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監察法》的出臺到《外商投資法》的草擬確定,從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到依法改革政府基層管理機智,法治觀念滲透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十九大中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方針。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若要促進全民遵法、守法,推進政府用法、執法,需要堅定依法治國,深化司法改革,這樣才有利于構建和諧法治社會。
法治關乎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是現代化治國的良藥。正所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自2006年以來我國基本由法制過度于法治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目共睹。但當前民眾普遍存在法治意識薄弱、執法從疏等難題,延緩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步伐,阻礙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為此,我們更需堅定不移的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通過公正司法及執法從嚴等手段,構建和諧法治社會。
完善公正司法,實現法治價值。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道路中,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正如《論語》中所言: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使法治永葆健康、生機盎然的狀態,必然要對國家的司法部門及公務人員提出嚴格要求。公正司法四個大字講起容易,但在重情尚義的中式社會中便舉步維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作為象征著正義的天秤使者必須將公平正義銘記于心,嚴格貫徹執行黨對于依法治國的方針政策,做到清正廉潔、兩袖清風、肩負公平。拋開人情世故,秉公執法。同時,提升公正司法效率,“遲到的正義并非正義”。公正司法,不僅要落到實處,還不能過了火候,唯此才會讓依法治國更上一層樓。
規范嚴格執法,展現法治風采。習總書記說,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執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嚴格執法提倡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守法,勿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然而現如今執法人員執法過程中卻暴露出諸多問題:人情該怎樣不為法律所傷法律如何不讓人情泯滅;違法行為究竟該由誰管,互相推諉,不愿承擔責任的現狀如何杜絕。究其原因是執法部門執法力度不強,只有樹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違法行為的觀念,采取早行動、早干預的措施,確立責任清單計價責任到人,規范執法制度,監督部門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治理,推進依法治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只有完善公正司法、規范嚴格執法才會彰顯法治價值,展現法治風采,將服務為民理念注入法治思維這一“心血”,煥發法治社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