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點30分,學術座談會準時開始。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俞江教授致歡迎詞,他說華中科技大學坐落于湖北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本次“海峽兩岸法律文化研討會”選擇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其中一站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成功對中國法律制度發展的推動是海峽兩岸法律人共同關注的話題,武漢站的學術座談會將分為“革命與憲法”和“清末民初的法制建設”兩大主題進行探討。俞江教授希望武漢站的學術座談會能促進海峽兩岸法律人的交流,并在辛亥革命勝利100周年之際為中國近現代法制的發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黃源盛教授代表參加座談的臺灣地區教授、法官、律師對華中科技大學表示感謝,并向法學院贈送臺灣法律書籍。
第一階段的學術座談由陳曉楓教授主持,大家圍繞“革命與憲法”進行了深入地討論。臺灣成功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許育典教授圍繞制憲權與修憲權闡述憲法與革命的關系,他認為革命是制憲權產生的根源,而憲法的規定是修憲權的邏輯起點;武漢大學法學院秦前紅教授談到革命、憲政、共和、民主的思想,他認為海峽兩岸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已經形成了共同的觀點,即推翻帝制、形成共和,他指出現在的學術界對共和制度的研究不充分、不徹底,是學術研究的不足;臺灣大學曾建元副教授討論了君主立憲與共和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辛亥革命瓦解帝制,貢獻值得肯定,同時他還以“臺灣民主國”的短暫建立為例,指出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與進步官員的努力共同推動了君主王權觀念的破滅;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俞江教授通過保路運動、咨議局設立以及清廷對漢人資產保護等事例,分析了革命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問題;臺灣大學陳顯武教授認為辛亥革命的爆發與中國憲政的發展是外部與內部共同作用的結果;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饒傳平博士通過剖析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與民國法統的關系,解析民國憲法紛爭的歷史源流,指出自民國成立以來,革命運動始終壓倒立憲運動,今天,兩岸的法律人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就這些問題展開學術交流和研討,這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短暫的茶歇后,第二階段“清末民初的法制建設”主題的學術座談繼續舉行,黃源盛教授作為主持人,他以時間和歷史事件作為節點將清末民初分為四個階段,并引導嘉賓發言。清華大學法學院聶鑫博士以兩德合并作為例子談到了制憲權的發展,他強調當今研究更多的應該關注如何改良而非革命,他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妥協,是相比較而言流血很少的革命;趙曉耕教授從清末民初的法制傳統談起,他認為清末民初的共和思想是中國近現代法制思想的精髓;臺灣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王海南副教授指出臺灣1931年民法中就對民主主義有所反映,特別是身份法的修改是清末民初臺灣地區社會改革的重要方面;臺灣成功大學陳俊仁副教授論述了清末民初憲法的價值與正當性,他承認憲法是妥協的產物,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珍視憲法保護人的自由的價值。
座談會最后,陳景良教授總結發言。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是“大一統”的思想,國家的強大是民主、憲政的前提,學術研究應回歸中國人的思維世界和生活方式,普世價值的確立也應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據悉,“海峽兩岸法律文化研討會”共分為三站,分別在北京、武漢和南京舉行。2011年是辛亥革命勝利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同時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成立10周年。法學院在10年院慶之際舉辦以“辛亥革命與制度遺產”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法律文化研討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