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
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合同法分析
作者:郭少飛,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摘要:智能合約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自動履行等特性。區塊鏈智能合約包括代碼層、文本層、底層規則及其控制的智能財產,呈現技術、法律兩個面向。前者是區塊鏈智能合約代碼,后者系代碼承載之法律關系,按屬性分為公法類、私法類;私法類依內容分為合同型、實體型,合同型系主要法律形式。區塊鏈智能合約蘊含當事人合致之意思表示或要約承諾,可基于合約結構或綜合并列的傳統合同,經解釋確定,符合傳統民法合同標準,應納入合同法框架。為檢視其合同法適用性,可深入探析效力、修改與履行、違約及救濟等。效力應依法認定,重在主體行為能力、第三人欺詐脅迫、單方錯誤、合約機制不完備等效力瑕疵事由。修改應嚴格受限,以維護合約特性;匿名合約不得修改,除非相對方純獲利益。合約自動履行是全面實際履行,可編碼支持實質履行、部分履行。為降低違約糾紛解決成本,合約事先置備自動執行機制,但措施合法性存疑;最終仍須尋求公力救濟,核心在于合約代碼內容的證明方式及可采性。
關鍵詞:區塊鏈 智能合約 代碼 法律合同 合同法
智能合約的法律構造
作者:陳吉棟,上海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內容摘要:智能合約以自動售貨機為最初原型,隨著區塊鏈網絡的發展而呈現勃興趨勢。其突出特點是自動執行,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并減少糾紛。目前理論和實踐對智能合約有不同界定。智能合約存在不同的形態,應采廣義和狹義兩種觀點進行認知。當事人發布智能合約是可以變更權利義務的意思表示行為。智能合約的發布及其代碼執行本質是電子合同,但是前者的升級版本。在現行法下,仍應將智能合約的發布及其代碼執行行為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合同。一般來說,一方當事人發布智能合約為要約;另一方對智能合約代碼的調用和執行為承諾,但該承諾在性質上為意思實現而非意思表示。我國應結合民法典合同編的編撰、《電子商務法》的修改討論對其應然調整路徑的設計。
關鍵詞:智能合同 區塊鏈 電子合同 意思表示 意思實現
區塊鏈智能合同的適用主張
作 者:夏慶鋒,國際關系學院法律系講師、法學博士
內容摘要:智能合同是指利用計算機程序履行義務的合同種類,其“智能性”表現在允許計算機“閱讀”合同,并執行各項條款內容。與傳統合同不同,智能合同無需當事人的具體行為即可實現合同目的。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及其平臺建設為智能合同的適用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使交易更加透明、確定,并具有極高的效率價值。智能合同具有顯著的不可篡改性和自動履行功能,不可篡改性是指合同內容一旦確定并進行交易,則各項記錄都將被保存下來,不得隨意更改,當事人也僅在被允許的情況下對合同內容進行變更,而自動履行功能則是指智能合同特有“自動合同觸發器”,在符合預定條件時將自動執行合同內容。盡管智能合同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但仍需注意受法律特殊安排財產的自動執行問題、漏洞產生的追責問題、爭議的管轄權問題等適用上的困境,具體對策包括加入應用程序接口、分級錄入當事人信息、建立專門爭議解決機構等。伴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智能合同的適用必然更加廣泛,加之法律制度的跟進,其預期的效率收益也將成為現實。
關鍵詞:智能合同 區塊鏈 自動履行功能 應用程序接口 信息分級錄入
決策十字陣中的智能合約
作者:許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摘要:現代意義上的“智能合約”系建立在區塊鏈之上,用于自動化交易,并受事件驅動的計算機代碼。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形式,智能合約的應用日趨廣泛,其帶來的現實風險亦與日俱增。同時,智能合約所獨具的“通過代碼實現的規范性”和“獨立于第三方權威的自治性”也向傳統法律提出了挑戰。透過“代碼與法律”“自治與管制”——兩個相互交叉的視角,國家一方面應認可智能合約的法律效力,尊重其自治架構;另一方面亦應洞見智能合約作為合同的不足,強化其理性,糾正其偏差,保護合同關系中的弱者,最終促成國家與市場、法律與代碼的攜手共進。
關鍵詞:智能合約 決策十字陣 區塊鏈 代碼
理論前沿
“共票”:區塊鏈治理新維度
作者:楊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員,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內容摘要:區塊鏈的制度設計應當實現從“監管”轉向“治理”的思維轉變,在目標上不僅在于“管住”區塊鏈的風險,還在于“促進”區塊鏈健康發展,策略上從單純的違規打擊轉向合理合規引導,具體路徑上由傳統的單一監管工具,發展為社會共治的多種治理措施,特別是引入技術工具。當下區塊鏈治理的主要問題在于市場被錯誤的理念支配,規制者缺乏技術規制工具。“共票”是區塊鏈上集投資者、消費者與管理者三位一體的共享分配機制,同時也能對數據賦權、確權、賦能,能為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激發新動能。基于中國實踐的原創的共票理論,以眾籌思想構建區塊鏈新的發展方向,推動區塊鏈技術回歸本源,在理念上可以引導區塊鏈應用轉向正軌,也為規制者治理區塊鏈提供方向、目標和規制工具,真正促使各方回歸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初心,并通過共票釋放眾籌與區塊鏈的制度創新潛能。
