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北京11月21日電(見習記者 劉勝遼)11月20日上午,中國法學創新講壇第4期在清華大學主樓后廳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就“法制重構的新程序主義進路:怎樣在價值沖突中實現共和”發表了主題演講。
季衛東教授首先從國內外背景出發,提出了當今世界價值多元化與文明沖突的客觀存在的命題;當這個社會多元化,有不同價值觀的時候,我們不能強調某一種特定的價值,我們要強調不同的價值能夠共存、能夠就公正事務達成制度的條件。隨后通過對三種處理價值問題方式的比較分析,季教授得出了程序正義優于特定價值才能達成共識的結論。
由于中國傳統法制的道德色彩和實質正義指向過于濃厚,所以法制改革的目標不得不反其道行之;應該通過中立性的程序來重建社會共識或者共同體道德;權力行使的任意性需要通過符合程序正義的制度安排來限制,從而通過程序性共識到實體性共識。由此便產生了新程序主義,新程序主義和過去的程序主義的區別在于形式和實質性判斷的結合,滿足了社會多元化的需求。
季衛東教授認為當前城市化發展過快與房地產市場的火爆都是功利主義的思維在作怪。面對野蠻拆遷,我們可以在立法中規定“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倡導個人自由主義,抵制功利主義;也可以通過強調承認的政治倫理處理方式來矯正片面功利主義的思維。例如新拆遷條例草案中“危房的改造要得到被拆遷戶90%以上的同意與補償協議的生效需要達到2/3多數人同意”的規定就體現了共同體道德的價值取向。但是,保障個人自由主義不能過分強調,否則又會出現拆遷“釘子戶”,從而延誤了城市的建設,導致了新的不公平。
據悉,“中國法學創新講壇”是中國法學會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法制日報社協辦、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和清華大學法學院承辦的高級學術論壇。我國著名政治學家、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教授,著名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晨光教授擔任評論嘉賓;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劉飏同志也出席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