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主題研討——人工智能的法律調整研究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經濟法規制……張守文
論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劉洪華
人工智能時代的刑法問題與應對思路……王燕玲
經濟刑法
財產罪中“損失”要素的體系性定位……王駿
擔保貸款雙重欺詐的犯罪認定——以擔保的刑法評價為切入點……陳少青
專論
“法律解釋權”行使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權”……陳金釗
論“行政制規權”的概念建構與法理闡釋……胡斌
行政批示可訴性:司法圖景與標準判定——基于我國法院相關裁判文書的規范考察……鄧煒輝
爭鳴園地
論犯罪成立要件中規范性要素之認識錯誤及其判斷路徑……唐稷堯
宅基地“三權分置”中資格權、使用權定性辨析——兼與席志國副教授商榷……孫建偉
實務研究
精準扶貧信息法律制度再造……余海洋
論我國融資參與型存托憑證信息披露模式的合理選擇與制度完善——兼評《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的信息披露規則……蔣輝宇
主題研討——人工智能的法律調整研究
編者按:目前,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人工智能體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現實影響日益廣泛和深入,出于對人工智能技術可能被濫用以及高度智能化機器人可能被虐待等問題的擔憂,人工智能技術和人工智能體的安全性與倫理性被提上議事日程,進而,如何對人工智能體的社會規格、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等進行法律調整也開始受到法律界的關切。這些不但涉及人類對待人工智能的基本態度和方式,而且可能決定人類未來的命運。本編輯部特組織三篇論文刊發于本期,分別從法哲學、經濟法學、刑法學視角對人工智能活動及其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進行研究,為人工智能活動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經濟法規制
內容摘要: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尤其需要經濟法的有效規制,其中,對于該產業發展的積極效應,經濟法應予以鼓勵和促進,對于其消極效應,應加以限制或禁止。為此,應當在“技術-制度”的分析框架下,遵循“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經濟法規制”的邏輯主線,進行經濟法層面的價值考量和制度取舍,并具體運用發展規劃、財稅、金融、競爭、消費者保護等諸多經濟法制度進行“差異化規制”,在此過程中,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經營者與消費者、分配與發展、風險防控與信息用益等多種復雜關系,從而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經濟法調整目標的實現,推動產業法理論以及“科技與經濟法”交叉研究的深化。
關鍵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經濟法;規制
作者:張守文(北京大學法學院)
論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
內容摘要:人工智能擁有類似人類的智能,但是并未發展出人類理性,也不能為自己立法,不可取得類似自然人的法律主體地位。人工智能雖然具有某些超越人類能力的強大工具,但是為其擬制一個法律主體并無實益,不可賦予其類似法人的法律主體地位。人工智能超強的智能蘊含巨大的風險,必須處于人類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只能是法律關系客體而非主體。鑒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和自主性,可以將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作為客體中的特殊物,予以特殊的法律規制。
關鍵詞:人工智能;主體;客體;理性
作者:劉洪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人工智能時代的刑法問題與應對思路
內容摘要: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徐徐到來,正在深刻動搖傳統刑法體系及其基礎。智能主體的出現及其對“人”的刑法地位的沖擊首當其沖,應當從智能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與判斷這一角度出發,審慎地研判智能主體的刑法地位及其權利保護問題。面對智能時代下的新型犯罪及其歸責問題,應當區分利用智能主體作為犯罪工具、針對智能主體實施犯罪、智能主體獨立實施犯罪等情形,充分利用現有刑法原理與刑法解釋學等資源,激活傳統罪名的擴張適用潛能,妥善解決刑事責任歸屬問題。社會形勢更替與發展決定了刑法立法的變革及其必然性,應當高度重視適應人工智能的刑法立法完善課題,并根據實踐需要,逐步通過增設新的罪名與新的刑罰措施等方式,來滿足日益發展的新型社會需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能犯罪主體;刑事責任類型;立法前瞻
