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行政調解立法研究”專家研討會在人大法學院舉行
發布日期:2010-10-23  來源:人大法學院  作者:佚名

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背景下,行政調解制度實踐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為全面深入了解行政調解制度建設實踐,完善我國的行政調解法制,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特別委托中國人民大學莫于川教授主持“行政調解立法研究”專項課題,分析國內外行政調解制度建設現狀和實施行政調解的經驗,起草《行政調解條例(代擬稿)》。

為此,10月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中國行政法研究所在明德法學樓725會議室舉行了“行政調解立法研究”專家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行政調解立法研究”課題的組成部分。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莫于川教授主持,與會領導和專家有國務院法制辦政府法制協調司青峰司長、復議司方軍司長,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李廣宇副庭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韓大元院長、楊建順教授、范愉教授、姚海放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應松年先生,北京大學法學院姜明安教授、湛中樂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于安教授,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楊偉東教授,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呂艷濱副研究員,課題委托單位國務院法制辦還特派倪娜同志代表出席。

研討會開始,首先由主持人莫于川教授介紹課題背景和已開展的研究工作。課題組已經搜集了部分國內外資料,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相關情況。目前,已開過四川的調研座談會,近日將開展北京、遼寧等地的調研工作。此次專家研討會是課題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邀請此領域富有造詣的專家對若干疑難問題展開研討。

韓大元院長專門到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他對各位專家在人大法學院60周年院慶之際來到人大開會表示熱誠歡迎,對校外專家長期以來對人大法學院和憲法行政法學科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希望各位專家今后一如既往地對人大法學院的發展給予支持。

“行政調解立法研究”專家研討會在人大法學院舉行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行政調解的體制、主體、范圍、效力、程序等方面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并對課題組草擬的《行政調解條例代擬稿框架設想》提出了修改意見,就如何完成此項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諸多寶貴意見。

應松年教授對此課題的意義予以肯定,認為行政調解立法體制的完善對于構建服務型政府、減輕司法壓力、緩解社會矛盾有著重要意義。應教授同時建議課題組應當對我國現有糾紛解決體系進行通盤考慮,在梳理現有規范的基礎上構建行政調解制度。

姜明安教授認為,制定條例有必要性,行政調解的對象范圍應進行限定,納入行政調解的民事爭議應當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在行政行為實施的過程中;二是與行政職權有關的案件;三是目標為保障行政行為的有效實施。

楊建順教授認為,在整個糾紛解決體系中,行政調解應當處于查漏補缺的地位;行政調解的程序應當分為正式和簡式兩種,大量存在的簡式程序能夠更快捷有效地處理糾紛,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在效力方面,不同程序的調解協議應具有不同的效力。

于安教授認為,制定該條例應當放寬思路,不能拘泥于現有立法的規定,“當創新時就創新”,著重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楊偉東教授認為,制定該條例首先要明確行政對民事糾紛的介入程度和比重,除了特定領域中單行法規定的正式程序外,行政調解的程序應當是非正式程序,否則不符合其簡便快捷靈活的特性。

范愉教授從介紹國際上大部分國家的做法切入,認為不必搞統一的行政調解法律文件,即便要制定,也應當注重各部門各行業不同的糾紛調解機制,條例的制定只有為其留有空間才具有可行性。

湛中樂教授認為,課題研究應當通過大量調研掌握了解面上的實然情況,此外還需要對多樣化糾紛解決機制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以明確概念的內涵、外延和性質。

青峰司長認為,行政調解立法的必要性和意義不容小覷,其具有維護社會和政權穩定的政治意義,以及建設法治政府的法律意義;應當制定統一的行政調解法律文件,條例應當對行政調解的共性進行規范,提升調解的效力。

李廣宇庭長認為,條例應當主要規定共性的、原則性的問題,而不能忽略不同領域的特點。從糾紛解決制度的整體性看,李庭長認為應當處理好行政調解與訴訟的銜接問題。

方軍司長提出,應當注重對調解過程中欺騙、重大誤解等情況的救濟以及與行政復議制度的銜接問題,在程序設計上,應當以簡化、便民為基本要求。

呂艷濱研究員認為,行政調解是在執法過程中附帶解決,具有時效快、成本低的特點,因此機構的設置和程序的設計都應當靈活多樣;在法律責任方面,應當防止行政機關因為調解民事糾紛而成為被告,從而降低行政的風險。

最后,研討會由莫于川教授總結發言,對參會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并希望各位專家繼續支持和關注課題組的研究工作。

行政調解,是指由行政機關主持或主導的,以國家法律規范和政策規定等為依據,以平等自愿為原則,主要以民事爭議(以及部分行政爭議)為對象,通過說服教育勸導等方法,促使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互讓互諒、達成協議、消除爭議的一種糾紛解決機制。(文/康楓翔 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供稿)

(編輯 王偉 原泉)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