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總體評價
依據我部近日發布的“刑事訴訟法學·2009年度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www.kuxuegou.com/html/fxpd/2610.html),2009年刑事訴訟法學在15種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99篇,占發文總數1406篇的7.04%。在所列的13門學科中,位居第6。其中,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三大權威刊物上的論文共計14篇,占總數173篇的8.09 %。從發文總數來看,刑事訴訟法學居于13門學科的中游水平,與發文量最多的民法學(237篇)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從在三大權威期刊上的發文數量來看,略高于12篇的平均數。這一情況表明,刑事訴訟法學在我國尚未躋身強勢學科之列。
然而,可喜的是,2009年刑事訴訟法學論文在研究內容與方法上呈現出以下三個突出特征,預示著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科有可能實現前所未有的飛躍性發展。
一是對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范式進行總體反思。在2009年所發表的論文中,有4篇是關于改革開放30年來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范式的全面反思的。這4篇論文分別是:陳光中:《改革開放30年的刑事訴訟法學》、陳瑞華:《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左衛民:《范式轉型與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基于實證研究的分析》、張智輝:《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理論探索——檢察基礎理論研究三十年述評》。
二是重視基礎理論的創新研究。在2009年所發表的論文中,有23篇專門探討刑事訴訟法學的基礎理論問題,占發文總數的23.47%。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陳瑞華:《論量刑程序的獨立性——一種以量刑控制為中心的程序理論》、左衛民:《中國刑事訴訟模式的本土構建》等。
三是關注本土問題的實證研究。在2009年所發論文中,有16篇論文專門對實踐中的改革探索、案例進行調查研究,占發文總量的16.33%。這表明實證研究方法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開始受到刑事訴訟法學者的關注。
由于基礎理論的創新與研究方法的更新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因而,有理由期待我國刑事訴訟法學將會改變原來那種唯西方理論與制度馬首是瞻的教條主義傾向與以提供立法建議為終極研究目的的“對策法學”研究范式,創建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法學體系。
(二)研究隊伍構成分析
從2009年刑事訴訟法學論文的作者情況來看,老一輩法學家有陳光中先生,而且成績不俗,共發表3篇論文;中年一代有陳瑞華(4篇)、左衛民(4篇)、陳衛東(2篇)、汪建成(2篇)、李建明(2篇)、顧永忠(2篇)、龍宗智(1篇)、宋英輝(1篇)、何家弘(1篇)等;青年一代有易延友(3篇)、萬毅(3篇)、朱立恒(3篇)、陳永生(2篇)、郭云忠(2篇)、章禮明(2篇)、馬靜華(2篇)、張建偉(1篇)、汪海燕(1篇)等。這一現狀表明,目前刑事訴訟法學研究隊伍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又有長期活躍在刑事訴訟法學界的中年法學家,還有近年來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呈現出刑事訴訟法學界老、中、青三代共同致力于學術研究、齊心推動刑事訴訟法學科發展的繁榮圖景。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隊伍并非刑事訴訟法學界的最強陣容,還有若干年富力強的“精英”由于各種原因忽略了對學術研究的貢獻,因而2009年在15種核心期刊上未著筆墨,盼望來年能夠拜讀到他們的佳作。
(三)法學院與實務部門排名分析
2009年,98篇刑事訴訟法學論文的作者分別來自40家單位。發表論文總數在3篇以上的單位排名情況如下表所示:
名次 |
單 位 |
總數 |
三大期刊 |
作 者 |
1 |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刑事司法學院、證據科學研究院 |
10 |
2 |
陳光中(3)、顧永忠(2)、劉根菊(1)、張保生(1)、王進喜(1)、汪海燕(1)、李訓虎(1) |
1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10 |
2 |
陳瑞華(4)、汪建成(2)陳永生(2)、李揚(1)吳紀奎(1) |
3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8 |
4 |
左衛民(4)、馬靜華(2)、龍宗智(1)、張斌(1) |
4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7 |
2 |
陳衛東(2)、何家弘(1)、雷小政(1)、李奮飛(1)、劉品新(1)劉曉丹(1) |
5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5 |
1 |
陳嵐(3)、林莉紅(1)、任華哲、郭寅穎(1) |
6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4 |
2 |
朱孝清(1)、張智輝(1)、陳國慶(1)、葛琳(1) |
7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4 |
1 |
易延友(3)、張建偉(1) |
7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3 |
0 |
郭云忠(2)、冀祥德(1) |
7 |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
3 |
0 |
朱立恒(3) |
7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3 |
0 |
郭華(3) |
7 |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
3 |
0 |
萬毅(3) |
上述11家單位發表論文59篇,占發文總數98篇的60.20%。從上表可見,
1.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成果最為豐碩。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學科的研究實力向來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陳光中先生率領6位中青年學者共發表論文10篇并不意外。不過,該校從事刑事訴訟法研究的人員僅刑事司法學院刑事訴訟法研究室就有13人,訴訟法研究院有8人,再加上證據科學研究院的張保生教授、王進喜教授以及吳丹紅等青年才俊,應該說是人才濟濟,人均論文數量有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學法學院專職刑事訴訟法研究的人員僅3人,但也以10篇論文的總數與中國政法大學同列榜首。除了陳瑞華教授貢獻頗大,一人發表了4篇,該院從事刑事訴訟法研究的人員均有收獲,而且還有兩位在讀博士生發表了論文,足見其刑事訴訟法的研究實力和學生培養質量。
2.地方院校發展迅速。在2009年高等院校發表的83篇論文中,地方院校有46篇,占55.42%。躋身前11強的單位中,地方院校為4家。在地方院校中,四川大學最為引人注目,以發文8篇的成績排名第3,并且其三大期刊論文有4篇,居所有單位三大期刊發文數之冠。刑事訴訟法學科實力向來不強的武漢大學,2009年成績蜚然,以5篇論文名列第5。湖南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雖整體實力還有待提升,但已分別依靠朱立恒與萬毅兩位青年學者的突出成果得以在前11強榜上占據一席之地。另外,復旦大學、廣州大學、寧波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都各發文2篇,值得關注。
3. 實務部門異軍突起。2009年實務部門發文15篇,占論文總數的15.31%。其中檢察機關發文11篇,占73.33%。最高人民檢察院發文4篇,居第6位,而且其三大期刊發文數為2篇,僅次于四川大學,與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并列第2。這表明我國實務部門,特別是檢察機關,開始重視從本職工作出發,參與學術探討,并且研究成果質量頗高。
4. 某些院校實力尚未充分顯露。某些有一定研究實力的院校2009年成績平平,甚至榜上無名,令人遺憾。一是某些原本刑事訴訟法學科實力較強并設有訴訟法博士點的單位表現一般,如西南政法大學發文2篇,未躋身前11強。二是某些設有訴訟法學博士點的院校,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去年與15家核心期刊無緣。
(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整理分析,轉載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