作者:王燕玲(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經濟刑法
財產罪中“損失”要素的體系性定位
內容摘要:基于不同的財產保護理念,不同法域在法益取舍上也有所差異。“損失”要素的不同定位正是這種差異的體現。德國刑法區分個別財產保護與整體財產保護,“損失”要素有著與其立法相契合的定位。在我國刑法中,“損失”要素的定位融合了個別財產犯罪和整體財產犯罪的特點,是兩種不同面向犯罪結構的“混搭”,一方面否認詐騙罪屬于“獲利罪”,另一方面在認定詐騙損失時采用實質的個別財產說。這需要再審視。個別財產犯罪中行為人主動侵入被害人的財產支配領域,保護時點應適當提前;整體財產犯罪存在加害被害互動性,處罰前置化并非必需。如果秉持“根據不同罪質兼顧不同的法益保護”原則,應區分個別財產犯罪與整體財產犯罪,“損失”要素宜分別被主觀化為“非法占有目的”的一部分和客觀化為“財產損害”,并需注意與現行“數額犯”立法相調適。
關鍵詞:財產罪;損失;定位;個別財產保護;整體財產保護
作者:王駿(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
擔保貸款雙重欺詐的犯罪認定
——以擔保的刑法評價為切入點
內容摘要:對行為人騙取擔保后,從銀行騙取貸款的犯罪認定,理論爭議較大,產生爭議的根源是,對擔保在刑法中如何評價缺乏正確認識。在財產犯罪中,保證屬于財產性利益,擔保物權屬于財物的法益。擔保人將財產性利益或部分財物價值交付給銀行,銀行雖發放貸款,但從擔保人處獲得等額財產,沒有財產損失。刑法對擔保的評價重心在于擔保權的設立,并非擔保人的實際清償,這種對擔保人和銀行的雙重欺詐的受害人是擔保人。在詐騙貸款中,債務人以銀行為工具取得擔保財產,并通過銀行將贓物變現后逃匿,構成合同詐騙罪;即便銀行通過實現擔保權不能獲得足額清償,也不成立貸款詐騙罪。在騙取貸款中,騙貸行為沒有對銀行信貸資金造成風險,不構成犯罪,擔保人的財產損失應通過民事途徑予以解決。
關鍵詞:雙重欺詐;擔保;合同詐騙罪;財產損失
作者:陳少青(清華大學法學院)
專論
“法律解釋權”行使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權”
內容摘要:由于執法、司法活動等都離不開對法律的理解與解釋,因而“法律解釋權”的存在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沒有法律解釋法,這就難以把實際存在的解釋權關在制度的籠子里面。“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對“法律解釋權”進行規制、矯正的憲法原則。在我國的法律解釋法沒有出臺以前,需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融入法律思維或者法律方法之中,以防止“解釋權”的誤用、濫用。法律思維不僅包括根據法律的思考,還包括對人權價值、制度的尊重以及對法律思維規則的遵守。這是在不改變現有體制機制的前提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尊重人權;保障人權;法律解釋權;法治話語;法治思維
作者:陳金釗(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方法研究院)
論“行政制規權”的概念建構與法理闡釋
內容摘要:在我國的憲制結構下,有必要引入“行政制規權”與“行政規則”兩個概念,以統合行政機關制定規則的現象,實現邏輯自洽、提高現實解釋力。從本質上看,“行政制規權”是以規則制定為核心使命的行政權,包含解釋權能、自治權能和建構權能。從權源上看,“行政制規權”部分屬于固有權能、部分源于法律授權和行政機關的憲制使命。按照內容和目的,我國的“行政規則”可分為立法性規則、解釋性規則、內部組織性和程序性規則、技術性規則、一般性政策陳述和指導意見。行政機關在法律上不享有固有立法權,其制定立法性規則的權力必須源于法律的授權。“行政規則”具有解釋、建構與創制功能,其效力應當遵循關系視角,契合憲制結構中行政權與立法權、司法權的關系。
關鍵詞:行政制規權;行政規則;行政權能;權源
作者:胡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行政批示可訴性:司法圖景與標準判定
——基于我國法院相關裁判文書的規范考察
內容摘要:行政批示是我國上級行政機關領導干部權力運行的一種特殊方式。將行政批示納入行政訴訟審判范疇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通過考察中國裁判文書網收錄的涉行政批示案件,可以發現我國各級法院普遍將行政批示定性為行政機關的一種過程性、階段性或內部行為,在具體審查行政批示可訴性時,多數法院并未直接以此為由否定行政批示個案的可訴性。大量司法裁判實踐表明,判斷行政批示可訴性的核心,在于考察該批示行為是否對相對人產生實際影響。在具體審查起訴過程中,法院應當從行政批示內容的涉及相對人權益(涉權性)、法律效果的直接性、形式的明確性和職權外化等方面綜合判定。
關鍵詞:行政批示;可訴性;實際影響;職權外化
作者:鄧煒輝(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
爭鳴園地
論犯罪成立要件中規范性要素之認識錯誤及其判斷路徑
