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隆重舉行法學學科建設三十周年慶典
慶典活動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在慶典活動上致辭,代表學校對慶典活動的順利舉行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在致辭中,吳德星校長認為,中國海洋大學作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的、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應以國家戰略性大學定位,在學科建設上,始終堅持“強化發展特色,協調發展綜合,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發展思路。科學建設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努力為國家的海洋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1980年,中國海洋大學應國家所需成立了海洋法研究所,開展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研究。三十年來,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學科以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為重點,以環境法基本理論和海洋環境保護為特色,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學科,擁有了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獲得了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法學學科建設過程中,與學校“特色立校”的定位相呼應,與學校的特色優勢學科相銜接,不僅為自身發展贏得了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和支撐條件,也為學校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如今,法政學院已成為校“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項目的重要支撐單位之一,深入參與了與國際高校的國際合作,法學學科的海洋特色日益明顯,研究成果日益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肯定。最后,吳德星校長寄希望于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愿法政學院進一步凝練方向,匯聚力量,科學發展,取得更大的進步。
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與規劃司司長王殿昌在慶典活動上致辭,對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學科的成長表示祝賀。愿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能進一步關注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更表達了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長久促進法學學科發展的愿望。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崔立敬代表來賓致辭,向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全體師生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熱烈的祝賀。崔立敬副院長肯定了中國海洋大學從海洋法學研究所到法學院再到法政學院的法學學科發展歷程。法政學院已成為教育、科研力量雄厚的培養法學人才的重要基地,為人民司法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制度支持。多年來,法政學院與青島市中院有經常性、多渠道的聯系,法政學院的教授參加了重大案件的討論,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崔立新副院長祝愿法政學院能經常開展生產、實踐研究,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貢獻力量。
此外,社會各界也向此次慶典發來賀信、賀電。發來賀信賀電的單位有: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山東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山東省法學會、山東大學、中共青島市委政法委員會、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青島海事法院、青島市人民檢察院、青島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青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室、青島市地方立法研究會、青島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青島市公安局、青島市司法局、青島市法學會、青島市律師協會、即墨市人民檢察院、汶上縣同鄉會等。一些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發來賀信。校內相關部門也以各種形式向本次慶典致以祝賀。
專題報告會
慶典儀式結束后,以海洋為關鍵詞進行了專題報告會。首先,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與規劃司司長王殿昌司長做了《從國際海洋競爭態勢看我國海洋立法挑戰》的精彩報告。報告首先確定了我國正處于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時代。海洋是支撐我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進大出經濟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載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的發展、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對海洋工作做出過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面對嚴峻的國際海洋形勢,振興中華民族海洋大業,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和加強海洋法制建設,成為新時期新階段的新命題。報告分三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通過介紹國際海洋競爭的激烈,分析了我國海洋發展的嚴峻形勢;第二部分通過對沿海國家海洋立法情況的比較,認識到了我國海洋立法上的差距;第三部分認為,為了應對國際海洋競爭,應加快我國海洋立法步伐。第一部分中,介紹了新一輪興起的“藍色圈地運動”,認為當前我國海域被瓜分、島嶼被占領、資源被掠奪、開發被干擾等問題十分突出。在第二部分王司長認為,進入新世紀以來,沿海國家紛紛制定或調整海洋戰略,以期在維護各自海洋利益的爭奪中占據先機,同時以國內立法方式,對其國家海洋戰略進行對內包裝和對外宣示,強化海洋管理和利益爭奪。美國以控制全球海洋為目標,全面實施“海洋安全戰略”和“海洋科技戰略”。日本推行“海洋立國”戰略,以實現由“島國”向“海洋大國”的戰略轉變。 俄羅斯海洋戰略從爭奪出海口轉變為以海洋富國。加拿大努力確保在海洋管理上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堅持海洋科學優先戰略。澳大利亞保持在國際海洋事務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印度推行區域性海洋強國戰略。越南推行海上擴張戰略。韓國力爭成為海洋強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國采取聯合奪利的海洋戰略。我國的海洋法體系則存在結構不完整、配套法規不全、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明確、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過多及執法主體不明的缺點。我國應制定并實施國家海洋戰略、法律,維護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第三部分以我國海洋發展戰略、戰略方針、戰略原則、戰略取向入手,提出了四點對策建議。分別是:海洋入憲、推進《海洋基本法》立法、推進《海岸帶管理法》立法、推進《渤海保護法》立法。
之后,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海大·新成環境法學論壇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鵬做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立法規制的核心矛盾與制度回應》的報告。報告指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立法已經列入國家發展的重要議程。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政策工具帶來大量的沉淀成本,一方面將資源型城市印象了資源陷阱的深淵,另一方面給資源型城市的現代轉型設置了政策性障礙。在這種背景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具有現實意義。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經濟、生態環境、民生等方面的矛盾決定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法律支持體系必須建立包括資源開發補償制度、產業衰退援助救濟制度、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制度、發展規劃制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以及激勵制度在內的長效機制。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漆多俊對
廈門大學教授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博士生導
南京大學法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李響對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鄭志華做了《卡爾.施米特海權觀的睿見與偏頗》的報告。報告認為,隨著人類海上活動的日益頻繁、密度日益增加,資源遭受掠奪性的開采,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公海自由的原則也日益受到了挑戰和限制。如何保護海洋、監管海上活動,這是國家管轄之外的海域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如何使得海洋避免“公共地悲劇”,這大概是施米特沒能預料到的。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郭武做了《社會科學視域下的氣候問題解讀》的報告。報告認為,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中均引起學者的普遍關注。但是,因研究領域的分野,社會科學視域中的氣候問題在研究視角、研究結論和導向意義上均呈現出明顯迥異于自然科學研究的面孔。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博士生導
會后,為了感謝報告人對本次論壇的大力支持和紀念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行,法政學院和山東省新成環境法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向六位報告人頒發了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