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數字財富的創造、分配與共同富裕
摘要:作為社會財富的新形態,數字財富正在成為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勞動和數據要素是創造數字財富的重要源泉。數字商品財富的創造,既體現在數字商品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中,也反映在數據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過程中;數字非商品財富的創造則需要依靠政府、企業、社會和平臺等多元供給體系協同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數字財富分配,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充分體現數據要素的價值貢獻,也要重視和解決好數字財富分配可能引致的極化效應。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要在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數字財富創造與積累,科學規范數字財富分配,以此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關鍵詞:數字經濟 數字財富 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財富論 數據要素
作者周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韓文龍,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成都611130)。
基于復雜網絡的中國企業互聯式創新
摘要:數字技術深刻影響著企業創新行為,工業時代的線性創新、交互式創新正在向數字時代的新模式——互聯式創新轉變。互聯式創新是由嵌入互聯網的分布式多主體——企業、異質性知識體與消費者,通過目標知識搜尋發生廣泛的連接,從而形成知識變革與創新涌現的創新模式。基于復雜網絡構建互聯式創新模型,揭示互聯式創新網絡結構的特征;以企業作為節點,解析其在互聯式創新網絡演化過程中的行為特征;使用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對企業互聯式創新行為機理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數字經濟時代,融入互聯式創新網絡越深,進行互聯式創新活動越多,企業創新績效越好,因為互聯式創新行為會形成創新成本節約和知識偏好連接的基本特征。互聯式創新為中國技術后發企業的知識搜尋、核心技術突破與創新規制等提供了新路徑。
關鍵詞:數字技術 互聯式創新 復雜網絡 連接成本 知識偏好連接
作者安同良,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南京210093);魏婕,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長聘副教授(蘇州215163);姜舸,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南京210093)。
數據資本估算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數據價值鏈的視角
摘要: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據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數據經過采集、清洗、存儲、加工等各環節,不斷積累價值形成數據資本。基于數據價值鏈的視角,使用成本法和增值法估算價值層面的數據資本形成額與數據資本存量,用存儲規模法估算物理層面的數據規模,基于數據資本估算結果利用省級面板模型估計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發現:20032020年間,我國數據資本形成額、數據資本存量在總量和人均上均實現大幅度增長,增速明顯快于 GDP增速;2011年后,數據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產出彈性和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均明顯超過之前階段,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重要動能之一。
關鍵詞:數據資本 數據價值鏈 增值法 經濟增長
作者劉濤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北京 100084);戎珂,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北京 100084);張亞迪,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北京 100044)。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新時期以來中國城市文學的現代化敘事
摘要:新時期以來,城市文學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同步發展。城市文學的現代化敘事在當代文學中產生重要影響。作家深入城市的物態風景與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圍繞城市現代功能提升、經濟體制改革、城鄉融合發展、文化人格塑造等問題展開書寫,想象城市和城市人的理想形態,確立了“城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雙向互動的敘事路徑。“人的現代化”作為城市文學現代化敘事的價值內核,以人在城市中的現代化體驗為紐帶,彰顯城市人精神的多向性特質,探究理想的市民倫理道德。進入新時代,城市文學的現代化敘事追求 “詩”與 “思”的雙重深化,立足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以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目標 ,及時發現、關注新興社會群體,營造理想的城市人文氛圍,厚植城市精神品格,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持。
關鍵詞 :中國城市文學 現代化敘事 城市想象 人的現代化
作者盧楨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天津 300071)。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要:在西方思想傳統中,人類文明具有多種樣態和表達,為文明形態賦予了虛構性、絕對化和抽象性特質。馬克思把人類文明形態從 “神話 ”“精神 ”和 “事實 ”拉回到人類社會歷史本身,開創了解釋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范式。在唯物史觀視域中,人類文明形態在歷史規律中實現了“邏輯證成 ”,在社會形態中實現了“歷史生成 ”。在歷史規律和社會形態展開的邏輯中,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的實踐展開。人類文明新形態之 “新”,即新在它的批判性、超越性、前瞻性和生成性,新在它開創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動向、人的解放的新途徑和人類發展的新前景。在當代中國實踐中,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表達。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 唯物史觀 中國式現代化 文明
作者黃建軍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北京 100875)。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發生學探究
