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國家法官學院共同主辦的“案例教學與案例指導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國家法官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國家行政學院、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德國地區(qū)高等法院與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北京市各級人民法院和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的10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
會前,最高人民法院奚曉明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副校長、國家法官學院高憬宏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韓大元院長、高銘暄教授等會見了德國技術合作公司法律咨詢項目主任施吉先生、日本名古屋大學宇田川幸則教授等一行,雙方表達了對此次研討會的期待和借此進一步加強案例教學與案例指導的國際交流的愿望。
開幕式由韓大元院長主持并宣布開幕。國家法官學院高憬宏院長首先致辭。他指出,重視案例教學,構建中國特色的司法案例指導制度是我國目前司法改革中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法學教育和司法審判中必須將理論與實踐、法條與案件相結合,在借鑒外國經(jīng)驗的同時立足本國國情,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司法文化。
隨后,王利明副校長致開幕辭。他指出,提高學生法律實踐能力,培養(yǎng)高層次職業(yè)法律人才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課堂連接社會、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統(tǒng)一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理念。人民大學創(chuàng)造并堅持以課堂案例教學為主體,以課外案例教學和社會實踐教育為兩大支撐的“一體兩翼”案例教學改革思路,而本次研討會必將進一步豐富這項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jīng)驗。
接著,德國的施吉先生介紹了其在國家法官學院開展的司法人員培訓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推廣德國的案例運用經(jīng)驗進一步提高我國法官推理、審判的能力,提高依法治國水平,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奚曉明副院長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案例教學是法學教育與法官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秦漢以來,判例就在審判案件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xiàn)階段,我國應從案例教學的目的、案例教學的內容和案例教學的形式三個方面提高法官的審判能力,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
接下來的會議分為三個單元,為期一天半。第一單元的主題為“案例教學與法學教育及法官培訓”,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高銘瑄教授、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鄧修明常務副院長擔任主持人。德國科隆地區(qū)高等法院主審法官葛樂博士、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史提芬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景文教授等學者相繼發(fā)言,主要探討了德、英、美、中的案例在司法中的不同意義。
第二單元的主題為“案例選編方法與案例教材選編方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周峰庭長、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高貴君庭長主持。德國薩克森州司法部部門負責人海福樂法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黃京平教授、莫于川教授等先后發(fā)言,就案例選編的功能和視角、法學案例教材應如何編寫等問題作了不同的分析。
第三單元的主題為“案例分析方法與案例指導制度”,由中國政法大學陳光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陳衛(wèi)東教授主持。德國的海福樂法官、葛樂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院宇田川幸則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庫克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張騏教授等分別發(fā)言,就法律關系分析法、指導性案例選擇等問題進行探討。
閉幕式由國家法官學院郝銀鐘副院長主持,韓大元院長致閉幕詞。本次研討會上,國內外學者分享了各自國家在案例教學和案例指導方面各具特色的經(jīng)驗,如何將案例公布程序化、制度化,并逐步建立起案件庫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jīng)驗”,本次研討會必將案例教學和案例指導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文:卜張燕 圖:吳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