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國家親權與自然親權的斗爭與合作
主講人:徐國棟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中南政法學院民商法典研究所所長
評議人:陳景良
中南財經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
麻昌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主持人:張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典研究所所長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法學博士
時 間:
地 點:文泰樓模擬法庭(一)
主辦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典研究所
協辦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中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侵權行為法研究所
附:
“中國民商法高峰論壇”簡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科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于198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0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獲批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民商法高峰論壇”系由該學科之重點研究機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典研究所主辦的常設性高端學術論壇。本論壇將不定期邀請誠心治學并有獨到見解之士登臺演講,以期弘揚學術,澤被學子。本論壇之演講記錄將發表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典研究所主辦的《私法研究》(CSSCI來源集刊)上,全國十佳學術網站——中國私法網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典研究所官方網站將作為本論壇的網絡宣傳平臺。熱忱歡迎學界賢達與廣大學友廣泛參與。
徐國棟,別號東海閑人。1961年生于湖南省益陽市。從1978年至1991年,在西南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收盡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先后在江西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廈門大學任教;曾擔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學院)民商法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97-2000);曾在羅馬第二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訪學。主研民法基礎理論和羅馬法。代表作為《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人性論與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羅馬私法要論——文本與分析》(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民法總論》(高教出版社2007年版)。
陳景良,1958年出生,河南鹿邑人。法學博士,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4年參軍,曾任部隊衛生班長。1983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獲法學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87-2000年間先 后擔任河南大學法律系法律史教研室主任,法律系副主任、常務副主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2000年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歷任法學院副院長、院長。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法律史,唐宋法制研究,中西訴訟文化比較研究。近年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約40余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律師文摘》等轉載。近年出版著作及教材10余部。主要著作有《中國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編)、《當代中國法律思想史》(主編),主持或參撰《中國法制史》教材幾種。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課題《訟師與律師:中西訴訟文化比較研究》等多項重要課題。曾先后獲河南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新聞局優秀圖書二等獎、中國法律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等多項科研獎。1998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河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00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麻昌華,1965年出生,湖南花垣人。中南民族學院(現中南民族大學)法學學士(1987)、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9)、武漢大學法學博士(2002)。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民商法學碩士生導師組副組長,民商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侵權行為法研究所副所長,《私法研究》編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兼任湖北省法學會民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武漢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常務理事。曾獲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干(1998年)、武漢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等稱號。從教二十多年來,在全國公開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試論損害”、“精神權利制度”、“21世紀侵權行為法的革命”、“論我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等50余篇,出版教材《合同法學》(副主編)、《新編民法學》等五部,出版專著《侵權行為法地位研究》一部。主持教育部項目“事故損害的救濟機制”、中國法學會項目“中國法律 診所教育基礎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法典編纂中的法律資源選擇”等項目的研究。
張紅,1982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陽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學士(2004)、法學碩士(2006),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法學博士(201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典研究所所長,《私法研究》副主編。主要研究民商法和憲法。獨著《基本權利與私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在《中外法學》、《法商研究》、《環球法律評論》、《法律科學》、《現代法學》、《法學家》、《比較法研究》等發表論文20余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