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
蔡彥敏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代表,下午好!
兩天前,各位代表從全國各地風塵仆仆聚集于此,未及欣賞這座有著2100多年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的秀美和壯麗,即開始了連續兩天高密度、快節奏的會議生活,進行著坦誠、認真、務實、熱烈的學術交流與探討。不覺間,會議已近尾聲。在此,我奉研究會的委托和會務的安排,對本次大會做一簡要的回顧和總結。
與往年年會相比,今年大會的顯著不同之處在于,大會的主題或者說使命不是單一的而是雙元的:一是召開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二是召開民事訴訟法學學術研討會。
今年的會員代表大會是我們研究會通過法定程序轉軌變型的重要會議。在昨天上午的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之前先行召開的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章程(草案)》,選舉出了研究會理事,并通過研究會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出了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會(包括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和秘書長),從而建構起了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的基本組織模式。這標志著在中國法學會旗下的所有研究會中,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率先完成了向社團法人——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華麗變身的實質性工作,正如中國法學會研究部方向主任在昨天會員代表大會上之所言,這也寓示著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及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從此進行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今年的學術研討會也具有著與以往年會不同的非凡意義。如在座諸位周知,當前正值我國立法機關為修改民事訴訟法而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的關鍵階段,這對我們今年年會的研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機。本次年會共有來自全國法院、檢察院、律師界及各地高校、研究機構等各方面的共計200余名代表參加,年會收錄的論文約120多篇,在年會主辦、承辦單位工作人員以及全體與會代表的共同努力之下,此次年會達到預期目的、取得圓滿成功。
在昨天上午由常務副會長李浩教授主持的開幕式上,青海省法學會劉曉會長和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董開軍院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致辭。劉會長用歡快自豪的語言向代表們介紹了文化多彩、地貌多樣、民族眾多、歷史悠久的大美青海的恢弘壯麗,也與代表們分享了青海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董院長向與會代表介紹了青海法院近年來在民事審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并通過青海法院在訴訟實踐中面對的一些實際問題,闡釋了這次年會聚焦民事訴訟法修改進行研討的重要意義。新任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教授代表研究會在致辭中向主辦會議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和承辦會議的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代表研究會滿懷信心地表示,將以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改為契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科領域的研究,從而不斷提升研究的影響力。最高人民法院奚曉明副院長在致辭中熱誠恭賀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的成立和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同時通過對過去二十年來我國民事審判的實況分析,指出了民訴法在審判程序及多項制度方面存在的亟待修改的問題,并與代表們分享了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圍繞民訴法修改所展開的積極研究工作,特別還就訴訟與非訴訟銜接、小額訴訟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程序以及證據制度等重要問題的立法修改完善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學術建議。中國法學會周成奎副會長在致辭中對我們研究會工作提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凝聚廣大會員、認認真真做學問、恪守學術規范和樹立好學風”等三點殷切期望,為研究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工作明確了方向和要求。
