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
發布日期:2024-04-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編者按: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黨的理論創新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為深入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本刊約請學術界專家撰文,形成本組筆談。
作者馮鵬志,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100091) 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文化載體研究——“融通”與“結合”視角下的現代漢語問題 作者張伯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102488) 作者汪信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作者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102488) 作者秦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300387) 作者夏春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102488) 摘要:法益修復在刑法體系上應如何定位?其背后隱含著難得的理論創生契機,即將法益修復置入違法評價之中,由此推動違法論的功能化轉向。在功能違法論的構造中,違法性由應罰的違法性與需罰的違法性兩個層面組成。前者立足于違法宣告的正當性,后者則著眼于違法宣告的現實必要性。兩者在審查內容、檢驗順序、評價方向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存在著一種既相互補充亦相互限制的協動關系。功能違法論的提出,不但使功能化思考得以體系性貫穿,而且使不同維度的功能化評價得以清晰分離,并與犯罪論階層妥當配合。 關鍵詞:法益修復 功能違法論 功能責任論 應罰的違法性 需罰的違法性 作者杜宇,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200438)。 摘要:在狀態躍遷視域下,建立經濟增長非均衡分析框架,研究經濟在不同增長路徑跳躍的復雜動力學特征以及政府的影響,可以發現:在滿足初始成本和動態成本的條件下,政府推動可實現狀態躍遷,而且存在政府與市場的動態協同機制;潛在均衡的吸引作用來自市場機制,而潛在均衡動態變動的吸引作用來自政府。政府與市場的動態協同機制可實現狀態躍遷,而且在整個狀態躍遷過程中,人均經濟增長率持續高增長,使得政府的短期行為與長期目標兼容,實現增長速度與發展質量相統一。當前以長期發展政策破解短期問題,可能使經濟企穩后迅速轉入增長路徑躍遷,這對于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方毅,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高麗媛,吉林大學數學學院講師;張屹山,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長春130012) 摘要:以ChatGPT為標志,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更清晰地呈現出迄今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層次:人類知識層次人工智能和信息編碼層次人工智能。作為信息編碼層次人工智能,ChatGPT既意味著大數據納入人類語境及機器學習數字化深耕的范式成功,也意味著自然語言機器理解的戰略退避;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深及自然語言的人機大數據軟融合階段,其通用性與人工智能通用化的關系具有不可通約性。唯有在作為感受性關系的信息深處,才能看到人工智能的通用化進抵。在作為感受性關系的信息層次,從人類知識層次到信息編碼層次,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三個層次赫然閃現:信息層次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層次展開了一幅人機發展關系圖景:人工智能的發展表現為生物智能進化的逆向過程;而二者構成雙向循環則呈現出人工智能通用化的進抵機制。 作者王天恩,上海大學哲學系暨智能哲學與文化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44)。 摘要:《補天》中的女媧既不是部落神,也不是民族崇拜的偶像,而是一位被“起源”神話所放逐的不完美的創世神和再造者。女媧的行動帶出了一系列的開端:空間的開端、時間的開端、人的開端,以及作為人的行動的笑的開端、哭的開端,而以“占有”的開端為轉折點,人的歷史開啟了妒恨、仇視、乞求、陰謀、詭計和戰爭的旅程,并產生了將這一混亂進程合法化的道德秩序。人不但創造自己的歷史,還從自身的歷史中“認識”創造了他們的神;將人類自身的“起源”命名為神,也就開啟了自己的歷史。補天故事不僅是創世故事,也是從“文明史”中拯救文明的故事——女媧在紊亂中重新建立的不是五德終始之新階段,而是另一種無法覆蓋在次第循環表象下的新世界。對女媧形象的重新詮釋,回應了中西學術有關創世神話和世界秩序的多種論述。 作者汪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生態環境法典作為生態文明演進中經國序民的良法重器,有實質與形式二元面向。一者,以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為目標,服務國家生態文明戰略;二者,闡明指引法律解釋、發展法律規則、促進司法治理的可能路徑,拘束恣意與無序,發揮體系化粘連功能。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可以借助實質邏輯主線與形式邏輯主線予以展開。通過借助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與自然恢復為主的實質邏輯主線,統籌資源管理與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融合自然資源與污染防治立法,實現既“避害”又“趨利”;借助權力—權利兩者關系結構的形式邏輯主線,呈現事后救濟、危險預防、風險預防與獨立價值選擇四類型規范。 關鍵詞:生態環境法典編纂 二元邏輯 實質邏輯主線 形式邏輯主線 作者鈄曉東,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杭州310008)。 摘要:當代西方主流知識論以“被辯護或證成的真信念”為知識的形態。與之相異,知識的真切意義表現為“有可靠根據的并引向真實存在(所知)的判斷”。對知識的考察關乎知識的分類,但這種分類不宜引向知識的泛化。當知識以語言、邏輯的形式呈現,并以論證和辯護為維護與確認的方式時,其形態具有明晰的特點;當非語言的表達成為其主要形式、實際完成某事的行為能力成為知識確證的實質方式時,知識便以默會的形態呈現,知識的現實形態在于兩者的關聯與互動。從更廣的角度看,知識的形成又與形而上的背景相聯系。從“所知”的角度看,需要關注本然的存在與現實世界的區分;就“能知”而言,則應肯定主體的德性,后者構成了能知的本體論規定。“所知”與“能知”在廣義的認識過程中相互關聯,展示了知識與存在的交融。 作者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在鴉片戰爭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始終站在中國人民和反侵略斗爭一邊,不但揭露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從事鴉片貿易活動和發動侵華戰爭的真實動機,對英軍的侵略暴行進行了嚴厲譴責,而且對中國軍民反侵略斗爭的正義性和合理性作了申辯,并對鴉片戰爭的性質、結果和影響作了精辟闡述,充滿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提出許多迄今仍具有指導性的觀點和判斷。對于鴉片戰爭的性質,西方殖民者一直進行粉飾、歪曲和美化,將鴉片戰爭看作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文明與野蠻、進步與落后的沖突,將戰爭責任歸咎于中國的排外和閉關政策。為批駁這些嚴重歪曲事實的謬論,有必要回到經典,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鴉片戰爭的論述再作深入完整探析。 作者崔志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天津300350)。
責任編輯: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