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想象力”的重思與拓展——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方法自覺
摘要: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需要消弭“身土張力”:問題被議題懸置、本土被域外遮蔽、歷史被邊界斷裂。知識體系和時空系統間的張力在全球社會學發展史上并非孤例,消弭這種張力呼喚“社會學想象力”的重思與拓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期待的社會學想象力是一種更具文化主體性和社會實踐性的心智品質,是文化自覺引領下的“知識相變”能力,強調問題意識、本土意識、根脈意識、方法意識和導向意識的統一。除了米爾斯所呼吁的把個人困擾和歷史經驗轉化為社會公共議題外,中國社會學人應致力于以問題觀照打破議題設置、以標識性概念重構知識版圖、以歷史根脈再造大國思維、以數據田野催生復雜理論、以實踐導向組織探索方向。社會學想象力的重思與拓展亦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方法自覺。
關鍵詞:社會學想象力 自主知識體系 身土張力 方法自覺
作者陳云松,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南京210023)。
超越項目制:中央倡導型政策試點的運行邏輯及制度基礎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完善現代財政體制并嚴格控制專項轉移支付項目,以專項財政資金縱向配置為核心的項目制受到限制。在直接預算分配權受到約束的背景下,商務部等中央部門積極探索出一種不同于項目制的倡導型政策試點模式。該模式通過跨層級條塊動員、全過程試點督導、誘致型創新支持等治理機制,成功解決地方試點激勵不足、中央和地方試點信息不對稱及試點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推動跨層級協同治理并順利完成試點任務。倡導制對項目制的超越,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模式重塑的結果,其最終成型,離不開中央有效調動地方政府與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未來,中央倡導型試點或將與項目制并列共存、混合使用,并形成“中央倡導+省市項目制+基層治理”的縱向府際分工新形態。
關鍵詞:政策試點 倡導制 項目制 預算分配權 跨層級協同治理
作者邱毅,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杭州310018);郁建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杭州310058);葉志鵬,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200062)。
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理論研究的基本圖譜
摘要:伴隨實踐發展和理論研究推進,應急管理已經成為中國公共管理研究的重點領域。中國現有的應急管理研究還比較零散,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總體圖景,不利于理論研究的持續深入和學科的穩定發展。以“事件特征—管理體系—時空環境”的綜合分析框架,從突發事件的發生規律和演化特征、應對突發事件的管理體系以及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所處的時空環境三個層次,可以勾勒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理論研究的基本圖譜,探尋未來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主題。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基于中國情境的突發事件演化機理、基于黨政統領的應急管理體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應急管理過程、基于剛柔相濟的應急管理制度、基于優勢互補的應急管理工具、基于宏觀影響的應急管理環境共6個重點領域、21個優先發展主題。
關鍵詞:應急管理 研究圖譜 知識體系 學科建設 中國情境
作者鐘開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9);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100084)。
南北分野的文學地理學與審美的文化記憶
摘要:南北分野之說乃是中國傳統深層的、頑強的文化記憶,它建構起有效的地理敘事范疇,構成中國古典乃至現代經典性的文學理論范式。南北分野的文學地理學范式一直隱含在中國文學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中,它不只表明中國文學有著異常頑強的傳統延續性,同時也表明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有著非常不同的審美構成和價值取向。地理空間性是我們的想象的建構,但它確實又有傳統性的積淀,有著深摯的文化記憶,現代性的建構和當代性的沖動與之共同生成南北分野之說的合理性依據。當前文學創作與研究中關于“新南方寫作”的想象,再次強化了當代文學試圖通過地理學路徑打開未來面向的企圖。新的寫作源自農耕文明的地氣,這是它的本分,也是它的命運。它離世界文學只有一步之遙,但中間橫亙著的依舊是中國的山川大地。
關鍵詞:文學地理學 南北分野 文化記憶 風格學 新南方寫作
作者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路徑拓展
摘要:人工智能的法律治理正處在規則形成期。基于風險的法律治理路徑的“簡單化”與人工智能法律治理需求“復雜化”存在矛盾,我國既有立法實踐進行的本土化改良仍無法克服其固有局限。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法律治理進入系統集成階段,圍繞實現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治理主旨,要引入適應性治理理念統籌安全發展,應對人工智能多重屬性構成復雜系統的治理需求,并高度容納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未知前景。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適應性的人工智能法律治理框架、方案、工具,拓展形成符合我國本土制度環境、技術產業基礎與發展目標的法律治理路徑。
