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結構變革專題
我們需要怎樣的國際多邊體制?……車丕照(3)
立憲時刻:國際法發展的困境與契機……何志鵬(14)
·合憲性審查專題·
論備案審查結果的溯及力
——以合憲性審查為例……王鍇(26)
論法律規范合憲性審查的體系化……朱學磊(38)
·民法典專題
民法典視野下土地經營權全部債權說駁議……屈茂輝(47)
論農墾職工基本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與構造
——兼論《民法典》中土地經菅權的規定……高海(58)
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程序性保護:債權轉讓通知……朱虎(68)
中國刑法學研究:現狀梳理、問題分析與發展前瞻……張旭(78)
背信及其刑法規制……彭文華(88)
商事合同效力判定中公共利益條款適用的泛化與矯正……汪青松(99)
著作權法的理論前提:從“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呂炳斌(109)
涉家暴離婚訴訟中的照顧者正義……張琪(120)
刑事缺席審判被告人權利保障問題研究……楊宇冠(129)
中國“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研究……鄭維煒(141)
“化家為國”:傳統中國治理中的家族規約……王帥一(149)
我們需要怎樣的國際多邊體制?
作者:車丕照,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國際多邊體制的選擇僅僅表明了國家對治理模式的一種偏好,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多邊體制。理想的多邊體制應能有效應對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有效實現各成員國的共同努力,并能公平地惠及各成員方和國際社會。現存的國際多邊體制經常會受到其個別成員尤其是強國的挑戰甚至威脅。多邊體制的薄弱,從根本上說是源自國際社會自身的特點。在我們無法杜絕個別成員對多邊體制的離心離德甚至有意毀損的情況下,不能期待任何一個多邊體制是盡善盡美且可長久依靠的;為了防止多邊體制由于個別成員的作為或不作為而陷于癱瘓,在最初的體制設計時就應該有替代方案的儲備;同時,各國應共同努力來確立國際社會的共同價值,妥善處理本國利益與多邊體制的關系。
關鍵詞:多邊體制;國際治理;體制擇優;以諾為則
立憲時刻:國際法發展的困境與契機
作者:何志鵬,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21世紀逆全球化情況的累加和堆疊使得國際法面臨數個領域和層次的危機,國際社會已經初步具備面臨新一輪立憲時刻的資格。回顧以往國際法立憲時刻的歷史經驗,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需要進一步厘清20世紀20年代國際關系與國際法的現實,中國作為備受關注的發展中大國,需要提升對于國際法地位和作用的認知,并且在深入調查研究國際關系結構和問題的基礎上確立目標、形成標準、明晰路徑,為規劃和建構國際法的新框架、新體系而努力;同時也需在法律技術上精研微行,爭取個案主動性。
關鍵詞:立憲時刻;國際關系;國際法;困境;契機
·合憲性審查專題·
論備案審查結果的溯及力
——以合憲性審查為例
作者:王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備案審查的結果是否產生溯及力,不僅關系到備案審查制度的實效性,而且關系到未來備案審查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從德國的合憲性審查制度來看,雖然法律規定對于違憲的法律可以宣告無效,但到底是自始無效還是自宣告之日起無效,經過了長期的爭論,并且影響到對無效判決的溯及力的理解。最終,《聯邦憲法法院法》第79條對無效判決的溯及力進行了限制,從而避免了違憲的法律自始無效對法安定性的影響。不僅如此,德國司法實踐中更是用宣告不一致判決、警告性判決、合憲性解釋來盡可能減少宣告無效判決的使用,從而排除無效判決的溯及力。上述經驗對解析我國備案審查結果的溯及力問題具有啟發意義。不同于德國的宣告無效,我國備案審查最嚴重的結果是撤銷,未來有必要在備案審查程序中對撤銷決定的溯及力進行專門規定。
關鍵詞:備案審查;合憲性審查;宣告無效;溯及力;法安定性
論法律規范合憲性審查的體系化
作者:朱學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針對法律規范合憲性審查主體的范圍,理論界和實務界出現了一元論與多元論的觀點對立。究其原因在于,盡管相關立法對法律規范從制定到實施的各個階段均規定了合憲性審查義務,但各級立法主體該如何履行該義務卻并不明確。以行為內容而非主體身份為依據來定義合憲性審查,可以發現多元論是比一元論更為合理的主張。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多元主體的審查行為分為三個層次:各級立法主體的初始審查、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的復核審查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終局審查,它們構成了體系化的法律規范合憲性審查工作機制。從體系化的視角來看,我國的法律規范合憲性審查工作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關鍵詞:法律規范;合憲性審查;憲法理解;憲法解釋;體系化
·民法典專題·
民法典視野下土地經營權全部債權說駁議