關鍵詞:共票 區塊鏈治理 科技治理 監管科技 數據革命
區塊鏈票據的本質、法律性質與特征
作者:李愛君,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摘要: 區塊鏈技術通過密碼學提供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解決目前票據交易中所產生的欺詐風險,如票據與印章造假、票據空頭買賣等方式騙取銀行資金等問題,因此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等部門都以《票據法》票據為基礎利用區塊鏈技術嘗試進行創新。此種創新有表述為“數字票據”。但應稱之為“區塊鏈票據”。區塊鏈票據改變了傳統票據的運行規則、交易的基本準則和相應的監管方式,所以目前有提出修改《票據法》來對區塊鏈票據進行規范的觀點。如果按區塊鏈技術對《票據法》票據的創新對《票據法》進行修改來實現對區塊鏈票據的規范,將改變《票據法》中的票據的本質和《票據法》的立法目標,同時會失去《票據法》的意義。為對區塊鏈票據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認識,進而對其進行科學的規范。應將區塊鏈票據的本質定位為一種金融工具的創新;法律性質并非《票據法》中的票據,而是一種新型的有價證券。其特征是無被篡改和被偽造的有價證券和實現穿透式監管科技創新的金融工具。因此,規范區塊鏈票據不能從修改《票據法》的層面入手,而應根據區塊鏈票據本身的特征和功能價值進行科學的規范。
關鍵詞:區塊鏈票據 區塊鏈票據本質 區塊鏈票據法律性質 金融工具 有價證券
區塊鏈應用的不法風險與刑事法應對
作者:張慶立,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
內容摘要: 當前,區塊鏈技術乃炙手可熱的前沿科技,在計算機創新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大有呈現“區塊鏈+”的發展趨勢,其應用場景也呈現出以比特幣為核心“三環擴散”的漣漪形態。盡管區塊鏈技術本身具有中立性,但行為人以違法犯罪為目的,利用區塊鏈技術的行為仍然可以評價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實踐中,區塊鏈技術正面臨多重不法風險,其中,“圈錢”性質的不法行為(吸收研發投資和發行虛擬貨幣),涉嫌非法集資類犯罪;以區塊鏈的名義行騙,涉嫌詐騙罪或合同詐騙罪;傳播勒索病毒索取比特幣,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與敲詐勒索(或詐騙罪)的牽連犯;利用比特幣跨境逃匯、掩飾隱瞞不法資產,分別成立逃匯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或洗錢罪);利用虛擬貨幣開展網絡傳銷,成立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值得注意的是:虛擬貨幣場外交易不具有可罰性,非法代幣融資發行行為也不構成非法經營罪;侵財類犯罪中,建議由央行指定的機構參照域外市場價格認定比特幣的價格;本人犯罪后又掩飾隱瞞的,不成立掩飾隱瞞犯罪,但成立逃匯罪。在程序法中,對羈押、取證、追贓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電子數據取證和區塊鏈技術取證,應當予以關注。
關鍵詞:區塊鏈 不法風險 刑事犯罪 實體認定 程序法應對
區塊鏈金融:創新、風險及其法律規制
作者:崔志偉,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研究生、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訪問學者
內容摘要:區塊鏈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分布式記賬、非對稱性加密及智能合約等,在金融領域的價值主要是能夠助推數據信息共享、提高價值傳輸效率、增強信息安全和可信度、實現征信科學化,以及防范合同詐騙、票據詐騙及貸款類犯罪的發生。但其去中心化會對金融監管造成挑戰,價值傳輸的匿名性也會助長洗錢、恐怖資助、涉外匯、網絡敲詐等犯罪,增加取證、偵查的難度。對于虛擬貨幣和區塊鏈不宜采取相同的監管政策,區塊鏈金融需要在沙箱式監管下實現創新,監管部門主導完成風險的跟蹤測試。金融監管的必需性決定了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不宜適用于金融領域。對金融區塊鏈的法律監管宜采取平臺監管與業務監管并行模式,對于前者需要加強對平臺運營資質及用戶準入的身份審核,對于后者需要根據從事的業務功能劃分監管權屬。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 去中心化 價值傳輸 法律監管
司法改革
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體系難題與證據法革新
作者:張玉潔,廣州大學公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法學博士