內容摘要:我國近年來多起刑事案件的判決對有關被告人規范性要素認識錯誤的判斷與處理引發各方質疑。究其原因,這與刑法理論和實務界對規范性要素認識錯誤的理解與處理存在疏漏甚至誤讀密切相關。規范性要素是犯罪構成客觀要件的重要內容與組成部分,行為人在主觀方面規范性要素認識錯誤的有無對于判斷犯罪的成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規范性要素在犯罪成立要件中的地位與犯罪故意的具體認識內容兩個角度考察可知,規范性要素的認識錯誤是事實認識錯誤而非法律認識錯誤,屬于構成要件認識錯誤而非違法性認識錯誤。司法者必須正確分辨規范性要素之認識錯誤與違法性認識錯誤,從一般人的立場、個體識法能力及國家的規范告知義務等角度綜合判斷行為人規范性要素之認識錯誤的有無。
關鍵詞:規范性要素;認識錯誤;犯罪成立要件
作者:唐稷堯(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
宅基地“三權分置”中資格權、使用權定性辨析
——兼與席志國副教授商榷
內容摘要:準確把握宅基地資格權、使用權在法律上的性質,是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構建的核心與關鍵。對于宅基地資格權和使用權法律性質的判斷,離不開具體法律關系性質的判斷。集體與成員基于宅基地所有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事實上的特殊總有關系。沒有這種總有關系,沒有成員的資格權,就無法理解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權。資格權是集體成員宅基地分配中的一種資格,其應該具有相對獨立的權利內涵,并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屬性。宅基地資格權應進行確權登記,為使用權進一步分離提供制度基礎。宅基地使用權看似是一種相對獨立并具有他物權特質的用益物權,其實不然,其不只是物權法意義上的地上權,還可以是土地租賃權或法定租賃權。應取消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權,重新設計兩項全新的權利——資格權與使用權。這種判斷較為契合我國宅基地“三權分置”具體的事實關系和實踐特點,也較容易為我國農村集體成員所接受和認可。
關鍵詞:宅基地“三權分置”;新型“總有”;資格權;使用權;地上權
作者:孫建偉(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實務研究
精準扶貧信息法律制度再造
內容摘要:當前作為國家用以判斷、衡量、監測和監督精準扶貧目標是否實現的精準扶貧信息制度,面臨著難以制約幫扶政府主體虛構幫扶相對人作為“貧困戶”身份的信息、難以用較低成本“精準”獲得幫扶相對人收支信息、難以約束幫扶政府主體虛構幫扶信息、難以用較低成本“精準”獲取幫扶全過程信息等困境。精準扶貧實踐中關于“好人”與“壞人”論斷的兩種流行觀點對此并不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產生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精準扶貧多層級委托方與代理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不同行動者之間的利益和偏好不一致。精準扶貧信息法律制度應當以經濟人假設作為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通過為精準扶貧各方行動者設計可實施的制約和激勵機制,理性規范精準扶貧信息的調查、收集、制作、復核和備案等環節的行政關系,以實現該制度的預期目的。
關鍵詞:精準扶貧;信息制度;困境;精準扶貧法律制度
作者:余海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論我國融資參與型存托憑證信息披露模式的合理選擇與制度完善
——兼評《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的信息披露規則
內容摘要:融資參與型存托憑證是在存托協議與托管協議基礎上構建而成的契約創設型證券。存托人是該類證券的名義發行人,境外企業則屬于實質發行人。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為該類證券設定的境外企業單獨承擔型信息披露模式,無法為投資者知情權提供充分保護,難以為非參與型存托憑證信息披露規則提供制度鋪墊,同時,境內存托人的信息披露業務能力也不能得到培育。在充分借鑒域外融資參與型存托憑證信息披露模式設計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宜構建以境外企業承擔信息披露義務為主、存托人與托管人承擔信息披露義務為輔的信息披露模式。其中,存托人與境外企業應分別承擔存托憑證與境外基礎證券在我國的發行信息披露義務;境外企業獨立承擔存托憑證的上市信息披露義務;存托人應分別承擔面向投資者與境外企業的中介信息披露義務;存托協議與托管協議應分別約定境外企業及托管人向存托人提供的契約性信息披露義務。境外企業、存托人及托管人通過強制性與契約性制度安排共同向投資者提供優質、充分的信息披露服務。
關鍵詞:融資參與型存托憑證;信息披露模式;發行信息;上市信息披露;中介信息披露;契約性信息
作者:蔣輝宇(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