摘要:基于近年來新的考證和發現的文獻,從發生學上重新考察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思想歷程,有助于彰顯馬克思哲學的根本變革意義。青年黑格爾派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重要參照系, “復原 ”他們之間的三次思想論戰過程,本身即是對唯物史觀形成過程的呈現。其中,馬克思在圍繞 “猶太人問題 ”同鮑威爾的持續論戰中,初步建立起人的解放理論和以群眾為歷史主體的群眾史觀。此時,馬克思所秉持的是現實人道主義的立場。他在與鮑威爾及其伙伴所代表的思辨唯心主義的論戰中,實現了對唯物主義史的初步考察,并將現實的個體的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隨后,馬克思又一次通過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要成員的新觀點,正面闡釋了社會和歷史的前提及動力機制、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分工的后果與發展前景、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等,完成了唯物史觀的創立。
關鍵詞:唯物史觀 青年黑格爾派 思想論戰
作者楊洪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 (北京 102488)。
·思想中國:重繪中國哲學鏡像·
編者按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脈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民族的“魂脈 ”。堅守好這個魂和根 ,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2022年第 6期《中國社會科學》曾刊發一組題為 “思想中國:重繪中國哲學鏡像 ”的文章 ,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當代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根基 ,通過新境界與新觀點研究闡釋中華文明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基于上述思考 ,本刊繼續約請相關學者撰寫了本組專題文章。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暨哲學系教授程樂松認為 ,哲學學科在中國的建構以哲學史敘述為基本形態。哲學史的敘述為中國哲學引入了哲學的規范性和問題框架 ,也使得哲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思想傳統中的規范與方法。從中國思想傳統的經典性與歷史性分析出發 ,通過“即事言理 ”思想方法的剖析 ,中國哲學獲得一種重返經驗的可能性。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巍提出 ,理解古典中國思想 ,首先要理解中國古人表達思想的概念語言。中國古人更傾向于以描述具體經驗的方式運用其概念語言。這種說理策略即中國古人推崇的 “能近取譬 ”,實質則是以特定經驗素材為模型 ,構造表達思想的概念語言。因此要理解古典中國的概念語言及其承載的思想 ,就要在看似 “哲學 ”的抽象表達之外 ,也關注看似“日常”的經驗詞匯 ,對后者超出日常語義的挪用進行一種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朱承認為 ,中國哲學力圖統合人類生活中最具廣泛意義的共同事實與價值 ,從人類共同生活經驗出發 “以類觀之”,在治理普遍性、自然普遍性、天道普遍性、道德普遍性等維度上表現出了對于普遍性的多重探尋和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期望能夠對人類生活給予總體性認知與解釋并以此朝向人類社會的大同團結。從普遍性角度對中國哲學的人類共同體意識予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可以展現中國哲學對于整體性人類命運的洞見與智慧 ,并凸顯中國哲學的世界性意義。
重返經驗的可能性——中國哲學的哲學史底色及其反思
摘要:哲學學科在中國的建構以哲學史敘述為基本形態。哲學史的敘述為中國哲學引入了哲學的規范性和問題框架,也使得哲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思想傳統中的規范與方法。來自西方的哲學規范和問題框架將在歷史世界中發生的、朝向恒久之道的經典世界轉變為思想文本,將在場景化具體經驗中展開事物之理的表述策略轉變為概念與范疇的抽取,二者的理論后果是以哲學史為底色的中國哲學可能既疏離了經典中雋永的經驗世界,也脫離了現代化進程之中的當下經驗。從中國思想傳統的經典性與歷史性分析出發,通過 “即事言理 ”思想方法的剖析,中國哲學獲得一種重返經驗的可能性。哲學思考與經驗結合的方式能激生經典的當代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思想傳統中的獨特方法和表述策略如果被視為一種通用的哲學方法,也可以推動面向當下經驗的世界哲學建構。
關鍵詞:哲學史 歷史性 即事言理 經驗世界
作者程樂松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暨哲學系教授 (北京 100871)。
中國思想:概念語言的經驗模型
摘要:理解古典中國思想,首先要理解中國古人表達思想的概念語言。但中國哲學的概念研究通常只關心 “天” “道”之類的抽象術語,這是將概念語言限定在抽象語言的范疇,以為只有從抽象表達中才能洞見思想的哲學性。實際上,中國古人更傾向以描述具體經驗的方式運用其概念語言,其典型如文獻所見,許多描述身體、時空與運動的經驗詞匯,可以超出其日常語義,被挪用于說明精神、政治、人倫、價值等領域的問題。這種說理策略即中國古人推崇的 “能近取譬 ”,實質則是以特定經驗素材為模型,構造表達思想的概念語言。
關鍵詞:語言 經驗 概念 理解
作者李巍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武漢 430072)。
中國哲學的普遍性探尋與共同體意識
摘要:共同體意識建基于普遍性的探尋之上。依據對普遍性探尋的不同路徑,中國哲學對于共同體的理解可以劃分為治理共同體、自然共同體、天人共同體、道德共同體等不同類型。就治理共同體而言,中國哲學追求一種普遍性意義的治理型秩序,以齊同意識認識 “性與天道 ”;就自然共同體而言,中國哲學追求自然一致的普遍性,立足于自然之道建立起總體性解釋世界的模式 ;就天人共同體而言,中國哲學認為存在一種超越性的普遍性天道,遵循天道統一法則能夠使得人類生活超越具體差異而走向和諧一致 ;就道德共同體而言,中國哲學以建構普遍的道德形上學本體為路徑,論辯道德本體及其運行之道的普遍性,從而實現萬物一體的理想境界。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普遍性追求以及與之相關的共同體意識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凸顯中國哲學的世界性意義。
關鍵詞:中國哲學 普遍性 共同體意識
作者朱承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 (上海 200241)。
清末民初中國的幣制改革
摘要:清末民初中國的幣制改革深受資本主義全球化及國際金本位體系的裹挾,由各方勢力共謀促成。國際金本位體系建立后,中國在償付外債、賠款時承受巨額鎊虧,對外貿易遭受巨大逆差 ,中國意圖通過幣制改革解決財政和貿易問題。為了消除關稅摩擦、便利通商,擴大在華利益 ,英、美、日等國要求中國統一幣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勢力,收歸貨幣發行權。幣制改革正式開啟后,中國向美國、日本尋求幫助并向國際銀行團借款。然而在引入外國勢力后,幣制改革逐漸喪失了獨立性。各國企圖利用幣制借款及附加條件,主導中國幣制改革進程,干預中國內政。清末民初的幣制改革均試圖建立中央權威的貨幣制度,但受制于國力及國際因素,最終未能成功。
關鍵詞:幣制改革 財政 匯率 國際因素
作者熊昌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北京 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