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7期
發布日期:2024-09-14  來源: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

01.jpg
02.jpg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討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2024年6月2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討會,這里發表的是部分專家發言摘要。


“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重建

李文堂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貢獻

張志強

古代中國尚和傳統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康震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夯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基礎

李國強

文明互鑒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錢乘旦

傳承弘揚敦煌文化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鄭炳林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馬克思的文明理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摘要: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顯著標識。馬克思揭示了人類文明的結構特征、發展目標等,強調未來文明是能夠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文明,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深入研究馬克思的文明理論,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廣泛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馬克思  文明理論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段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長春130024)。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與標識性概念



原創性概念和標識性概念——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概念基礎

  摘要:原創性概念和標識性概念是構成新的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其實質內容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從而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其主要標志則是實現“術語的革命”,賦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和文明內涵,形成一系列原創性、標識性概念。“原創性概念”凸顯的是其所實現的“術語的革命”,“標識性概念”則不僅具有“原創性”,而且凸顯特定知識體系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提煉原創性、標識性概念,實現“術語的革命”,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最為重要的概念基礎。

  關鍵詞: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原創性概念標  識性概念  術語的革命

  作者孫正聿,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教授(長春130012)。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國家治理的空間建構——行政區劃調整的時空邏輯與新時代的關鍵議題

  摘要:行政區劃型構了國家治理的空間載體。基于職能導向論的基本立場歸納新中國行政區劃的調整邏輯,可以發現:鑒于政府職能的動態性和相對穩定性,調整邏輯表現出鮮明的時代分布;政府職能的縱向分異和政區屬性差異,又使得調整邏輯呈現出明顯的空間分布;時代與空間的交織構成了錨定新中國行政區劃調整邏輯的時空坐標體系。以新時代行政區劃調整的時空邏輯為分析起點,結合政策轉向和宏觀環境變化,助推超大特大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收縮型城市轉型發展與“小縣”重組、助力基層治理現代化構成了新時代持續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的關鍵議題。

  關鍵詞:國家治理  行政區劃  政府職能  自主知識體系

  作者趙聚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天津300350)。





人工智能與哲學社會科學



大模型與智能社會: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探察

  摘要:大模型具有“大智能”“大應用”“大參與”的技術特征及功能效應,或成為智能社會來臨的重要標志。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技術—社會觀、生產力觀、生產方式觀、社會有機體論和技術社會形態論,可以透視大模型可能帶來的智能生產力、智能生產工具、“以言行事”的生產方式和智能文明新形態,以及由這些變革所聯動會聚而成的總體效應:智能社會來臨并由此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而在這種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框架下的透徹把握中,歷史唯物主義自身也將得到豐富和發展。

  關鍵詞:大模型  智能生產力  以言行事  智能社會

  作者肖峰,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智能哲學與文化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44)。

人工智能文學及其對現代文學觀念的挑戰

  摘要:人工智能文學是文學與科技相結合的新形態,具有順序范式和連接范式兩種類型、兩個階段。同時,人工智能文學也是對20世紀初以來多種先鋒文學實驗內在訴求的回應。對人工智能文學的認識和評價不應局限于以情感、靈感和創造力為核心的人本主義現代文學觀念,而應當考慮到它所處的20世紀后半葉以來后人類和后文學的背景。在后人類和后文學的框架內,當下的人工智能文學可看作與人的賽博格身份相協調的賽博格文學,在人類視角與機器視角、作者與讀者、語言文本與非語言文本等方面具有跨界潛能。作為一種語言信息處理方式,它可能極大地拓展文學的概念空間與表現形式。

  關鍵詞:人工智能文學  后人類  后文學  先鋒文學  生成文學

  作者李國成,南京大學文學院助理研究員(南京210023)。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方法再反思



