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凱原講席教授季衛東博士主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尤陳俊講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景文教授、范愉教授和張志銘教授擔任評議人。來自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市社科院法學研究所、中國法制出版社、《財經》雜志社、《文化縱橫》編輯部、《南方都市報》等單位以及我院的近20位嘉賓,還有來自我院及兄弟院校的200余位同學,參加了本次論壇。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熱情洋溢的致辭和贈送紀念品之后,季衛東教授開始登臺演講。
季衛東教授首先從我國當前形勢和問題狀況的界定開始分析。他認為,從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當前正在浮現的某些合法性危機,如強制力濫用、維穩成本的增加、社會信任的降低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怎樣解開民主與法治糾纏在一起的改革死結?季衛東教授提出了法治先行于民主的命題。
緊接著,季衛東教授展開了對法治與民主問題的深入探討。他指出,被誤導的民主化將會造成事與愿違的后果。法國大革命式的直接民主制容易造成短期利益行為和盲目沖動;強權力容易形成與民粹主義輿情短路聯系的怪圈,而情緒化輿論則是強權的溫床;憲政的起點是法治,而社會信賴則是民主的基礎。季衛東教授還著重分析了改革開放30年來法治論在中國展開的邏輯關系,如法治論、權利本位論、程序本位論、新憲政運動、實質正義論、法律職業論等。對于中國現行法律解釋體系,季衛東教授就立法解釋過于強勢、行政解釋壓倒了司法解釋的現狀進行了批判性考察。
季衛東教授在結束上述綜合考察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面臨著一些實施的困境,其中主要涉及不全則無的問題、中立性和客觀性的問題、在規范與事實之間的解釋和溝通的問題,而僅靠國家職能部門難以有效地實施法律,必須加強當事人用法的動機。季衛東教授認為,法治的起點是切實貫徹審判獨立原則;司法腐敗的本質是司法行政腐敗,與審判獨立無必然聯系,不推行司法制度的改革,法治目標就會落空;沒有司法公正,政府將無法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社會秩序也就會失去最后的防線。他還特別強調了促進律師對權利話語的表達和演繹的重要性。
在演講的最后部分,季衛東教授分析了法治范式研究的意義和基本思路。他認為存在四種法治范式,即超國家的法治范式、風險社會的法治范式、場域和關系視野中的法治范式、民主和程序中的法治范式,并從指令系統、道德秩序、程序正義、承認原理、社會博弈等制度設計模型出發,分規范特征和治理方式等兩大方面,討論了法治范式研究的工具性分析框架,認為中國法治的選擇可能是一種蜂窩式的多元的方式。
在評議階段,評議人朱景文教授指出,要認真分析和研究法院審理案件數量增加、司法腐敗、執行難和司法改革起因等問題;民主方式的采用,要從實際效果出發可能更好;法律體系形成之后,要認真對待法律,須解決法律解釋、司法地位和法治模式等問題;如何對待法治發展的緯度,如國際化vs.國內化、制定法vs.多元化,更需要深入研究。
評議人范愉教授首先肯定了季衛東教授提出的法治圖景,并接著指出,民主與法治的關系,在目前更多地體現為民本主義和西方法治的關系,司法獨立的關鍵是法治信仰的基礎不能缺失。而對于利用民眾推進法治建設和法律精英能否擔當法治重任,范愉教授則表達了保留意見。
評議人張志銘教授在贊揚季衛東教授的演講顯示了學者的責任心和人文關懷后,指出,如何做活法治一盤棋,需要有法治信仰;要以務實態度面對問題,對法治等要進行學理化和全方位思考。
對于三位評議人的評議,季衛東教授作出了及時回應。
在互動階段,多位論壇嘉賓和在場同學熱情參與,先后踴躍發言和提問。季衛東教授也一一給予回應。他在最后指出,過于集中的權力會帶來司法腐敗,需用司法權來限制;法律職業共同體是民主需要的理性基礎;與程序結合的民主更好,民主協商要與投票結合起來;如何做活法治,需要建立預算議會和司法審查制。
本次論壇從晚上6:30正式開始,一直持續到9:30方才結束。
在講座開始之前,韓大元院長在明德法學樓205貴賓室會見了季衛東教授。雙方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愉快的交談。參與會見的還有朱景文教授、范愉教授、史彤彪教授、肖建國教授、張龑講師、尤陳俊講師、王旭講師、朱虎講師等。(文/李定毅 圖/劉雁鵬)
(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