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特別策劃·信用責任與信義義務
信用責任:正在生長中的第四大法律責任……劉俊海
失信聯合懲戒之污名及其法律控制……門中敬
信義義務的傳統邏輯與現代建構……王瑩瑩
學術視點
合憲性審查七十年……李忠
在法學學科體系中創建和發展黨章學……肖金明
民法典合同編違約金調減制度的立法完善——以裁判立場的考察為基礎……石冠彬
體育賽事直播相關法律問題探討……管育鷹
社區矯正的懲罰功能重塑與懲罰機制重構……劉政
熱點聚焦
民用無人機隱私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制——一個比較法的分析……周長軍 龐常青
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論挑戰及回應……劉強
人工智能風險規制的困境與出路……郭傳凱
論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入罪……劉仁文
尖端醫療行為的刑法挑戰及應對……劉建利
法治前沿
論正當防衛制度司法適用的糾偏……王志祥
法律經濟學視野中的“違法必究”——從倫敦警方拒受“低級別案件”切入……桑本謙 魏征
規范刑法學視野下非法狩獵罪司法解釋的基本邏輯……蔣蘭香
特別策劃·信用責任與信義義務
信用責任:正在生長中的第四大法律責任
內容摘要:為建設法治、誠信中國,應將信用責任(失信懲戒)納入法律責任體系,使其作為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比肩而立的第四類新型獨立法律責任。信用責任具有人格信用減損性、行為能力剝奪性、三大責任補強性、失信預防前瞻性、懲戒手段綜合性、懲戒措施聯動性、失信行為警示性、誠信文化教育性與公眾心理慰藉性。建議將信用責任區分為12類,并保持懲戒措施的開放性。"三高三低"是失信亂象的根源。"三升三降"是激勵守信、遏制失信的良藥。建議抓緊建立健全24小時全天候、360度全方位、跨地域、跨產業、跨市場、跨部門、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無縫對接、有機銜接、同頻共振的失信懲戒體系。信用責任具有可訴性,要建立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建議允許與鼓勵信用修復。信用制裁要以有期為原則、以無期為例外。建議建立信用修復宣誓制度。建議制定《信用基本法》專章規定"信用責任"。信用責任應專屬于法律規定的事項。
關鍵詞:信用責任; 失信制裁; 失信成本; 可訴性; 信用修復; 信用立法;
作者:劉俊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失信聯合懲戒之污名及其法律控制
內容摘要:失信聯合懲戒的問題核心是污名。污名的法律屬性及其社會效果,在不同的時代各具不同的表達。古代刑法上的污名,是一種附隨性刑事制裁措施,具有控制違法犯罪行為和提升倫理道德認同的社會效果。近現代美國、德國和日本行政法上的污名——"違法事實公布",是一種依靠社會非難確保義務履行的特殊方式,具有強化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失信聯合懲戒之污名,因所針對行為法律后果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法律屬性和社會效果。污名的泛化會帶來合法性危機和訴訟風險,并影響失信聯合懲戒的法治化,應引起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高度重視。應對失信聯合懲戒之污名進行法律控制,防止污名的泛化和降低其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失信聯合懲戒; 污名; 行政性懲戒; 法律控制;
作者:門中敬,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
信義義務的傳統邏輯與現代建構
內容摘要:信義義務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一直是近乎沉默的,直接原因是信義義務這一法律概念在法律適用中被規避,根本原因是信義義務在成文法的中國仍然停留在英美法系那種松散的"義務束"狀態,缺乏內在的邏輯主線,內涵、輪廓不清晰,導致信義義務概念的實質難以生根落地,人們對信義觀念的認同也缺乏內生的動力。我國傳統社會生活中蘊藏著樸素的信義關系,傳統優秀文化中更是蘊含著道德層面的信義義務邏輯結構。"義"是內在的道德規范,"信"是外在的行為標準。可以將此邏輯結構進行現代解釋,并賦予其新時代精神后引入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體系中,在民法典中規定一般信義義務,并在此基礎上對民商事具體信義義務制度進行體系化構建。
關鍵詞:信義義務; 傳統邏輯; 法律重構; 誠實信用原則;
作者:王瑩瑩,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學術視點
合憲性審查七十年
內容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合憲性審查走過了萌芽、成形、倒退、恢復和穩步發展的曲折歷程。歷史經驗表明,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高度重視憲法價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置專門機構和程序,堅持循序漸進。目前,合憲性審查還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堅持黨對合憲性審查工作的領導,破解自我審查困局,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統籌構建合憲性審查體制,加強憲法理論研究,不斷推動合憲性審查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關鍵詞:合憲性審查; 憲法實施; 國家治理體系; 治理能力;
作者:李忠,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在法學學科體系中創建和發展黨章學
