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張軍教授
張明楷教授把行為功利主義、規則功利主義的問題與刑法相結合,無疑,僅僅爭論中的不同見解就可以啟發我們對刑法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有助于我們在更深的層面上討論究竟如何評價一個行為的違法性質,有助于我們在罪與非罪的灰色地帶來評價行為的性質。張明楷教授贊成行為功利主義違法觀,將不法的本質歸納為對法益的侵害或對法益侵害的危險,這對于理解立法、指導司法同樣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可以將刑法的制定、適用與刑法保護法益的目的直接聯系起來;它可以避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簡單的道德主義或者主觀主義的做法;它具有更高的確定性,更加容易操作。
當然,社會科學往往沒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張明楷教授在討論規則功利主義時說,規則設定特殊的例外,那么就陷入到了行為功利主義。我們可以將這看做規則功利主義向行為功利主義的一個轉化。人類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的規律證明,存在、發展并不斷被爭議的觀點理論必然有其特殊的價值,有其可行可用、可為社會發展提供價值的一面。張明楷教授講到的規則功利主義運用到刑法學中的缺陷,引發我們作以下的思考:即使用一條規則作為整齊劃一的標準評價善惡,與行為功利主義相比,哪一個更符合社會生活的實際?我們既要公正也離不開效率。適用一個規則,還是只有一個大的原則,對具體的行為逐一具體地去判斷,兩者哪一個可以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