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威海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重大部署,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五大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普法宣傳活動,不斷增強法治文化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法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有力助推了法治威海建設。
實施法治文化“陣地拓展工程”
將憲法文化陣地建設列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大力推動憲法主題公園、文化廣場、文化街區、法治畫廊等設施建設。以培育法治精神為目標,緊密結合“法”與“人生”兩大主題,大力推動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建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將法律知識潤物無聲地融入其中。環翠區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建成以來,先后接待各類群體學習參觀1萬余人次,榮獲“全省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榮譽稱號,并被推薦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通過開展全市法治文化建設和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推薦評選活動,進一步擴大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和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覆蓋面,推進全市法治宣傳陣地規范化、固定化、標準化。全市建有省級以上“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基地”19個、法治文化陣地2700多處。
實施法治文化“融合發展工程”
與地域文化結合,將乳山母愛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文登學文化、環翠區市民書香文化等,與法治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揮鄉賢文化在調解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村莊“能人”“熟人”優勢,加強對群眾“身邊事”的調解,化解了大量基層矛盾糾紛。與德育文化結合,把“和為貴”道德觀念、“息訴止爭”傳統處世方式與依法治理、社會調解緊密結合,動員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村居社區普遍建立道德宣傳欄或道德文化墻,宣傳普及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范、團體章程等道德規范,大力推介榜樣典型,定期評選表彰道德模范、評選“威海好人”。近年來,先后推出120多名市級以上道德模范、130多名“威海好人”,有12人入選“中國好人榜”。與誠信文化結合,作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依托個人積分管理系統及客戶端,推行千分制“海貝分”信用積分制度,明確失信減分指標2994項、守信加分指標193項,其中既有失信“老賴”、非訪鬧訪等不良現象,也有見義勇為、志愿服務等文明行為,依據個人表現自動扣、增分數,用信用積分為每位公民的道德表現“畫像”,有效激發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潛能。
實施法治文化“精品創作工程”
以豐富基層法治文化為目標,鼓勵各類文化團體編排演出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法治文藝節目,目前全市組建法治文藝團體60多個、演出隊180多個,今年以來在基層巡回演出1200多場,觀看群眾達80萬人次。環翠區被評為“中國歌詠之鄉”。各級各類文化機構、文化團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創作,打造一批展現威海特色、“接地氣”的優秀法治文化產品。今年先后開展慶祝新中國建國70周年普法主題征文、“我與憲法”微視頻、法治動漫微視頻作品等征集活動,推選上報各類優秀作品100多篇;在“全國第四屆平安中國‘三微’比賽暨‘我和政法70年’短視頻征集”活動中,《印象憲法》榮獲優秀短視頻獎,在省委政法委舉辦的征文大賽中,《我與普法的故事》榮獲三等獎。在城市,利用圖書館、城市書房,設立法律圖書欄,增加法律藏書數量,增設憲法讀本贈閱角,將法治文化融入書香文化;在社區,開展法治書法、法治剪紙、法治詩畫等比賽活動,讓群眾感受學法樂趣;在農村,借助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巡回放映法治教育影片,提高法治宣傳教育吸引力和群眾參與度。
實施法治文化“惠民便民工程”
深入基層問政、問效、問策、問需,聽取基層對法治文化的需求、對執法司法工作的意見、對社會治理的建議,在深入走訪中宣講黨的理論、法律法規、發展成果、英模事跡。今年以來累計走訪企業1146批次,幫助解決涉法問題910多個。堅持工作重心下移,全面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引導發動村居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等法治隊伍,全力當好政策法律的講解員和宣傳員,今年累計開展各類主題宣傳4000余場次,發放相關材料20多萬份。大力推廣《百姓法治寶典》口袋書及配套APP,廣大群眾隨時隨地就能免費享有瀏覽法治新聞、查詢法律法規、閱讀相關案例、下載文書范本、觀看專家講座、欣賞普法漫畫、在線法律咨詢等功能,有效滿足群眾線上線下同步學法需求。
實施法治文化“媒體傳播工程”
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優勢,通過在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開辦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法治宣傳專欄、專刊、專版,培育一批法治宣傳品牌欄目,全方位開展公益性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宣傳,增強了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播的權威性、專業性。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將qq群、微信群、微博平臺、“百家號”“頭條號”“法治號”等新媒體平臺,與網絡、手機、移動多媒體、戶外廣告等傳播載體深度融合,構建“輿論全覆蓋、媒體全聯動”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播態勢,全面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其中,“法治威海”微信公眾號關注量超過9萬人次,WCI指數持續位居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