內容摘要:黨章學是黨內法規學的一門基礎課程,在黨內法規學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法學學科體系中創建和發展黨章學,使黨章學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問,需要厘清其研究對象和范疇體系,確立其研究內容和框架結構,明確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界定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以及闡明黨章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的教材體系與學理邏輯。在法學學科體系中創建和發展黨章學,不僅有利于推進黨內法規學學科化,完善黨內法規學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創新中國公法學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重構中國法學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以及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法治理論,而且對深化全面從嚴治黨、依章管黨治黨實踐,實施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戰略,推進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法學; 黨章學; 法學學科體系; 范疇體系; 黨章學教材;
作者:肖金明,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
民法典合同編違約金調減制度的立法完善
——以裁判立場的考察為基礎
內容摘要:司法實務適用《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這一違約金調減規則過于僵化,未能充分彰顯違約金的懲罰功能,與尊重私法自治這一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悖,且可能加劇違約現象的發生,有損誠信營商環境的構建。正在編纂的民法典宜將商事合同排除在違約金調減規則的適用范圍之外,應尊重當事人事先放棄違約金調減請求權的合意,且不宜將其納入法院釋明的范疇,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也應當由主張適用違約金調減規則一方提供違約金約定明顯過高的初步證據。此外,確定具體調減幅度時,實際損失是重要衡量標準但并非唯一標準;為體現違約金制度所具有的損失預定、履約擔保功能,還應重點考慮資金的金融功能。
關鍵詞:民法典; 違約金調減規則; 《合同法》第114條; 意思自治; 懲罰性功能; 舉證責任; 商事合同;
作者:石冠彬,海南大學法學院
體育賽事直播相關法律問題探討
內容摘要:體育賽事本身是事實而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賽事直播畫面也難以具備電影作品應有的獨創性,因而合法轉播產生的權益類似于廣播組織者的鄰接權。賽事轉播權的實質是賽事組織者對其合法擁有的比賽實時信息進行控制和使用的權益,屬于保障投資經營者收益的無形財產權。賽事直播涉及的著作權和相關權及其行使的具體內容須以合同明確約定。對賽事直播的網絡盜播問題,可通過完善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及其配套法規、司法解釋解決,也可通過修改或制定相關的體育法律規范進行規制。
關鍵詞:體育; 賽事轉播權; 網絡直播; 著作權及相關權; 合同約定;
作者:管育鷹,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社區矯正的懲罰功能重塑與懲罰機制重構
內容摘要:我國社區矯正實踐雖已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但也同時存在某些亟待修補的法律性缺陷和制度性弊端。其中牽動全局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由于社區矯正刑罰本質偏離引發的懲罰功能缺失和懲罰機制弱化現象,正在從相當程度上掣肘社區矯正的刑罰執行能力和刑罰執行效果。針對存在問題,重塑社區矯正懲罰功能和重構社區矯正懲罰機制,已經成為我國改革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應然選擇和必要路徑。
關鍵詞:社區矯正; 懲罰功能; 懲罰機制; 法理重塑; 法律重構;
作者:劉政,海南大學法學院
熱點聚焦
民用無人機隱私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制
——一個比較法的分析
內容摘要:以高入侵性和秘密性為特征的民用無人機的爆炸式增長和使用給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課題。美國傳統侵權法中主要通過"非法入侵"、"行為妨害"、"隱私侵權"之訴加以應對,但其規制無人機這種高科技產品隱私侵權行為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因而近些年來,美國聯邦及各州開始嘗試通過專門立法對無人機隱私侵權行為進行規制。歐盟法及英國法在規制民用無人機隱私侵權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國應當在合理借鑒域外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健全和完善民用無人機隱私侵權的法律規制體系。
關鍵詞:民用無人機; 合理隱私期待; 非法入侵; 行為妨害; 隱私侵權; 專門法;
作者:周長軍 龐常青,山東大學法學院
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論挑戰及回應
內容摘要:人工智能生成智力成果能力的提升給知識產權制度正當性帶來了倫理與經濟學方面的挑戰。在倫理方面,產生了主客體界限模糊、勞動理論與人格理論被顛覆、數字鴻溝及作品鴻溝等問題。在經濟學方面,主要是激勵不足、交易成本提高、市場秩序被破壞等困境。為此,有必要改變知識產權主客體二分的思維定式、克服作者中心主義的障礙并轉向債權保護模式,實現人工智能創作物的不斷涌現和有序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 知識產權; 倫理; 經濟學; 主客體二分; 交易成本;
作者:劉強,中南大學法學院
人工智能風險規制的困境與出路
