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越是困難,在這種時候越需要大家勠力同心,共克時艱。我們常說,一個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何為社會責任感?用在疫情期間就是慎重減薪,慎重裁員,堅決守住不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底線。
疫情期間,一些企業為了渡過經濟效益下降的暫時性困難,采取降低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措施控制運營成本,并得到大多數職工的理解。不過,一些職工向《工人日報》記者吐槽被降薪的“奇葩”經歷:有人接到HR的電話直接被告知薪水降10%;有人因沒及時回復微信群消息被扣錢;還有人公司業績飄紅卻依然被降薪……(3月26日 《工人日報》)
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停工,學校停課,商店歇業,景區關閉,公共場所閉門謝客……人們蝸居在家,不得隨便出門。眼下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企業開始復工復產。然而,有一種傾向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那就是借疫情之名行侵權之實,甚至干起了違法亂紀的勾當。有的不經過嚴格的程序,隨便給職工降薪,有的事先不打招呼,來個“一辭了之”,構成了對職工權益的嚴重侵犯,對此必須予以正視。
不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復工復產后面臨著諸多困難,職工都能理解,但是千萬不能任性。比如降薪要事先和職工進行協商,降多少,何時恢復等雙方都要有個明確的態度,要征得職工同意,不能擅作主張;再比如裁員,按照法律規定裁員要事先向當地勞動部門備案,并且在一定的規定時間內通知職工,而不是事先不打招呼來個突然襲擊讓職工“卷鋪蓋走人”。這樣做于情于理于法都說不過去。要知道,我們是個講法治的國家,一切行為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進行。
其實,企業越是困難,在這種時候越需要大家勠力同心,共克時艱。我們常說,一個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何為社會責任感?用在疫情期間就是慎重減薪,慎重裁員,堅決守住不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底線。人心都是肉長的,企業面臨的困境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人文情愫的企業,即便暫時遇到困難,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也能克服困難,渡過難關;而沒有人文情愫的企業,即便減了薪,裁了員,日后也未必能夠興旺起來。有言道:切莫邊關吃緊思良將。有些企業刻薄寡情,人心思走,當需要人才來支撐的時候,人才往往敬而遠之。
總之,一個企業要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就必須注重企業人文內涵的培植。倘若北國春常在何勞大雁朝南飛?人心思走,作為企業應該多從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抱怨職工的無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這個企業充滿了人文情愫,大家都會感同身受。一個薄情寡義的企業不會有好的未來,許多企業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疫情不是企業的侵權利器,更不是企業侵權的“遮羞布”。(李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