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理論內涵與時代價值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以理論創新鞏固了馬克思主義文論在當代中國的指導地位;面向文藝工作實際,分析問題切中肯綮,引領當代中國文藝開辟出一個新的時代;將文藝的繁榮發展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體現著對中華文明本質特征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中華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和平崛起的愿望!吨v話》涉及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多個方面,為“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等命題的提出作了鋪墊,其堅定的文化自信,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走向理論自覺起到了示范作用。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文藝立場 創作導向
作者泓峻,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濟南250100)。
編者按: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始終離不開基于中國發展目標和發展資源的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立足中國法治實踐,學術界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概念和范疇創新,這些標識性概念和范疇為建構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石。面向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特色鮮明、概括精到的標識性概念和范疇來回應和解決法治實踐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進一步推動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發展和完善。為此,本刊組織“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范疇創新”專題論文六篇,分別從法治體系、憲法權力監督、行政檢察、公共利益的私法實現、知識產權法域外適用、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六個問題域展開,以期引起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論法治體系概念
摘要:“法治體系”是一個描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運行實踐“系統集成”的統合性概念,體現了政治性與法律性、系統性與規范性、民族性與人類性、實踐性與理論性、現實性與理想性、法律規范主導性與其他社會規范補充性的有機統一!胺ㄖ误w系”概念呈現了中國法治實踐的系統性品質,是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概念,具有強大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法治體系 法治體系內涵 法治體系構成 法治體系意義
作者侯學賓,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長春130012)。
中國憲法權力監督功能的規范分析
摘要:中國憲法的鮮明特色在于創置了人大監督、檢察監督和公民監督等多種類型的監督制度,展現出強大的權力監督功能。2018年監察委員會入憲,其權力監督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中國憲法構建了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明確了集中統一的監督領導體制,形塑了對監察委員會的多元化監督機制,為權力監督功能的發揮提供了系統性的制度平臺。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的一體性塑造了中國憲法的監督制度體系,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自我革命性則為其權力監督功能的實現提供了動力源泉。中國憲法權力監督功能的有效發揮還依賴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中國憲法 監督功能 權力監督 監察委員會 自我革命
作者劉練軍,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南京211189)。
行政檢察的監督范疇與體系構建
摘要:傳統上復議、訴訟等對行政權的監督,過于強調個案和局部,而在系統性、全局性維護行政法律秩序方面有所忽視,亟需行政檢察進行補位。行政檢察制度雖進展明顯,但其理論體系和制度設計尚存在薄弱環節。其監督范疇涵蓋全部行政活動和行政訴訟。依申請而啟動的監督救濟,須遵循補充性原則;依職權而啟動的檢察監督,須遵循謙抑性原則;兩類監督原則上不受期限限制。其基礎功能是,通過對行政法律實施活動進行檢察調查、抗訴、建議等,構建、維護和恢復良好法律秩序,以及對當事人進行權利救濟等。
關鍵詞:行政檢察 法律監督 檢察權 行政檢察法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
作者解志勇,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8)。
社會公共利益的私法實現機制
摘要: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承載社會公共福祉提升和公平正義價值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不僅對中國法治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意義重大,而且對共同富裕社會目標的達成同樣影響深遠。盡管私法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介入在正義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和價值目標的可實現性等諸多方面存在一定難度,但私法在社會公共利益實現中具有的獨特優勢仍是毋庸置疑的。未來改進的主要方面是:調整私法對社會公共利益作用的范圍和重點,確立限制性和促進性的雙重目標,并相應匹配具有針對性的實現機制、適用方法和適用手段。
關鍵詞:社會公共利益 私法實現 限制性目標 促進性目標
作者趙萬一,西南政法大學市場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教授(重慶401120)。
知識產權法域外適用的制度構造
摘要:知識產權法域外適用制度交織著本土性、時代性和國際性諸多重要問題,既是涉外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重要表征。應注重制度自主與思想自主,按照統籌性、謙抑性、能動性原則,對知識產權法域外適用的功能定位、框架構建、具體運行等進行制度設計。知識產權法域外適用制度建構的中國方案以分配正義為法理基礎,以知識產權實體法與程序法一體化立法建設、司法“三步判斷法”為實現路徑。中國方案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可以為回答知識產權法域外適用的世界之問貢獻中國智慧。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 涉外法治 域外適用 地域性