內容摘要: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影響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風險規制成為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人工智能及其研究開發的主要特征決定了相應風險具有不可知性、多樣性、變動性等屬性。傳統規制的僵化與失靈無法因應人工智能的前述屬性,從而陷入規制困境。而實驗型規制不僅可以回應風險規制的多重困境,亦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工智能的自由發展,因此是人工智能風險規制的可行出路。
關鍵詞:人工智能; 風險; 規制困境; 實驗型規制;
作者:郭傳凱,山東大學法學院
論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入罪
內容摘要: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具有嚴重的法益侵害性,相較于非法獲取、出售及提供公民個人信息行為而言,其所造成的法益侵害具有直接性和精準性,危害更甚;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具有獨立性,無法通過解釋的方法將其納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同時,囿于保護法益的不同,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也無法被刑法中的其他罪名所涵蓋。將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入罪,既能與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規保持一致,從而實現法秩序的統一,又能更加周延地保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益,彌補先前的漏洞。而且,域外和我國港臺地區的立法也支持將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入罪。從實然上看,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入罪路徑具有司法解釋和刑法修正案兩種,但從應然看,為維護罪刑法定原則,以刑法修正案的方式來實現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入罪更為妥當。
關鍵詞:公民個人信息; 非法使用; 入罪必要性; 入罪路徑;
作者:劉仁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尖端醫療行為的刑法挑戰及應對
內容摘要:尖端醫療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可以讓不治之癥被早期發現甚至獲得治愈,其在為人類帶來巨大恩惠的同時也對生命倫理、傳統犯罪構成理論以及對正當醫療行為與醫療犯罪界限的認定提出了挑戰。刑法規制尖端醫療行為的根據在于尖端醫療技術的研究與濫用會對個人尊嚴和人類尊嚴帶來侵害與危險。尖端醫療行為從法律規制的角度大致可以分為應當鼓勵促進的、應當全面禁止的以及應當附條件許可的三種類型。關于規制模式,我國應該采取刑法加行政法加指針的混合模式。具體到刑法,我國刑法應當從加強解釋和完善立法兩個層面針對與尖端醫療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體系性規制。
關鍵詞:尖端醫療; 人格尊嚴; 刑法規制;
作者:劉建利,東南大學法學院
法治前沿
論正當防衛制度司法適用的糾偏
內容摘要:維穩觀念的不當貫徹,導致正當防衛的成立空間在司法實務中被大大地壓縮,正當防衛的規定由此淪為"沉睡的規定"或"僵尸條款"。因此,對正當防衛制度的司法適用亟待進行糾偏。但是,對正當防衛制度司法適用的糾偏應當是以保證《刑法》中正當防衛的規定得到正確適用為前提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實務和理論兩個層面均存在著對正當防衛制度司法適用的"過正"糾偏現象:從實務的層面來看,存在著將正當防衛與事后防衛進行混同的問題;從理論的層面來看,則存在著將防衛過當與正當防衛進行混同的問題。這不適當地擴大了正當防衛制度的司法適用空間。為此,對正當防衛制度的司法適用有必要進行再度糾偏。
關鍵詞:正當防衛; 司法適用; 糾偏; 維穩觀念; 事后防衛; 防衛過當;
作者:王志祥,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法律經濟學視野中的“違法必究”
——從倫敦警方拒受“低級別案件”切入
內容摘要:英國倫敦警方于2017年宣布放棄調查一部分"低級別案件"的聲明挑戰了"違法必究"的執法原則。受預算約束、案件多發以及偵破困境等許多因素的約束,這種做法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普遍存在,只是訴諸隱蔽的方式。雖然最優威懾模型能夠為適度的"違法不究"提供充足的經濟學依據,但來自社會心理及意識形態的壓力卻決定了"違法必究"作為執法原則仍難以被徹底摒棄。認識到法律原則在真實世界中的復雜性,是平衡理念與實踐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違法必究”; 小額侵財案件; 最優威懾;
作者:桑本謙 魏征,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
規范刑法學視野下非法狩獵罪司法解釋的基本邏輯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加大了運用刑事手段保護"三有動物"的力度。但是,審判機關對非法狩獵罪的系列判決引發了公眾的爭執。究其緣由主要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對于非法狩獵罪的司法解釋存在定罪標準太低,背離立法原意越權解釋,循環解釋以及對主觀違法性要素"明知"解釋欠缺等。非法狩獵罪司法解釋在刑法規范框架內科學、合理地完善,以實現立法的實質正義。具體來說,應當刪除現行解釋第6條中第2項和第3項,適當提高定罪數量標準,將狩獵數量與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結合起來確定定罪的基本標準。當非法狩獵行為沒有達到規定數量時,應當增加使用禁用的工具和方法10次以上以及非法狩獵行為被行政處罰過兩次以上應當定罪的標準,將"明知"證明要求在解釋中予以規定。
關鍵詞:非法狩獵罪; 解釋邏輯; 實質正義;
作者:蔣蘭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