作者:屈茂輝,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土地經營權的定位與定性是“三權分置”農地新型權利體系最重要的一環,但目前立法并未對其作出準確界定。部分學者認為,土地經營權只能是債權,否定物權性土地經營權的存在。實則土地經營權全部債權說難以經受權利體系邏輯的考驗,無法建構科學的“三權分置”農地權利體系。若土地經營權僅能為債權,《民法典》與《農村土地承包法》所建構的“三權分置”權利體系無法體現較“兩權分離”的進步性,而且還使得“三權分置”權利體系邏輯不自洽。同時,土地經營權全部債權說并未理順“三權分置”的內在機理,而且其曲解了物權性土地經營權對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影響,以至于其對物權性土地經營權的批判存在邏輯謬誤。“三權分置”體系中的土地經營權本質是外延不確定的財產權概念,根據其流轉方式,其既可以是債權性權利,亦可以是物權性權利,不可能全是債權性權利。
關鍵詞:三權分置;土地經營權;民法典;物權;債權
論農墾職工基本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與構造
——兼論《民法典》中土地經營權的規定
作者:高海,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農墾已形成農場國有農用地使用權與其上派生之職工國有農用地承包租賃權的雙層使用權制度,職工國有農用地承包租賃權又因“兩田制”類型化為基本田承包經營權和規模田租賃權。從法政策和實踐特征看,農場國有農用地使用權和職工規模田租賃權分別被定性為用益物權和債權異議不大,但職工基本田承包經營權尚存定性爭議和適法困惑。基于農民集體承包地“三權分置”的學界論爭、《民法典》中土地經營權的規定和基本田實踐,宜從否認與肯認雙層用益物權權利結構的不同視角,分別闡釋職工基本田承包經營權之債權和權利用益物權的定性,并從登記公示、期限延長和處分權能等方面進行債權物權化和權利用益物權的制度構造;比較而言,債權定性和債權物權化構造,更值提倡。
關鍵詞:農墾;兩田制;承包經營權;民法典;土地經營權
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程序性保護:債權轉讓通知
作者:朱虎,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內容提要:債權轉讓通知僅是對債務人發生效力的條件,并不決定債權轉讓的時間和債權的最終歸屬,其目的僅是為了保護債務人利益。較之主觀—客觀混合模式,轉讓通知這種客觀模式更有助于避免不確定性導致的債務人成本增加。保護債務人利益的規范目的決定了轉讓通知的具體構成,通知形式、內容和發出時間都要據此予以判斷,通知的發出主體僅限于讓與人,受讓人的起訴或者提起仲裁不具有轉讓通知的效力,但判決或者仲裁裁決以及債務人的確認能夠彌補實踐難題。即使因債權轉讓合同無效等原因導致轉讓通知出現錯誤,讓與人撤銷轉讓通知一般也應經過受讓人的同意,這部分容納了表見轉讓規則且進一步加強了對債務人的保護。
關鍵詞:債權轉讓;債權轉讓通知;債務人保護;表見讓與
中國刑法學研究:現狀梳理、
問題分析與發展前瞻
作者:張旭,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新中國刑法學研究歷經70余年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回溯中國刑法學研究的歷程,審視中國刑法學研究的現狀,基礎性研究、本土化意識、整體性思考、謙抑性堅守以及研究方法的運用等方面的問題都需要關注和警惕。未來中國刑法學的研究應夯實理論基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刑法基本理論研究;立足國情,努力探索回應社會現實的中國方案;開闊視域,借助體系性思維從整體上展開研究;堅守底線,全面、理性地認識刑法謙抑的作用與精神以及科學整合,積極推進刑法學研究在方法論建構的方向上前行。
關鍵詞:基礎性研究;本土化意識;整體性思考;刑法謙抑;研究方法
背信及其刑法規制
作者:彭文華,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故意型背信可以構成背信犯罪,疏忽型背信、欺騙型背信不構成背信犯罪。背信犯罪與監守自盜型盜竊罪、侵占罪及詐騙罪等的最大不同,在于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背信犯罪侵犯的法益具有多樣性,但侵犯的主要法益是交易信用與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背信犯罪的本質是違背義務。成立背信犯罪不應以違背法定義務或者造成財產損害等為限,也不應限于特定目的或財產性事務。信用關系不能針對經濟主體內部的勞務行為或者具有上下主從關系的職務行為。我國刑法中的背信犯罪在性質上應為經濟犯罪,共包含11個罪名,其中以背信運用受托財產罪最具代表性。我國刑法不應增設獨立的背信罪。
關鍵詞:背信;故意型背信;違背義務;背信運用受托財產罪;背信罪
商事合同效力判定中公共利益條款適用的泛化與矯正
作者:汪青松,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市場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研究員,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合同法》第52條第四項規定的公共利益條款在條文表述上十分籠統,司法適用存在較大難度。通過對126份商事合同效力糾紛裁判文書的分析,能夠發現司法實踐中存在明顯的公共利益條款適用泛化的情形。究其原因,公共利益本身具有優越的價值位階,但界定標準模糊;商事領域鼓勵交易與營業管制相互交織;合同立法民商不分并且存在邏輯缺陷。公共利益條款適用的泛化侵蝕了商事交易自由、影響了商事交易安全、損害了誠實信用基礎。可行的矯正路徑包括實現公共利益向基本原則的歸位和促進其向具體規則的轉化,并且應當在司法實踐中慎用法律原則并注重利益平衡。
關鍵詞:商事合同;合同效力;公共利益條款;比例原則
著作權法的理論前提:
從“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
