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就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和法治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朱新力也關注到了這個領域,今年他帶來了《開創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智能”時代》的提案。
在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采訪時,朱新力表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其中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是治理領域的精要。“智治”是信息時代帶來的新生事物,信息科技的綜合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經濟范式,并已全面傳導至國家治理、鄉村治理領域,“平臺+智能”的科技模式將成為“三治融合”的重要支撐。
鄉村治理現代化,呼喚“智治”新模式
當前,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還不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還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的地方,鄉村治理需要破解的難題還不少。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著力解決鄉村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
朱新力談道,“三治融合”存在的很多問題可以通過信息時代“平臺+智能”的理念和方式獲得顯著改善。
浙江、江蘇、深圳等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數字經濟在全國領先,正逐步建立信息時代政府治理全新的基礎設施,包括互聯互通的大平臺、隨處可見的感知設備、擁有強大算力的政務云、高速傳輸的5G網絡等。朱新力認為,這些基礎能力的建設,將發展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智治”新模式。
“要以鄉村治理為場景,打造自治、法治、德治協同的數字化鄉村治理基礎平臺。”朱新力談道,這個平臺的目標很明確:一是確保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國家治理在鄉村這個特殊而廣闊的場景得到有效實施;二是推動為民、便民、利民的行政理念轉變成體系化的能力輸出,充分釋放數字政府建設紅利,確保農村的各類政務需求能得到便捷高效的滿足;三是成為農民日常生活的貼心助手,在老齡健康、農村教育、職業發展乃至信息辨識等方面,針對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特點,提供權威引導、精準服務;四是發揮鄉村文化引領者的作用,促成農民從過去被動接受文化灌輸到主動分享、傳播農民自身喜聞樂見、感同身受的精神產品,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
依托地理信息技術,探索鄉村治理可視化
近年來,數字鄉村逐步擴大了在農村社會治理、農村養老、生態保護、精準扶貧等領域的應用,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出基礎支撐作用。
朱新力認為,“平臺+智能”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其基礎是地理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料的數字化,需要“構建一張圖、整合一張網、虛擬一個村”。
他談道,要以電子地圖、遙感影像、三維實景地圖等多類型、多尺度、多時態的空間數據為基底,疊加自然資源、農業、水利、交通、建設、文旅、民政等部門的圖層、數據,構建數字鄉村底圖。融合歷年美麗鄉村、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布設的視頻監控、污水監測、智能井蓋、智能垃圾桶、智能燈桿、交通設施等感知設備,形成觸達鄉村各角落的物聯感知網。建成數字化鄉村模型,直觀呈現自然風貌和村莊變遷,實現基礎設施的可視化管理和維護、人與人交互信息的有效留存和可再現。
朱新力所談到的“智治”新模式,在浙江等部分地區已經有了探索樣本。
去年底,“數字鄉村可視化系統”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上線運行,實現鄉村環境整治可視化、數字化和多元化,探索出智慧鄉村治理的新模式。
據了解,數字鄉村可視化系統依托地理信息技術對五四村全域5.61平方公里進行地理信息數據采集,構建五四村包含鄉村規劃、鄉村經營、鄉村環境和鄉村治理內容的三維實景圖,打造虛擬鄉村、孿生鄉村,以“一圖感知”的方式實時掌握五四村生產、生活、生態變化態勢,助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垃圾分類、全域整治等重點工作日常監管。
聚焦數據歸集共享,探索鄉村治理數字化
朱新力認為,在“平臺+智能”的鄉村治理新模式中,數據數字化、可視化在于共享應用,要以需求促歸集,以歸集促共享,以共享促應用。
他談道,要梳理鄉村治理業務及流程,制定數據歸集目錄,通過政務數據接入、現場數據采集和物聯感知設備推送等渠道,歸集水、空氣、垃圾、出行等各類數據;要依托城市大腦,推進各信息系統與平臺互聯互通,實時共享時空信息、基層治理四平臺、智慧交通、污水處理等系統數據;要通過對感知設備、村民活動等共享數據的精準分析、異動管理,實時處置村內緊急情況、基礎設施故障等問題,提升鄉村醫療、養老、助殘、垃圾分類等“最后一公里”便民服務實效等。
在五四村“數字鄉村可視化系統”的試點中,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優勢已經初見端倪。將五四村歷年投入的公共基礎設施感知設備數據接入城市大腦,實時感知公共基礎設施運行,減少鄉村投入和管理成本,分析挖掘沉睡的數據資產,實現數據資源利用最大化。
截至2019年底,該系統共打通5個布局在城市大腦的應用,對接視頻監測、搭建巡查、環境整治、垃圾分類、交通出行等12個數據接口,在數據共享交互的基礎上實現數字化管理,累計上報并處理“三改一拆”、農村全域整治等各類問題150余個。
著眼輔助管理決策,探索鄉村治理智能化
朱新力認為,除了實現基礎數據的可視化和共享應用,“平臺+智能”的鄉村治理新模式還應該實時提供便民服務、反饋掌握村情民意、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警處置。
他談道,應當將“最多跑一次”向鄉村社區延伸,參照“浙里辦”等移動APP載體,大力推廣網上辦、掌上辦,實時提供就業信息、簽約醫生上門問診、居家養老等服務。按照“人人都是網格員,小事不出村”的理念,實時呈現村民反映事件,并對環境污染、鄰里糾紛、合同管理等問題分類處理、全流程跟蹤、即時反饋,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利用大數據碰撞分析和電子圍欄技術,對村域人群來源、駐留時長、人流趨勢等進行分析,實現人流過密預警、人群疏散預警等。對入村渣土車拋灑滴漏、村民騎行電動車未戴頭盔等行為進行視頻智能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在遭遇臺風、泥石流等突發事件時,運用智能化預警監測,向全村人群迅速群發避災信息,提高應急救災能力。
朱新力談道,“平臺+智能”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就是要針對農民的生活場景、生活需求,針對鄉村治理存在的實際問題,從政府管理、鄉村需求、精神引導等方面集成公共支付、優生優育、診療掛號、社保證明,讓鄉村生活涉及的“人、財、物、事”全面數字化,優化形成專門針對鄉村治理的政務服務網一體化平臺的“鄉村版”。與此同時,還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手段,為鄉村治理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朱新力:民法典是中國法治建設的標志性成果
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正式通過了。“7編1260個條文創下共和國立法史的紀錄,凝聚著人民的期待,傾注了幾代法律人的心血,通篇貫穿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向歷史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朱新力這樣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民法典首先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是一部權利保護法典,一部21世紀的法典,也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典。民法典處處體現了民本之法的特征,立足中國、面向中國、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其次,民法典的頒行將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法律是對時代問題的回答,民法典對信息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作出了相應的回應,必將為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的實現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最后,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民法典通過后,中國法治建設將進入新階段,下一步重點是將民法典的條文轉化為現實秩序,成為人們的行為遵循和市場的運行準則。
“作為司法機關,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民法典的核心要義、價值追求,嚴格貫徹落實民法典的各項規則制度,通過精準適用、依法辦案,將民法典的精神體現到每一個民事案件中去,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司法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朱新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