開幕式后,在研究會副會長田平安教授的主持下,本次年會進入更為實質性地主題研討階段。主旨報告人分別是來自北京大學的潘劍鋒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羅東川副主任和全國人大民法室姚紅主任。潘劍鋒教授言簡意賅、直入主題,對立法時機和制度定位表達了真切的關注,特別是就調解的制度定位、公正與效率的關系、主要制度與輔助制度之間以及制度的主要功能與輔助功能之間的關系等重要問題闡釋高見,其中“公正是最本源的價值,不能以效率為優先”的警示意味深長,具有正本清源之重要意義。羅東川主任承繼奚曉明院長發言而進一步向代表們介紹了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小組的工作成果,就誠信原則和公益訴訟制度入法以及立案制度、送達制度、審限制度、執行程序及其與破產程序銜接等問題的立法修改完善發表了高見,使代表們對最高法院對民訴法修改完善的最新成果和主要意見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全國人大法工委姚紅主任向代表們闡釋了此次民事訴訟法立法修改的多元背景,并全面介紹了法工委圍繞民訴法修改所做的具體工作和設想,就訴訟與非訴訟銜接、簡易程序、檢察監督、執行程序、誠信原則、公益訴訟、審前程序、證據制度、特別程序等微觀問題的修改思路進行了細致的介紹。雖然由于時過正午,不少代表已經饑腸轆轆,但姚主任詳盡的立法修改資訊為代表們提供了豐富而令人思考的精神食糧。三位報告人不同視角而又各具千秋的主旨發言,很好地激發了與會代表們的學術思考,營造了學術交流與探討的良好氛圍,為繼后分組的研討奠定了重要基礎。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兩大時段的分組研討共分為5組20個單元。5組研討的分主題分別是:審判程序,法院調解和非訟程序,證據制度,公益訴訟、檢察監督、惡意訴訟,以及執行程序等。分主題之下的各單元研討則涵蓋了小額訴訟程序、立案與審前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訴調對接、法院調解、非訟程序、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證據收集、舉證時限、證明責任、證據能力與種類、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執行監督、執行程序、特殊程序、具體制度等諸多方面微觀而具體的問題。分組研討中所確定的廣泛主題的研討,力求在頗為有限的分組研討時間內通過盡可能廣泛的代表參與、盡可能觸及相關議題之下的各個主要方面,進行盡可能深入地思想交流與互動,以期不失時機的為民事訴訟立法的修改提供更為充分翔實的理論和實證支持。
今天下午全體代表又重聚一堂進行大會交流,在由副會長蔡虹教授主持的大會專題發言中,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俞靈雨主任、青海省高級法院民一庭杜春青庭長、最高檢察院民行檢察廳賈小剛副廳長又進行了精彩的大會專題發言,把年會的學術研討再一次推向高潮。杜庭長結合青海法院審判工作的實際就民訴法修改的幾個主要問題闡釋己見。賈小剛副廳長旗幟鮮明地強調,此次立法修改應鞏固圍繞檢察監督所出臺的一系列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果。而俞主任則從“案多人少”這一嚴峻的司法現實問題入手,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深刻剖析“案多”與“人少”的實質關系的基礎上,指出解決問題的應有思路不是增加人手,而是完善訴訟程序設計,合理科學配置人手與案件的關系,并對癥下藥地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繼后,各組的報告人劉學在、王琦、王學棉、劉敏、陳愛武五位教授分別用短短十分鐘的時間向大家精要地呈現了各組研討的情況,使分身無術不可能同時參加各組研討的各位代表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他各組研討的精華。親歷整個研討的過程,從各位代表們的積極踴躍的發言中和各組報告人的匯報中,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各組及大會研討的熱烈而濃重的學術氣氛。很多代表態度真誠坦率、觀點旗幟鮮明地激情投入研討,見仁見智、發表真知灼見。雖然對諸多的制度、程序立法修改的具體技術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少分歧,但研討中觀點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既推動了多維度的學術觀察,也激勵了今后進一步的學術探索。
當前,民訴法修改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代表們對這次立法的修改充滿期待。這種期待牽動著代表們的使命感,也激勵著代表們聚集于此激情投入研討。我想無論最后民事訴訟立法將以怎樣的面貌呈現,我們都可以說,作為民事訴訟法學領域的職業共同體,我們盡了心,我們盡了力,我們恪盡了自己的學術責任。當然,我們更期待此次立法修改不負眾望,功德圓滿,真正有效解決中國社會民事訴訟的實際問題,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
最后,我還想代表研究會表達一些特別的感謝。此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歸功于最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的高度重視,奚曉明副院長及其法官團隊、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姚紅主任、扈紀華副主任及其立法團隊都全程參會認真討論;歸功于承辦會議的青海省高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及其會務團隊細致熱誠的會務服務;也歸功于在張衛平會長和李浩常務副會長領導下的研究會領導層的高度重視,以及研究會秘書長李仕春教授及其率領的秘書處團隊細致而精到的會務工作;還歸功于最高法院司改辦、研究會秘書處及廈門大學出版社在出版年會論文集上的協同作戰。請允許我建議全體在座的與會代表熱烈鼓掌,向所有為此次大會付出心血和辛勤勞動的各位領導、各位工作人員以及各位代表表示我們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最后祝愿各位領導和各位代表返程平安愉快、工作順心如意、生活健康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