反主體的“主體”與非同一的“客體”——基于主客體關系問題的再反思

  摘要:傳統認識論一直遵循主客體二分的基本框架。但是,此二分框架使人們難以深入透視內在的思維過程。不少思想家曾試圖從不同路徑克服這個框架所存在的缺陷。對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從唯物辯證法出發,根據人類認識和科學的發展對主客體關系問題進行新的思考。既要肯定主客體二分的基本框架,又不能固守這個框架。主體是矛盾的,而不是現成存在的;客體是不同于內在的思維對象的,是非同一的。在思維過程中,主客體既相互滲透又相互區別。在這個過程中主體要追求與客體的同一,并讓自己模仿客體。只有從精神和肉體的辯證關系出發才能更好地把握主客體關系。

  關鍵詞:主體  客體  辯證法  認識論

  作者王曉升,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430074)。


規范: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的中介

  摘要:人類的實踐活動既受規律的支配,也受規范的調控。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人類在摸索性、試錯性的實踐中,從簡單到復雜地形成了各種技術規范和社會規范,它們是人類從解釋自然界與社會,向改變自然界與社會過渡的橋梁和中介,是否以恰當的技術規范和社會規范為指導改變自然界和社會,是盲目試錯的實踐和自覺能動的實踐的分水嶺,也是前者向后者轉化的橋梁。運用巫術或宗教的程序性規范以想象的方式、運用技術性規范以改造自然的方式、運用社會性規范以改造社會的方式,是人類從解釋世界走向改造世界的三種基本方式。

  關鍵詞:規范  解釋世界  改造世界  技術規范  社會規范 

  作者徐夢秋,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廈門361005)。


數字化背景下刑事訴訟權利結構的優化

  摘要:數字化背景下,刑事訴訟權利結構的優化對刑事司法公平正義和人權保障目標的實現有重要意義。在微觀結構層面,應對刑事訴訟權利的要素和要件做契合數字化要求的更新。在宏觀結構層面,可以在橫向上對刑事訴訟權利做程序處分權、程序進行權和程序保障權的類型劃分;在縱向上根據利益要素將刑事訴訟權利劃分為四個層級。對刑事訴訟權利結構的優化可以在規范層面予以呈現,將現行《刑事訴訟法》已規定的權利予以合理定位,亦為未來新興權利的引入提供指引。

  關鍵詞:刑事訴訟權利  權利結構  微觀結構  宏觀結構  數字化

  作者鄭曦,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089)。




文明起源與文明互鑒



中國古代農牧政權地緣結構轉換與“大一統”國家建構

  摘要:漢唐時期高強度的農墾、超載的畜牧業和自然環境的變遷,導致唐中期以后陰山南北難以興起強大的游牧力量,而燕山南北經過長期的文化交融和各民族的共同開發,成為北方游牧政權新的政治中心。在游牧政權中心西東轉換的同時,中原農耕王朝政治重心也由關中平原東移至洛陽、開封一帶,農牧政權政治重心地緣格局形成“陰山—關中”“燕山—中原”兩個前后相繼的南北互動交融軸心。在這兩個南北對應的交融軸心之下,歷代王朝為實現兼跨農牧兩大區域的“大一統”國家建構進行了長期探索。遼朝以后,處于農牧區交互地帶的燕山南北,成為推動農牧區整合、實現“大一統”國家建構的關鍵區域。

  關鍵詞:游牧政權  陰山  燕山  地緣特征  南北整合

  作者劉壯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81)。


全球文明史書寫與共同的歷史敘事

  摘要:歷史上,人類共同體不斷形成并豐富了共同的歷史敘事。這種共同的歷史敘事,既客觀存在于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時期,同時也存在于偉大思想家的論述之中。在這個全球化已成為事實的時代,更需要歷史學家有意識地通過對人類文明發展不同階段中的既有共同歷史敘事主動梳理和發掘,從而更具說服力地重建并加強人類共同的紐帶。21世紀以來,全球文明史的書寫在繼續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開始顯露出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和現實的困境。在全球文明史的研究中,為避免陷入形式主義的分析和假解釋的死循環,處理好全球化與地方化、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等問題之間的張力,亟須找出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共同歷史敘事模式。

  關鍵詞:全球文明史  共同的歷史敘事  未來文明

  作者吳曉群,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上海200433)。

責任編輯: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