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總體評介
依據我部近日發布的“民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tp://www.kuxuegou.com/html/fxpd/2589.html),民法學在15種主要期刊上發表論文數237篇,占總數1406篇的近16.86%,在所列的13門學科中,居于榜首。其中,發表在三大權威刊物上的論文34篇,占總數173篇的19.65%。民法學論文涉及民法基本理論、侵權責任法、物權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票據法等方面,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1、秉承了“為立法服務”的性情,緊跟侵權責任法立法熱點。2009年《侵權責任法》進入立法的緊要關頭并最終獲得通過。圍繞侵權責任法方面展開研究成為本年度民法學界的時尚,雜志社對于刊登相關論文特別是為大家所撰寫的大作更是樂此不疲。這樣的狀況便形成了侵權責任法方面的論文遙遙領先的局面。2009年度在15種主要期刊上至少發表了61篇,占民法學總數的四分之一強。
2、物權法研究余溫尚存,合同法研究日漸冷淡。物權法方面至少49篇,位居第二。合同法方面不足10篇。這表明,研究熱情與立法之遠近形成了反比例關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研究為立法服務的真性情。
3、從更宏大的視野進行研討的努力顯現。隨著齊玉苓受教育權一案批復的廢止,基本權利在民法中的適用問題成為一個憲法學者以外盤桓在民法學者頭上的一個天問級課題。進而,對于憲法與民法的關系有的學者也進行了追問。
4、用民法思維解讀社會熱點透露出部分年輕學者的青春氣息。少數文章關注了社會新問題,如地方駐京辦的民事活動規制、“小產權房”、QQ號碼轉讓、“山寨現象”等。這應該是民法學者值得努力的一個方向。
5、面向司法的思維傾向有所顯現。借助審判案例進行研討的文章有幾篇,雖然數量不多,但其體現出了民法學研究從面向立法到面向司法轉變的某種趨勢,是民法學走向成熟的一個必要階段,更是值得更多學者努力的一個方向。
(二)研究隊伍總體評價
民法學當屬法學界研究隊伍最為龐大的一個學科。就2009年發表論文的人員結構而論,民法學界不僅陣容強大而且隊伍結構合理。老中青三代皆有實力展現,而中青年一代更是明顯活躍份子,60后、70后的學者密集凸顯,甚至80后也已有2名學者嶄露頭角(王竹、張紅)。在發表論文數名列前三甲中,清華大學的王洪亮以總數6篇、朱廣新以數4篇分列狀元、探花,也為清華大學的整體排名立下了汗馬功勞。以上二人皆為70后,與生于60年代初的榜眼、民法大
2009年度,個人在15種主要期刊發表文章2篇以上的共35位,發表論文85篇,占35.86%;三大期刊16篇,占47%。具體排名見下表:
姓名 |
論文總數(篇) |
三大期刊論文數(篇) |
年齡(出生年份) |
王洪亮 |
6 |
1 |
1973 |
王利明 |
5 |
1 |
1960 |
朱廣新 |
4 |
1 |
1972 |
徐滌宇 |
3 |
2 |
1970 |
楊立新 |
3 |
1 |
1952 |
彭誠信 |
3 |
1 |
1973 |
孟勤國 |
3 |
0 |
1957 |
杜 穎 |
3 |
0 |
1972 |
孫新強 |
3 |
0 |
1958 |
吳漢東 |
2 |
2 |
1951 |
朱 巖 |
2 |
2 |
1972 |
崔建遠 |
2 |
1 |
1956 |
張新寶 |
2 |
1 |
1961 |
陳華彬 |
2 |
1 |
1965 |
許德風 |
2 |
1 |
1976 |
葉名怡 |
2 |
1 |
1979 |
王澤鑒 |
2 |
0 |
1938 |
呂明瑜 |
2 |
0 |
1962 |
趙萬一 |
2 |
0 |
1963 |
杜景林 |
2 |
0 |
1963 |
汪傳才 |
2 |
0 |
1963 |
張善斌 |
2 |
0 |
1965 |
張作華 |
2 |
0 |
1966 |
葉金強 |
2 |
0 |
1967 |
王冠璽 |
2 |
0 |
1967 |
高圣平 |
2 |
0 |
1968 |
李 揚 |
2 |
0 |
1968 |
梁志文 |
2 |
0 |
1974 |
王 成 |
2 |
0 |
1971 |
劉志剛 |
2 |
0 |
1971 |
許中緣 |
2 |
0 |
1975 |
孫良國 |
2 |
0 |
1976 |
李國強 |
2 |
0 |
1978 |
王 竹 |
2 |
0 |
1981 |
張 紅 |
2 |
0 |
1982 |
(三)法學院排名分析
236篇論文的作者共來自76家科研機構。發表總數在3篇以上的單位共有23家,依次排名為:
名次 |
單位 |
總數 |
三大期刊 |
作者 |
1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19 |
2 |
張紅(2)、張作華(2)、吳漢東(2,②[1])、陳小君、曹新明、高飛、李培鋒、劉春霖、王剛、胡弘弘、胡開忠、黃華燁、李石山、資琳、梅術文、肖志遠[16人] |
2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18 |
5 |
王利明(5,①)、楊立新(3,①)、張新寶(2,①)、朱巖(2,②)、高圣平(2)、姚輝、孫若軍、郭明龍、張寶紅[9人] |
3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16 |
3 |
王洪亮(6,①)、朱廣新(4,①)、崔建遠(2,①)、姜朋、巫若枝、吳偉光、趙剛[7人] |
4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12 |
2 |
許德風(2,①)、王成(2)、李世剛(①)、魏振瀛、錢明星、徐愛國、葛云松、常鵬翱、陽庚德、楊明[10人] |
5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10 |
1 |
孟勤國(3)、張善斌(2)、李承亮(①)、陳本寒、金凌、李新天、羅昆[7人] |
5 |
