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 (孟植良)29日下午,第一屆“科技與法治”高端論壇,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卓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共同舉辦,旨在構建科技界和法學界常態化對話交流機制,共同討論研究前沿問題,將在國家科技戰略、政策及科技立法等方面提出建議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飛、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恒、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賢良、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周成奎、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連寧、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曄暉、十一屆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茂東等同志出席本屆論壇,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小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等科技界杰出人士也參會并發言,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的知名法學家、《中國法學》、《中國法律評論》等學術期刊總編、各部門有關同志60余人出席本屆論壇。
本屆論壇議題為“人工智能與法治”、“網絡安全與法治”。探討如何通過法律有效規制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新科技發展帶來的風險,為人工智能、互聯網發展提供法治保障,推動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顧秀蓮副委員長為本屆論壇開幕致辭,她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給予了高度重視,同時也對加強科技領域的法治建設提出明確的要求。希望科技立法要堅持保障與規范并重,科技立法的基礎理論研究要做細、做扎實,要大力加強科技界、法律界、產業界的溝通交流。
高文院士圍繞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從世界人工智能發展歷程和趨勢、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和前景、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建議等四個方面,發表了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談了人工智能立法的國際趨勢與中國選擇。用“3144”四個數字歸納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和趨勢。“3”是三個階段,邏輯推理、專家系統、深度學習。“1”是一個基本判斷,現在弱人工智能已經成勢,強人工智能還需要探索。兩個“44”,第一個“4”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四個優勢,我們有政策、數據、應用場景和青年人才的優勢,第二個“4”是我們有四個短板,基礎研究、高端器件、開源平臺和高端人才的短板。繼而提出,堅持發展與規制并重,積極參與國際人工智能治理的規劃。
專家們認為,惟有將人工智能發展納入法治軌道,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其發展的安全性、可靠性與可控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人工智能法治理論為基礎,涵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關鍵領域的人工智能法治體系。尤其要善于總結發現人工智能領域法理與一般性法學理論之間的共性規律,析取提煉其個性特征,科學界定相應的權利、義務、責任等基本范疇,為人工智能法治體系的健全和發展構筑堅實的法理支撐。
任賢良同志在主旨發言中說,中國互聯網發展取得開創性巨大成就,但在網絡犯罪、網絡生態、網絡誠信、數據安全四個方面,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為完善法治體系,建立綜合治理能力,我們應當共同探索網絡治理新手段,推進網絡國際治理,加強立法交流。
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同志提到,共同推進科技與法治的融合,一方面用科技更好的支持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和落實,同時也通過法律的規制和保障來保證新興技術的健康發展和真正使其造福人民。從數字技術革新引出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出發,希望完善法治體系,加快出臺信息安全和數據方面的立法,督促各相關部門科學、合理地制定配套性規范。
國家網信辦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副組長洪彥青從中美歐數據主權與數據產業戰略思考兩個方面發表主題演講。
針對網絡安全與法治,專家們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網絡安全法治與信息化發展的關系。網絡安全是信息化發展的前提,信息化發展是網絡安全的保障。要加強《網絡安全法》配套立法,進一步細化《網絡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其配套制度。如針對大數據領域,就需要通過法規、規章等來明確網絡數據信息共享的規則,關鍵信息基礎運營者及其他運營者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的標準、準則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原院長張守文教授談到,推進現代化建設,協調好經濟發展、網絡安全與經濟法規制三者間關系,需要選取市場化、信息化和法制化的路徑。市場化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增長;信息化有助于促進我們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現在所追求的高質量的發展;法治化其實有助于為我國經濟發展、信息化提供非常重要的法治保障,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三化是研究經濟發展、網絡安全或者是信息技術以及法律規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中國法學》總編、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新寶同志在總結發言中談到,本屆論壇中,科技界和法律界的重要領導和知名專家,就人工智能和網絡安全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既有關于法律政策原則的導向性論述,也有腳踏實地的應用研究成果,極具決策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