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下的經濟增長展望——基于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
摘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在附加人力資本的增長核算框架內,考察人口老齡化加速、新冠疫情沖擊與中美技術脫鉤“三大新因素”對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并評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改革紅利”,結果顯示:基準情景下,中國“十四五”時期年均增速在5%以上,2035年人均GDP為2.43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 2.42萬美元的水平;考慮“三大新因素”后,“十四五”時期潛在增長率相較基準情景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2035年中國人均GDP為2.28萬美元,比基準情景減少0.15萬美元,低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加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30年潛在經濟增長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左右,有效對沖“三大新因素”的不利影響,中國穩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代化 潛在經濟增長率 人口老齡化 新冠疫情 技術脫鉤
作者: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汪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100710)
世界變局中的文明形態變革及其未來圖景
摘要:文明具有時間性,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世界變局歷史地推動著文明形態變革。在21世紀的世界變局中,生產生活變革、世界政治調整、價值理想重塑、全球治理改革正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未來敘事。立足于對西方現代性的反思,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得以歷史性出場,反思并超越了資本主義帶來的“文明的悖論”。以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標志的思想體系塑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深層精神結構。在世界變局的歷史分界點上,超越以西方為中心的“普世文明”構想,超越具有對抗性質的文明沖突陷阱,解決世界性的風險社會難題,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歷史載體,協力走向文明自覺的多元現代性圖景、更高歷史位階的社會主義文明圖景、美美與共的文明交往圖景,最終繪就各文明共創人類美好社會的生活圖景。
關鍵詞:世界變局 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項久雨,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百年奮斗獲得的最重要思想創新成果、最重要制度創造成果和最重大實踐創新成果之一,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要以歷史思維探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探索歷程與演進邏輯,以系統思維分析其核心理念和理論體系,以創新思維凸顯其核心價值和比較優勢,以比較思維探析其創新智慧和世界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國家治理 核心價值 制度優勢 治理效能
作者:歐陽康,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武漢430074)。
·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格局下的當代中國職業研究——從勞動分工到專業技能
摘要:在新發展格局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當代中國職業的勞動分工基礎和專業技能發展方向都提出了新要求。高質量的專業技能并不一定是高度標準化或理性化的,而是要以專業人士的職業自主性為基礎,在職業系統的各種生態圈和食物鏈中通過長期實踐經驗積累,由不同職業之間的社會互動逐漸形成。涂爾干的社會分工論、新韋伯主義學派的市場控制論、芝加哥學派的職業系統論等職業社會學基本理論對于理解當代中國職業發展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從對這些理論的借鑒和批判所發展出的一個基于當代中國社會經驗、以專業技能和職業生態系統為核心內容的職業研究分析框架,有助于闡釋新發展格局的勞動分工意義及其對我國各職業的發展、互動和國際化的影響。
關鍵詞:勞動分工 專業技能 職業生態系統 內生性 全球化
作者:劉思達,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
文學的變數與常數——兼論“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
摘要:文學的變數與常數如量子糾纏般難分難解。這既是文學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學經典長盛不衰的重要前提。然而,近現代以來,文學思潮紛紛攘攘,批評理論前仆后繼,尤其是,文學研究的“內外之爭”顯示出彼此齟齬甚至相互排斥的態勢,文學的常數或常識被有意無意地忽略。這既是人類社會加速度發展的明證,也是眾多復雜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何辯證分析變數與常數、“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的關系,早已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重大問題。文學是加法,其變數不能否定常數,正如我們不會因為有了現當代文學而否定古代文學,我們當然也不該因為有了現當代文學理論而忘卻古典理論,尤其是母體文學原理這個本來。辯證地、平衡地守護常數、洞察變數,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重構文學原理的基本立足點。
關鍵詞:文學原理 變數 常數 外部研究 內部研究
作者:陳眾議,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長沙410081)。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歷史沉思
