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發來賀信,對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出席成立儀式,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劉飏常務副會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朱孝清副檢察長、全國人大內司委陳斯喜副主任委員、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等領導發表重要講話。來自全國人大內司委、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務院法制辦、公安部、衛生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等中央相關部門的領導,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及新浪網等門戶網站近100人出席了會議,與此同時法制網還全程圖文直播了啟動儀式盛況。羅豪才副主席和劉飏常務副會長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大會還舉行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網(http://www.foodlaw.cn)開通儀式以及《食品安全法治》(內刊)首發式,公布了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以及十余家中央相關立法、行政執法、司法部門推薦確定的2010年下半年招標課題目錄。
劉飏常務副會長在講話中指出:今年第七期《小康雜志》,針對社會治安、食品安全、家庭安全、婚姻安全等11項安全問題以“你最擔心什么”作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高居首位。她認為這個一點不意外,這完全是可以想見的,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確實是天大的事,也可以說“悠悠萬事唯此為大”,這也是最直接、最重要、最迫切的民生問題。劉飏表示,“我們說‘以人為本’,以什么為本,應該是以人的權利、權益為本,還有比食品安全更大的本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食品安全問題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我國“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政治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非常必要。該中心的成立體現了中國法學會高度關注民生問題,積極就中央關切、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一系列法治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研究中心匯聚了來自十余家食品安全執法監管部門的領導和相關學科的專家,體現了理論界與實務界相結合、理論界不同學科相結合、實務界不同部門相結合的突出特點。研究中心將廣泛聽取有關實務部門的建議,確定課題,公開招標,確保法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并將優秀的研究成果推薦給實務部門,實現課題研究與服務實踐的“無縫對接”。
陳斯喜副主任委員在講話中指出,近些年食品安全立法執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食品安全法律的立、改、廢工作仍然很艱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要靠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落實,嚴格執法,靠法院依法裁判,靠企業家認真遵守,靠消費者依法維權。這些都需要法學理論提供智力支持。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成立意義重大,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開展綜合性研究,為我國食品安全法治事業做出貢獻。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朱孝清在講話中指出,我們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重大成績。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仍然不容樂觀,違法犯罪屢禁不止,其危害非常嚴重。一是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乃至生命。二是破壞經濟秩序,損害市場信譽,影響民眾消費心理,并進而影響內需的擴大。我們都記憶猶新,前幾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國產乳制品市場一片蕭條,嬰幼兒的家長大多選擇買進口的奶粉,后來消費信心終于有所恢復,但前段時間又先后出現了若干件三聚氰胺的奶粉,結果又嚴重地影響了國產乳制品的銷售。三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帶來挑戰,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四是引發社會的信譽危機和道德危機。
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危害,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產經營者私欲膨脹、見利忘義,監管者殆于履行職責,甚至玩忽職守,或者因為地方保護主義而慫恿庇護,制度機制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執法司法部門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刑,打擊不力,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不夠,建言獻策工作較為薄弱等等。因此,加強食品安全必須綜合施策,其中加強食品安全法治研究是重要的對策之一。
中國法學會成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十分及時,而且意義重大。它有利于匯集整合我國食品安全研究人才開展研究和交流,繁榮我國食品安全法學,有利于為我國食品安全的立法、執法、司法以及制度機制的構建建言獻策,為建設食品安全法治提供理論和制度支持。還有利于帶動地方法學會建立類似的研究機構,共同促進全國的食品安全法治建設。
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是中國法學會設立的專門從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的科研機構,是國內首家食品安全法治研究機構。羅豪才副主席擔任中心顧問,劉飏常務副會長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陳斯喜副主任委員擔任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目前研究中心已聘請100余位學界實務界的專家學者擔任兼職研究員。經過長期籌劃和精心準備,研究中心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
一、以解決食品安全這一重大民生問題為基本立足點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是當前我國面臨的重大民生問題之一。破解食品安全難題是成立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的基本立足點。研究中心將針對中央關注、群眾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食品安全問題,匯聚各方力量,以多種方式開展調查研究,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提出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法律對策建議,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二、實現了食品安全法治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無縫對接
本中心倡導具有實踐針對性的理論研究,致力于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各自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在機構的組成上,研究中心將理論界和實務界最佳的智力資源匯聚在一起。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和中心研究員既有來自于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法制辦、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公安部、農業部、衛生部等食品安全立法執法部門的領導,也有來自于全國著名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學者,其中包括王利明、馬懷德、韓大元、姜明安、趙秉志等一批享譽學界的著名法學家。研究中心對外招標的課題基本來自于相關實務部門的建議,將食品安全監管實踐中的難題作為課題,通過研究中心對外發布,再集中學界優質資源開展研究。優秀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本中心推薦給有關部門,實現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
三、致力于實現多部門、跨學科合作,探索食品安全綜合保障模式
食品安全保障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工作,也不局限于某一學科的研究范圍,而是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就實務而言,涉及十多個執法監管部門;就理論而言,既涉及法學與其他學科的合作,也涉及法學內部不同專業學科間的配合。確保食品安全必須多部門齊抓共管,跨學科聯合攻關。但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相互配合做得還不夠,跨學科研究尚不成規模,這成為制約我國食品安全法治水平更進一步的瓶頸。研究中心將致力于改變這一現狀。研究中心努力成為一個多部門交流經驗、互通有無的信息平臺,并著力組織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合作開展研究,逐漸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綜合保障模式。
四、背靠中國法學會,研究中心具有政治、組織和資源優勢
中國法學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團體,是我國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發展至今,中國法學會已經有了40多個專門研究會、300多個地方法學會、12萬多會員,形成了機構健全、人員齊整的組織體系。研究中心隸屬于中國法學會決定了其具有天然的政治、組織、資源優勢。在政治上,中國法學會黨組能夠給予正確的監督和引導,保證正確的研究方向;在組織上,中國法學會下屬的專門研究會和地方法學會能夠為研究中心順利開展研究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在資源上,可以通過學會聯系、匯聚對食品安全法律問題學有所長的專家學者參與中心活動,共同合作,攻克難題。這些優勢和條件為是研究中心高質高效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五、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食品安全監管的有關部門與法學專家獲知研究中心成立,都認為非常必要,對食品安全保障有著重大意義,紛紛表示將全力予以支持和協助。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同志、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朱孝清同志、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同志、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同志都為研究中心的籌備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來自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商務部、衛生部、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具體業務司局領導欣然擔任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委員,并積極為研究中心提供課題項目建議,形成了研究中心對外發布招標的第一批課題的基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也對研究中心的成立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來自這些高校的領導、知名學者承擔了研究中心的重要職務。南開大學法學院宋華琳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王貴松博士都直接參與了《食品安全法治研究》和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網的創辦與維護。因此,研究中心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晶。
六、研究中心設立了豐富的日常工作項目,確保研究工作真抓實干
與眾多研究機構不同,研究中心是為了實實在在地推動食品安全法律研究向前發展,為食品安全立法執法司法工作建言獻策。研究中心確立了豐富的日常工作項目,確保研究工作落到實處。研究中心創辦了《食品安全法治》內刊,定期編輯出版,陸續推出一批食品安全法律研究的精品;開辦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網,有專人負責日常管理;與中央有關部門共同制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規劃,確定和發布課題,積極籌措資金進行課題招標;舉行年度中國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論壇,評選發布年度制度創新范例,推進食品安全法治的制度創新。以這些具體日常工作為保障,研究中心可以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真抓實干,為中國食品安全保障做些扎扎實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