駁與質疑的聲音。在學生提問環節,有多位同學向主講人提出了尖銳且有深度的問題。最后,陳興良教授對此次論壇作了精彩的總結發言。整個論壇活動持續了近3個半小時,在22點左右,論壇圓滿結束。
“當代刑法思潮論壇”每月舉辦一次,是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聯合舉辦,由楊春洗法學教育基金會提供贊助,旨在展現當代刑法學術前沿基本立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專題性、系列性、學術性論壇。(文/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