摘要: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體系,初步形成于芬格爾特等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弗羅洛夫的《哲學導論》力圖建構一種蘇聯式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盧卡奇力圖以“總體性”為根本原則重建唯物主義辯證法,哈貝馬斯力圖以“社會交往”為中軸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南斯拉夫的“辯證唯物主義派”力圖建構科學性與人道主義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原民主德國的柯辛則力圖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建構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李達的《社會學大綱》凝聚著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獨特理解,并明確提出“當作實踐的唯物論看的唯物辯證法”這一命題;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建構了具有“中國內涵”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劉丹巖、高清海的《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開啟了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力圖以實踐的觀點為理論基礎和建構原則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 建構原則
作者:楊耕,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物自身問題新探
摘要:康德積極回應17世紀科學革命,提出先驗哲學的方案。先驗哲學區分顯象和物自身,認為人只能認識顯象,不能認識物自身。當代哲學已大大超越先驗哲學:圍繞對科學革命的回應、兩種性質理論、兩個物自身概念以及如何通達物自身等四個方面,便可看清這一點。為深化這一方向的探討,有必要引入新的問題意識,并嘗試闡發一種切換論實在觀。切換論實在觀區分意義貧乏的物自身和意義豐饒的物自身,并主張將運思的焦點置于后者之上。立足于切換論實在觀以及它所蘊涵的視角整體性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后形而上學時代哲學的使命。
關鍵詞:科學革命 物自身 強勁實在論 思辨唯物論
作者:郁振華,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上海200241)。
論作為新型財產權的數據財產權
摘要:財產權發達史表明,財產權客體的擴充是由生產力發展、生產生活資源形態的擴張所決定的,財產權的效力與保護方法是由財產權客體的性質所決定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數字經濟的興起,我國在國家政策層面、立法層面和司法層面均存在數據確權的需求。在理論上,應當將數據財產權確立為與物權、知識產權相并列的第三類具有對世性的財產權利,而不應采取非確權保護模式、個人信息權保護模式或者將數據財產權確立為既有財產權的用益權新形式。構筑數據財產權制度是保護數據處理者合法勞動成果的必要舉措,中央關于數據資源分類和數據權利分置的意見為數據確權指明了方向,勞動價值論的原理為數據確權奠定了理論基礎,而 “人財兩分”理論則為解決確權的難點問題提供了制度安排思路。數據財產權作為民事主體基于數據享有的權利,具有財產性、對世性、有限支配和有限排他的基本屬性。權利人享有包括利用、收益、占有和處分在內的各項權能。
關鍵詞:數據財產權 數據 數字經濟 個人信息權益 “人財兩分”
作者:張新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作為漂流資源的個人數據權屬分置設計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為兼顧數據安全和數據利用,隱私計算成為助推個人信息匿名化的通行操作。個人信息匿名化剝離了個體可識別性,形成“個人數據”。隱私計算在破解“數據孤島”的同時又形成了“數據群島”困境,制約了數據開放共享和數據市場發展。從根本上化解這一困境需要明確個人數據權屬。然而,個人數據權屬問題在實踐與立法中或與個人信息權屬混同,或被留白處理,值得深入研究。在數據流動的鏈條上,個人數據表現出一種多向度、零許可流動和嵌套式增殖的漂流資源特性,蘊含著公共資源稟賦、集體人格利益和開放性財產利益,理應由全社會公有,其權屬配置應采取“國家受托—社會用益”的二元分置思路。“國家受托”是國家基于公共利益要求、國家治理的必需和應急管理的必要而享有的飛行檢查權、算法共享權、讀取使用權等權能,“社會用益”應從建立兩級用益權制度出發,通過在地化轉換、共建式開放、強制性開放的途徑實現。
關鍵詞:個人數據 個人信息 漂流資源 權屬分置
作者:夏志強,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閆星宇,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式現代化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成都610065)
民主集中制中國化的早期實踐
摘要:列寧對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理論闡釋與實踐開拓,是中國共產黨建構黨的組織原則的邏輯起點。在革命戰爭條件下,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踐從集中化到布爾什維克化,再到中國化的創新發展,走過了一個“之”字形發展過程,深刻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組織原則的中國化歷史進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走向了成熟。基于中國革命的獨特性與復雜性特征,深入考察中共一大到七大的會議文獻,鮮明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決黨內政治生活和黨的制度建設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堅持不懈地豐富發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領導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歷史邏輯與實踐特色。中國共產黨推進民主集中制中國化的早期實踐,對于“兩個確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建構,產生了極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民主集中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黨的制度建設 黨內民主
作者:王建華,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南京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