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溫家寶總理、袁貴仁部長:
我們仔細閱讀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完全贊同征求意見稿“以促進公平為重點”、“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目標。我們也十分認同征求意見稿關于“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等保障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的舉措,以及探索招考分離、分類考試、綜合評價、自主招生、多元錄取等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征求意見稿沒有強調一個關系到億萬青年公平機會的關鍵制度——公平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我們擔心,在目前地域歧視十分普遍和嚴重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下,中國難以實現《綱要》所規定的諸多良好目標。
正如征求意見稿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關鍵是機會公平。”高等教育機會公平不僅是科學選拔和培養人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社會進步的前提,也是中國憲法第33條關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明確要求。縱觀世界各國的大學招生制度,凡是國立大學都在原則上按照統一考試成績、社會表現、學校推薦等因素,對全國所有地區的考生給予平等錄取機會,而不得基于地域等不相關因素歧視任何考生。相比之下,中國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反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及其所衍生的招生地方化現象不僅沒有消除,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所加劇,京滬重點大學錄取本地考生的比例是其它省份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有些地方的部屬重點大學幾乎變成了地方性大學。大學錄取標準的地域歧視不僅損害了廣大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利,而且進一步加劇了“高考移民”、城鄉教育機會不平等和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等不合理現象,最終損害中國社會的競爭力和創造能力,并削弱社會和諧乃至現體制的民意基礎。網絡民意調查顯示,大學招生地域歧視已經成為眾矢之的;高達3/4的網友認為現有的高校招生政策對全國各地的考生不公平,3/4以上的網友認為部屬高校按省份投放招生名額的做法不公平。
由于各地部屬高校對地方政府存在財政、土地等利益依附關系,推動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的重任落到了中央政府身上。為了保證全國各地廣大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利,我們認為《國家中長期教 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有必要吸收以下幾點修改意見。
第一,明確提出將保障考生的平等權利作為大學招生和考試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由于目前盛行的大學招生指標制度必然造成地域歧視和招生地方化,中央應逐步廢除招生名額分配體制,推動各部屬院校實行地域平等的招生政策,保證大學錄取標準的全國統一,并鼓勵地方院校實行更加開放平等的招生政策。當然,招生公平原則和照顧少數族群及邊遠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并不矛盾。鑒于少數民族和邊遠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薄弱,可以按大學在全國招生規模占考生總人數比例,對西藏、新疆、內蒙、寧夏、甘肅、青海、廣西、云南、海南等邊遠省區實行同比例招生政策。對此,我們在去年11月提交給教育部有關部門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建議書》已有充分論證,在此不贅述。
第二,明確規定逐步建立統一而多元的入學考試制度。招生地域公平的前提是存在統一的衡量標準,因而要實現教育公平,有必要改革目前的分省命題體制,實行全國統一的考試制度。中國目前實行的“統一入學考試”其實并不“統一”,而只是統一時間的不同入學考試而已。近年來,已有半數以上省份實行分省命題,試卷和統考試卷及其它地區試卷都沒有可比性,大學招生已經失去了全國統一標準。我們建議,中國借鑒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經驗,重點大學實行全國統考加高校自主考試的二次考試模式。全國統考主要發揮初次篩選的功能,大學自主考試則根據大學自身特長和需要,對統考成績符合要求的考生進行最終篩選。在保障招生公平和考試統一的基礎上,國家可賦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考試自主權。
第三,明確規定部屬高校的本地招生比例逐年遞減的基本原則。在目前招生制度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情況下,中央教育主管部門至少有義務在今后十年逐步將部屬高校的本地招生比例控制在10%以內。另外,目前大學招生不僅本地化現象嚴重,而且對不同省份考生的錄取比例也差別巨大;同一所大學對哪些省份投放多少指標,往往帶有極大的隨意性和任意性,很容易成為滋生幕后交易和教育腐敗現象的溫床。因此,我們還建議《綱要》明確限制大學在不同省份的招生比例差別,規定大學逐步將不同省市的招生比例偏離全國平均比例的水平降低到50%以內(本省市暫時除外)。
第四,進一步明確要求大學招生和考試制度公開透明。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公開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并認為招生名額及其分配原則的事前公開有助于維護考生平等權利,但是這條規定不夠具體明確,在操作過程中很容易被各大高校以冠冕堂皇的說辭敷衍了事。因此,我們建議《綱要》明確要求“在高考之前公開高等學校名額分配,并詳細說明分配原則、辦法和理由”。另外,目前各省市實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存在暗箱操作、加分種類泛濫、照顧權貴子弟等問題!毒V要》有必要明確要求各省市清理并公開高考加分政策,公布獲得加分的考生姓名、身份和加分理由,并要求中央教育主管部門盡快統一制定高考加分種類和分值范圍的清單,由各地高校嚴格統一執行。
總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對今后長達十年的中國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因而在確定教育改革方向上不可不慎。我們強烈建議,《綱要》明確將高等教育機會平等作為基本目標,將改革招生指標和高考制度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長期計劃,力爭在今后十年內實現大學招生地域平等的制度化。
公開信簽名人:
郭道暉:中國法學會教授
姜明安: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與行政法中心主任
蔡定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憲政研究所所長
熊文釗: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
湛中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檀傳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苗連營: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周偉: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人權法中心主任
趙娟: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陳黨: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
曲相霏: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朱應平: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劉小楠: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何海波: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劉練軍:杭州師范大學教師
楊世建:河南商丘師范學院法律系教師
熊偉:北京新啟蒙公民參與立法中心主任
陸軍:北京益仁平中心理事
張立輝:北京律師
張千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2010 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