關鍵詞:人工智能立法 人工智能風險 分級分類 關鍵人工智能 適應性治理
作者張凌寒,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3)。
對“具體的總體”的前提性批判——論馬克思社會研究方法的深層結構與科學性特征
摘要:馬克思從“抽象的規定”上升到“思想的具體”的社會研究方法,長期受到“實證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多重誤讀。其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成果是以“具體的總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從“現實的具體”蒸發到“抽象的規定”的研究形式卻無法同時顯示出來。因此,需要在區分“現實的具體”“抽象的規定”“具體的總體”的基礎上,批判性地揭示“具體的總體”的前提、形式與限度,以提煉與論證馬克思社會研究方法的深層結構及其科學性特征。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既是解構“資產階級社會”的理論武器,又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現實的具體 抽象的規定 具體的總體 馬克思社會研究方法 科學性
作者王時中,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廈門361005)。
論人權普遍性的相對性
摘要:人權普遍性是一個富有爭議的理論問題。通過從道德權利、法律權利、政治權力三個維度來梳理人權普遍化運動的發展演變和人權普遍性訴求的時空流變,可以闡明人權普遍性命題所賴以成立的歷史與現實語境,揭示根植于人權普遍性的相對性因素。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人權價值具有普遍性。絕對的、呈現在各個層次的人權普遍性是站不住腳的,人權普遍性是相對的。人權觀念、主體、體系、標準、制度、模式雖然都普遍蘊含人權價值,但是都存在相對性。人權相對性是普遍的,是一種體現在各個區域、國家或社會中的人權多樣性。在普遍人權價值的指引下,各國的人權觀念、主體、體系、標準、制度、實踐不斷趨同,共同凝結了人權普遍性原則。人權普遍性是價值普遍性與文化多樣性的統一。
關鍵詞:人權 人權普遍性 人權普遍性原則 文化相對主義 人權異化
作者毛俊響,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教授(長沙410083)。
數字現代性:中國新媒介文論話語范式
摘要:中國新媒介文論話語范式以數字現代性為基本屬性。數字現代性是社會發展到數字時代出現的一種新型現代性。中國新媒介文藝的數字現代性表達,與西方新媒介文藝表達上那種兒童化、經驗幼稚化、執著于表面真實和一本正經的“偽真誠”文風不同,更多突出的是主題嚴肅、真誠講述、直面現實、展現中國經驗等特點。相對于現代性文論話語范式的人文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性文論話語范式的新人文主義,中國新媒介文論話語范式追求和建構數字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念;相對于現代性文論話語范式的宏大敘事和后現代性文論話語范式的小敘事、邊緣敘事、地方敘事等,中國新媒介文論話語范式追求和建構數字化“星叢”的敘述模式。
關鍵詞:新媒介文論話語范式 數字現代性 數字人文主義 數字化“星叢”
作者單小曦,杭州師范大學文藝批評研究院教授(杭州311121)。
中華文明起源路徑與模式的中原考古觀察
摘要:中華文明起源體現出由多元向一體的演進過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之一,該區域尤其是其中豫西晉西南地區近年取得的考古發現對于揭示中華文明起源的路徑與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豫西晉西南新石器時代文明化主要出現在仰韶文化中期和廟底溝二期、龍山時代兩大階段。前者是文化長期發展和社會漸趨進步的結果,可見中原地區最初文明化遵循的是漸進型發展模式,盛行世俗觀念、務實思想,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基本特點和格調的方向性基礎;后者以清涼寺墓地為代表,分層極為明顯、原始宗教迷信盛行,具有明顯的外來匯入特征,是周邊地區文化因素向中原匯聚和多元的早期文明一體化進程的體現。兩種文明演進模式揭示了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早期演進特征。經過多元化發展和周邊因素向中原地區的匯聚,中華文明走向更高發展階段,形成成熟燦爛的三代文明。
關鍵詞: 文明起源 聚落形態 文明化進程 多元一體
作者魏興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鄭州450099)。
“17世紀危機”沖擊下中國和歐洲的國家構建
摘要:在17世紀全球危機的沖擊下,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大規模的國家崩潰,也都按照各自的政治邏輯,開啟新一輪國家構建進程。清代中國通過重構“大一統”國家觀,實現了多民族、大規模的國家統一。歐洲則興起現代自然法學派的國家學說,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奠定了政治理論基礎。清代中國雖在東亞地區一家獨大,卻沒有西方傳統帝國的強權,有力維持了東亞整體的長期和平狀態。歐洲多國體系雖以追求“均勢”和實現永久和平為目標,卻始終無法擺脫因生存競爭帶來的戰爭壓力,導致爆發“軍事革命”和“科學革命”。僅僅運用源自歐洲經驗的國家理論對明清易代以來中國的國家演變進步與否進行評判,注定是一種從“歐洲中心論”出發的片面之見。
關鍵詞:“大一統” 自然法 明清易代 三十年戰爭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作者朱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