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6-17日,由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五大洲12個國家、中國大陸和臺灣的141位證據法學家和法庭科學家齊聚一堂,圍繞本次會議的主題“證據科學與司法公正——現狀與未來”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中國政法大學黃進校長在開幕式上首先致辭,對第三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自2007年第一屆和2009年第二屆國際研討會召開以來,第三屆國際研討會已成長為一個比較成熟的證據科學國際論壇,成為全世界證據法學家和法庭科學家開展跨學科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證據法學與法庭科學技術的交叉研究,使證據采集、鑒定及案件事實認定的過程既可得到科技手段的強有力支持,又能獲得證據法律保障,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發現案件真實真相的可能性。在上述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05年12月批準“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政法大學)”立項建設,對推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次國際研討會的召開對證據科學的發展和證據制度的完善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胡云騰主任在致辭中指出,這是證據科學界的一次國際學術盛會。我國正在修改刑事訴訟法,此次會議的召開時間非常及時,人們對證據的作用更加重視,打官司就打證據,證據規則的設計要考慮當前的國情和人們的需求。中國特色證據制度要重點放在基層,證據制度要考慮基層需要,要能夠確保司法公正,反映我們實踐中的成熟經驗。
教育部社科司張東剛副司長在致辭中指出,相比前兩屆會議,本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層次和規格更加提高。他指出,擴大教育開放是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重要舉措。在未來五至十年,教育部將設立國際學術會議專項,支持高校舉辦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創辦的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具有標志性意義,其推動成立的國際證據科學協會,極具探索性、前瞻性,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必將對中國法學的國際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教授認為,證據和證明活動具有跨專業、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特點,證據科學技術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綜合運用,司法證明活動涉及訴訟活動、科技活動兩個領域,調整司法證明活動涉及法律規范、行政規范和技術規范等行為規范。在訴訟法的修改中,要求進一步統一認識,通過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模式,采用“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培養跨學科、復合型的高層次證據專業法律人才。
韓國國立搜查研究院院長鄭姬善、坦桑尼亞預防與反腐敗局局長Edward Hoseah博士和美國馬里蘭州法醫局局長David Fowler在致辭中,對第三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召開表示了熱烈的祝賀。
開幕式結束后,美國西北大學威格莫爾特座教授、中國政法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艾倫發表了《證據法的未來》主旨演講、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先生發表了《論證據裁判原則》的主旨演講、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米歇爾·塔魯弗教授發表了《科學標準在社會和法庭科學證據中的應用》的主旨演講、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Imwinkelried教授發表了《論表象時代的終結》的主旨演講。從16日下午開始,會議分為證據法學方向和法庭科學方向兩個分會場進行相關主題交流。
17日下午,國際證據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idence Science)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會議討論通過了《國際證據科學協會章程》,確定了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副主席、理事和執行委員會的人選。根據《章程》,國際證據科學協會總部將設在芝加哥,執行委員會和秘書處設在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據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兼證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保生教授介紹,證據科學是本世紀初才出現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是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法,研究證據采集、鑒定技術以及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之一般規律的科學理論和方法體系。國外的證據科學研究主要側重于純理論領域,中國的證據科學研究則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號稱證據科學的“實踐學派”,在國際上獨樹一幟。自2005年12月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以來,2006年中國政法大學成立了證據科學研究院,該研究院以法庭科學技術和證據法學為兩大研究領域,以證據法學、法醫學和物證技術學為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實現了教學、科研和鑒定“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2007年開始主辦兩年一屆的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2009年教育部批準“證據科學研究與應用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2010年中央政法委批準“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入選全國十家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在本次國際研討會上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個國際證據科學協會,必將使證據科學的國際學術交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文/證據科學研究院 圖/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