內容摘要: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化應用,改變了傳統證據法的證據結構,也促使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以司法解釋方式認可了區塊鏈證據的合法性。但細觀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益爭議案可以發現,區塊鏈證據的法治意義絕不僅限于“新興電子證據”這一簡單定位,而是對現行證據法體系的一次全面革新,如證據資格認定、原件理論和證明范式等,這是現行證據法體系無法直接回應的。因此,我國的證據法體系在區塊鏈證據的推動下,必將邁向法治主義與技治主義互動的新型證據法治形態,進而分化出“線上證據審查認定規則”與“線下證據審查認定規則”兩種證據規則。同時,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型科技在證據法體系中受到科技的自我抑制、法律與道德的外部阻卻。
關鍵詞:區塊鏈 電子證據 證據法革新 技治主義
區塊鏈時代的民事司法
作者:史明洲,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內容摘要:人工智能可以在法律問題上實現對法官的部分替代,而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事實問題上實現對法官的完全替代。區塊鏈能夠把法官從事實認定難題中解放出來,是一次民事司法的生產力革命。區塊鏈技術正處于不斷成熟過程之中,其司法應用可以分為初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初期的區塊鏈存證能夠解決電子證據認定難問題、中期基于法定數字貨幣的財產查控能夠解決強制執行難問題、遠期的債權行為“可視化”系統能夠解決虛假訴訟等問題。民事司法在事實問題上面臨的課題受制于制度的實施環境,民事程序法的立法、學理、司法等環節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做到順歷史潮流而動。
關鍵詞:區塊鏈存證 司法區塊鏈 執行難 法定數字貨幣 虛假訴訟
域外之窗
區塊鏈監管:“法律” 與“自律”之爭
作者:凱倫·楊,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學院教授;林少偉,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摘要:區塊鏈這一革命性技術給傳統法律監管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采取何種監管策略與態度已成各國當務之急。依照不同區塊鏈應用對國家合法利益的威脅性不同,傳統法律與區塊鏈系統內部規則之間的交互關系可大致分為“乘間伺隙”“相輔相成”以及“減輕交易摩擦”三種情形。由于網絡數字化時代公共與私人領域邊界的動態變化和不確定性,以上三種交互關系中都存在國家干預的模糊性和代碼監管的局限性等挑戰和沖突。據此,傳統法律在應對區塊鏈時至少需要評估區塊鏈網絡活動是否屬于私領域以及其是否存在危害參與者及廣大公眾的風險這兩大要素,以便制定區塊鏈治理的最低標準,避免法律與代碼的無謂爭斗,進而實現法律與區塊鏈的共存共榮。
關鍵詞:區塊鏈 代碼 法律 監管
青年論壇
基于區塊鏈技術ICO行為之刑法規制
作者:王冠,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研究生
內容摘要:比特幣、以太坊等流通性和可兌換性較強的高級虛擬貨幣,本質屬性是數字貨幣。基于區塊鏈技術ICO行為是指首次發行代幣,向眾多不特定網民募集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行為。數字貨幣不是刑法上的貨幣,以數字貨幣為募集對象或發行新的數字貨幣作為回報的ICO行為,不構成刑法上的貨幣犯罪。數字貨幣不是非法集資行為的犯罪對象,因此ICO行為不構成非法集資類犯罪。ICO行為可界定為以數字貨幣為對象的“準眾籌”,不是證券行為,亦不能上升為證券類犯罪行為。實然層面上,“拉人頭”和“收取入門費”式ICO騙取財物行為可構成組織、領導傳銷罪,在區分投資者錯誤認識類型和程度基礎上判斷ICO行為也可以構成詐騙罪。應然層面上,可以通過司法解釋方式將ICO行為納入非法經營罪兜底條款中予以規制。
關鍵詞: 區塊鏈 ICO 虛擬貨幣 數字貨幣 刑法規制
“區塊鏈+”時代比特幣侵財犯罪研究
作者:王熠玨,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內容摘要:比特幣并非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即使具備了部分貨幣職能,但囿于當前其市場規模與民眾接收程度的局限性,決定了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商品。將比特幣定性為無記名有價證券具有民法層面的理論支撐,進而還可將其納入刑法第92條規定的“財產”外延。對于比特幣侵財犯罪的刑法適用,一方面應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和侵犯財產罪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結合比特幣的自身特點,在判斷占有轉移、犯罪既遂形態上作出符合比特幣運行機理的刑法解釋,同時應注意區分交易平臺和非交易平臺情境下的行為認定差異。
關 鍵 詞:區塊鏈 比特幣 虛擬貨幣 財產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