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4日電(記者崔清新)為了適應法制的構建和發展,滿足社會轉型的需求,我國需要一種更具開放性、包容性、現實性和發展性并易被社會接受的糾紛解決路徑,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范愉在近日舉行的第5期中國法學創新講壇上提出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這一概念,以實現社會的“善治”。
范愉在論壇上作了題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與可持續發展:如何在轉型社會中實現善治”的演講,她對政治意識形態論證、傳統文化論證、普世性論證幾種模式分別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批評,并得出在推進法治和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不僅有利于實現糾紛解決機制的生態平衡和社會治理的良好效果,而且可以緩解法制現代化與本土社會、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探索在我國現行的政治、經濟、司法體制和社會環境中建構法治的路徑和本土模式,促進法治與社會自治的協調發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分別對范愉的觀點進行了點評,并圍繞如何實現這一糾紛解決機制、怎樣完善科學的訴訟與非訴訟的銜接機制、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
中國法學創新講壇由中國法學會和清華大學聯合創辦。來自中國法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和300多名高校學生參加了第5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