作者:呂炳斌,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當代著作權法的主導性理論是激勵理論,其中隱含著“經濟人假設”的前提。然而,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達,著作權法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已發生劇烈改變。著作權的普遍性正在增加,不再是少部分職業作者的權利;作者的創作動機呈現多樣化,只有部分作者響應經濟激勵而創作;作者的權利意識也出現了分化。以產權激勵理論為基礎的著作權法的現實基礎正在逐步瓦解,其理論前提即“經濟人假設”也面臨著挑戰。“社會人假設”將是一種更為貼合社會現實的著作權法理論前提。提倡“社會人假設”,需要重新尋找著作權法的理論基礎,以及調整優化著作權法的個別制度和規則。
關鍵詞:著作權法;激勵理論;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
涉家暴離婚訴訟中的照顧者正義
作者:張琪,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女性作為家庭暴力事件中最主要的受害者,在司法裁判中往往面臨著法官基于照顧義務再分配而導致的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困境。針對現階段我國涉家暴離婚訴訟中部分法官存在著以效益思考為導向、以被照顧者利益優先于照顧者生命安全的價值判斷等問題,應該從兩方面加以解決:一方面,需要完善以《民法典》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另一方面,司法裁判應當以照顧者正義為導向,實現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轉向,落實受暴女性在受害者與照顧者雙重身份下的權益保障。
關鍵詞:照顧者正義;家庭暴力;女性;離婚訴訟;民法典
刑事缺席審判被告人權利保障問題
研究
作者:楊宇冠,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中國政法大學錢端升講座教授(A層次),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缺席審判對于我國打擊腐敗犯罪在逃人員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還可以解決被告人因重病、死亡等原因不能出席審判而形成的積案。與普通刑事訴訟程序相比,對潛逃境外的被告人進行缺席審判不僅需要依據國內法,還要考慮和研究相關國家及國際有關法律規定。缺席審判一直備受爭議,主要是缺席審判不可避免地在保護被告人權利方面有所欠缺。為了保障缺席審判的正當性,需要對缺席審判的被告人的訴訟權利提供相關的保障措施和補救措施,特別是保障其知情權、辯護權、上訴權和異議權。通過對缺席審判被告人訴訟權利的補救,不僅對逃到境外的涉嫌腐敗犯罪的被告人進行缺席審判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擴大適用到境外觸犯我國《刑法》的其他嚴重犯罪的被告人。
關鍵詞:缺席審判;知情權;辯護權;上訴權;管轄權
中國“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研究
作者:鄭維煒,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員。
內容提要:中國“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是人民法院加強自身建設、完善自身職能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隨著互聯網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民事糾紛的數量、特點和范圍發生了改變,迫切需要構建“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為解決糾紛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方式。英國在線法院ODR實驗項目是以糾紛解決、糾紛控制和糾紛預防為目標的“接近正義”的創新機制。這對中國“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啟示,即借鑒“三階段”糾紛解決模式,搭建法院在線平臺。此外,“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應是一套不斷發展、逐步完善的司法程序,是人民法院運用現代科技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關鍵詞:“智慧法院”;在線調解機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接近正義
“化家為國”:
傳統中國治理中的家族規約
作者:王帥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既往研究以法律多元主義或者習慣法與國家法二分為視角,對傳統中國的家法族規與國家制定法的關系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討論,多將其描述為二元對立或二元統一形式上的沖突或合一模式。將家族及其規約置于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是新的理論嘗試。立足于傳統中國以倫理組織社會與國家的特質,以及家族與國家分野的源頭,進而說明傳統中國家族規約與國家法律在形式特征上的一致性源于二者精神內核上的一元性。在此基礎之上,中國文化所塑造的治理模式之中的家族規約及其應有之義與文化內涵,便得以彰顯。
關鍵詞:家族組織;家族規約;國家法;習慣法;國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