作者萬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中國生態環境法治的空間拓展及其規則創新
摘要:我國生態環境單行法體系在還原主義方法論下針對環境要素分別立法,難以承載“美麗中國”的文明意蘊。中國生態環境法治亟待空間拓展,其理論基礎源于以社群主義統合還原主義與整體主義方法論,在調整對象上應為多類型的環境空間供給專門規則,在運行場域上基于生態環境法治須應對大尺度空間環境問題。在《生態環境法典》中系統創新調整對象維度下的特定規則、運行場域維度下的協同規則和空間整合維度下的銜接規則,可契合生態環境法治空間拓展的規則創新需求。
關鍵詞:生態環境法典 環境空間 社群主義 自然地理單元
作者劉超,華僑大學法學院教授(泉州362021)。
中國企業協同創新中的金融角色——基于供應鏈關聯的視角
摘要:隨著技術發展和經濟結構變遷,以供應鏈為紐帶的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已經成為中國企業互聯式創新的重要形式。供應鏈企業間的協同創新能夠進一步促進專業化和復雜性知識的轉移與傳播,從而實現創新鏈和供應鏈的深度融合。然而,傳統金融模式難以充分激發企業的創新潛力;诠⿷滉P聯的金融因兼具融資和供應鏈管理功能,將促進企業間協同創新。當供應商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且掌握關鍵技術時,金融具有明顯的協同創新效應。一方面,供應商加入核心企業供應鏈后能夠分享核心企業的信用,從而緩解金融對創新支持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基于供應鏈關聯的金融將提升供應鏈上信息交流的程度和質量,優化創新成本的配置,促進企業協同創新。供應鏈企業間協同創新是供應鏈核心競爭力建構的關鍵因素,賦予了金融在強化創新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更豐富的意義。
關鍵詞:協同創新 金融 供應鏈 創新鏈
作者郭曄,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廈門361005);姚若琪,中南大學商學院講師(長沙410083)。
農村金融市場的中介化治理——基于兩個農村金融改革案例的社會學分析
摘要:中介化治理是近十年來中國政府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激勵商業金融支農探索出的新型治理機制。通過組建各類組織中介形成的地方市場部門化、信用優勢匯聚、結構力量轉化三個相互關聯和協作聯動的制度機制,中國政府得以推動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并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普惠金融發展道路。中介化治理作為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社會諸領域轉型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共識性生產和價值統合作用的總體性治理機制,不僅在農村金融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也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新型政府治理形式。
關鍵詞:農村金融 中介化治理 組織中介 普惠金融
作者李英飛,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北京100083)。
共情、利他主義與道德生物增強
摘要:道德生物增強是一項旨在通過生物醫療干預來增強人類道德的倡議,其主要倡導者認為道德增強可以通過以生物手段提高人們的同情心或共情能力來實現。盡管利他主義和道德都可以被認為具有進化來源,但它們在人類生活中具有本質上不同的功能,正是這個事實使得人類道德生活變得極為復雜,而道德的內容也會隨著環境條件和社會交往的本質而發生變化。因此,如此設想的道德增強倡議在經驗層面和規范層面上都存在嚴重問題,不僅不具有充分合理的可行性,而且在大規模地強制實施的情況下反而可能會改變人類生活的根本形態,讓人們喪失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把握。
關鍵詞:道德增強 共情 利他主義 進化
作者徐向東,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杭州310058)。
論原始思維的兩重性
摘要:原始思維具有兩重性,即邏輯思維與原邏輯思維交叉共存。從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復合工具和狩獵活動,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繪畫、雕塑、玉器圖案紋樣以及圖騰崇拜中,可以看到原始思維的兩重性交叉共存于原始人的頭腦中,共存于一個藝術品、一個活動、神話和古史傳說之中。每一代人在其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過程中,都在增強智慧和增加知識。東西方現代思維存在傾向上的差異,前者可以概括為“悟性的整合性的辯證的意象思維”,后者可以概括為“理性的概念性的分析的邏輯思維”。理想的創造性思維應該是“悟性的整合性的辯證的意象思維”和“理性的概念性的分析的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邏輯思維 原邏輯思維 創造性思維 互滲律 因果律
作者王震中,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101)。
禮樂文明的精神邏輯與意義建構
摘要:禮樂文明的深層精神,植根于實踐者對禮樂根基的信仰而作出的回應行動。對禮樂文明的深度解讀,必須從“經驗”視角揭示實踐者在禮樂行動中的意義發生及其影響方式。天人關聯是禮樂經驗的精神基礎,圣人“制禮作樂”來自對“天”之終極實在性的源初體驗,“人道”的禮樂參與建基于“事天”的超越性追求。在禮樂的具體實踐場景中,實踐者身體、信念與氛圍的交織,構建起一個充滿象征顯現的“感應”世界,使實踐者獲得與宇宙本源接應感通的意義經驗。參與禮樂實踐是人類回應天道的內發必然行動,其導向的政治倫理功能,是遵循天道的后發秩序結果。從實踐者的“經驗”角度重釋天人架構中的精神結構,并以此重返禮樂場景中的意義發生,才能更好揭示禮樂文明內具的整全性原理。
關鍵詞:禮樂文明 實踐者 經驗 天人
作者張清江,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廣州510275)。
數據、數據關系與數字時代的創新范式
摘要:科技創新在不同時代呈現不同特點。從數據生成、傳遞和獲取,數據交互能力,數據共享能力以及數據數量、深度和廣度等維度,觀察分析數字時代的科技與產業創新,能夠為回顧創新范式演進歷程提供新的視角。在數據和數據關系驅動的創新范式中,數據洞察能力和理論邏輯能力交互耦合成為創新的關鍵源泉,規模涌現效應使大型平臺在創新鏈條中的地位顯著前移并全面提升,開源開放式創新則是提升數據匯聚交互能力和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的重要組織形態。數據和數據關系的重要性生發出新的科技倫理問題,進而對人類社會的傳統秩序帶來挑戰。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創新范式,對于深化創新理論研究、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以及強化創新政策導向等意義重大。
關鍵詞:科技創新 創新范式 數據關系 數字時代 科技倫理
作者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102488);宮建霞,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北京100006);李秋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