華東政法大學 |
10 |
1 |
金可可(①)傅鼎生、冉艷輝、孫維飛、胡秀挺、張馳、張禮洪、吳一鳴、王遷、袁秀挺[10人] |
5 |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 |
10 |
0 |
杜穎(3)、李揚(2)、陳武、姜戰軍、冉克平、張定軍、鄭友德[7人] |
8 |
中國政法大學 |
9 |
0 |
遲穎、戴孟勇、馮曉青、李永軍、劉家安、易軍、張彤、張學哲、王志華[9人] |
9 |
吉林大學法學院 |
8 |
1 |
李國強(2)、孫良國(2)、馬新彥(①)、孫大偉、楊代雄、于瑩[6人] |
10 |
湖南大學法學院 |
7 |
2 |
徐滌宇(3,②)、許中緣(2)、屈茂輝、肖艷輝[4人] |
10 |
西南政法大學 |
7 |
0 |
趙萬一(2)、黃忠、王慶豐、張力、張玉敏、鄧宏光[6人] |
12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6 |
2 |
葉金強(2)、解亙(①)、稅兵(①)、吳宏、肖澤[5人] |
12 |
西北政法大學 |
6 |
1 |
葉名怡(2,①)、程淑娟、孫昊亮、楊建軍、張偉[5人] |
1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
5 |
0 |
孫新強(3)、劉保玉、李昊[3人] |
14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5 |
0 |
徐國棟、何麗新、蔣月、鄭永寬、鐘瑞棟[5人] |
16 |
寧波大學法學院 |
4 |
1 |
彭誠信(3,①)、劉滿達[2人] |
17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3 |
2 |
陳華彬(2,①)、尹飛(①)[2人] |
17 |
中山大學法學院 |
3 |
1 |
張民安(①)、楊彪、韓光明[3人] |
17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
3 |
0 |
杜景林(2)、梅夏英[2人] |
17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3 |
0 |
劉志剛(2)、劉士國[2人] |
17 |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
3 |
0 |
劉華、彭真明、魏森[3人] |
17 |
暨南大學法學院 |
3 |
0 |
汪傳才(2)、廖煥國[2人] |
17 |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 |
3 |
0 |
陳芳、宋旭明、王鐵雄[3人] |
以上23家單位(占發表論文單位總數76家的30.26%)發表了173篇論文,占了全部民法學論文的73%。從上表可見:
1、整體實力懸殊明顯。
總體而言,三成的單位發表了七成多的論文;而進入前10強的11家單位(占發表論文單位總數76家的14.47%)共發表126篇,占全部民法學論文的53%,也就是說不足二成的單位發表了過半數的論文。就三大期刊發表情況而言,23家單位共發表了24篇,占總數34篇的70.6%;其中進入前10強的11家單位發表了17篇,占總數34篇的50%。顯而易見,民法學科實力存在明顯懸殊,不論是核心論文數量還是三大期刊數量,前10強的11家單位可謂占了半壁江山。
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分列狀元、榜眼,各有千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以論文總數19篇居于榜首。一方面其靠的是人多力量大,其上場隊員16名,比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多出7名;另一方面充分顯示知識產權專業的強勢,相關論文8篇,占了近半數,其三大期刊發表的2篇也皆為知識產權方面的論文,顯示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的優勢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以論文總數18篇居于第二。一方面其上場的人少但戰果顯著,半數以上的皆發表了2篇以上,且三大期刊數為5篇,穩居第一;另一方面,其論文僅限于傳統民法方面,知識產權方面沒有論文發表,或許隨著
3、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雖比鄰而居,但存在明顯的貧富差距。
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分列第3、第4位,但前者在總數上較后者多4篇,三大期刊多1篇。更為重要的是,上場隊員前者要少于后者,前者7人,后者10人。
4、五所政法院校基礎牢靠。
前10強中,五所政法院校有其四。其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以18篇遙遙領先;華東政法大學以10篇位居第5;中國政法大學以9篇位居第8;西南政法大學以7篇位居第10。另外,西北政法大學以6篇位居第12。
5、三大期刊京內優勢突出。
在三大期刊上發表論文2篇以上的單位共7家、論文數18篇,其中京內4家、論文數12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京外3家、論文數6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南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
[特別說明:由于統計數據限于2009年一個年度,學科劃分及論文歸屬也是粗線條的,故錯漏之處不可避免,以偏概全之處亦不可避免。請讀者體諒閱讀,也歡迎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使之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