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
論21世紀馬克思主義
摘要:“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科學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其集中體現。21世紀馬克思主義自覺順應馬克思主義發展邏輯,不斷推進理論形態的與時俱進與實踐形態的創新發展;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本質、特征、趨勢,標注出掌握歷史主動、引領世界社會主義振興的歷史方位;在社會發展階段演進的歷史與邏輯統一、民族復興與世界歷史進程的同頻共振、政黨優勢推動政治文明進步的合規律性、理論本土化的歷史文化基因塑造等重大理論問題上作出原創性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新形態、“一帶一路”的經濟全球化新樣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世界圖景為中國道路贏得競爭新優勢,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貢獻出中國方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造,使得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煥發出更加強大的實踐偉力。
關鍵詞: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發展邏輯 世界大變局 理論創造 中國道路
作者:辛鳴,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100091)。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與世界意義
摘要: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問題和世界問題的創造,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精華,也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解決中國問題的偉大創造,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時代精華。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文明,是“五位一體”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文明,是占領了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創造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人民性,深刻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理力量與道義力量,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孫熙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紹輝,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北京100871)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法治文明的中國表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偉大實踐孕育新的知識體系,新的知識體系推動偉大實踐。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扎根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偉大實踐和偉大創造。中國法治文明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表征著文明的高度和水準。在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歷史轉型期,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不斷總結和創新法治文明的中國表達;诖,我們以“法治文明的中國表達”為主題組織了六篇文章,以期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為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貢獻智慧。西南政法大學教授付子堂認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法治發展道路的光輝歷程,彰顯出鮮明的中國法治文明特色。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而且正在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黨通過領導中國人民百年法治奮斗進行的法治機制創新、法治文本創新、法治話語創新,呈現出人類法治文明的中國新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林認為,現代化中華法治文明,不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創造,也是中國法治對世界法治文明進步的卓越貢獻,是21世紀人類法治文明在東方大國產生的重大創新成果,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了中華法系從價值理念、文化底蘊、制度構建、治理經驗等方面的時代性升華、現代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和世界意義。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何勤華、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后周小凡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華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萌芽于1954年前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對法的認識,成熟、定型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它以馬克思主義法學觀為思想淵源,以中華法系與中華法律文化以及其他人類法治文明之精華為歷史基礎,以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20多年革命根據地的法制建設為社會實踐,以新中國70余年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時代背景,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規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黃進認為,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該命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現代先進國際法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淵源,與當前時代背景相呼應,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統一,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全局意義、國際意義和戰略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認為,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國的刑事程序法治建設通過理念革新、制度建設、實踐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多重因素的合力助推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獲得新發展,立足國情并遵循刑事司法規律是取得新成就的關鍵因素;我國傳統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創造性轉化是推動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人類刑事程序法治文明成果的創新性發展是邁向新航程的外部支撐。吉林大學教授蔡立東認為,中國式物權制度對標以公有制為前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衡實現人民福祉與民事權利,以“三重所有權”結構安排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多層級用益物權體系”制度創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平等保護”法律原則維護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創新性地回應了財產權文明的世界之問,提升了財產權文明的時代刻度。
中國共產黨創造法治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敘事
摘要: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法治發展道路的光輝歷程,創造了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而且正在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百年法治奮斗進程中,實現了法治機制創新、法治文本創新、法治話語創新,凸顯出中華法治文明的鮮明特色。法治機制創新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之本,表明經過黨的百年法治奮斗,形成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法治領導機制;法治文本創新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之表,表明經過黨的百年法治奮斗,以《民法典》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邁向法典化新階段;法治話語創新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之里,表明經過黨的百年法治奮斗,不斷凝練的中國式法治話語體系正在發揮理論支撐、法理論證的關鍵功能。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 習近平法治思想 百年法治奮斗 法治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
作者: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人權學院、紀檢監察學院教授(重慶401120)。
現代化中華法治文明及其世界意義
摘要:當代中國法治文明建設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發展的新道路。在探索和發展現代化中華法治文明的歷程中,我們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主要包括: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賦予傳統中華法治文明時代化現代化新內涵,堅持現代化中華法治文明新道路和新體系,構建現代化中華法治文明新格局和新形態,為加快建設良法善治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法理支撐,為推動世界法治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關鍵詞:現代化 中華法系 中華法治文明 法治體系 法治道路
作者: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2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考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華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萌芽于1954年前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我們黨第一代領導人對法的認識,成熟、定型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它以馬克思主義法學觀為思想淵源,以中華法系與中華法律文化以及其他人類法治文明之精華為歷史基礎,以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20多年革命根據地的法制建設為社會實踐,以新中國70余年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時代背景,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規則,以及法知識學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構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也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依法治國 習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文明
作者:何勤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教授(上海200042);周小凡,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后(上海200030)。
論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摘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其深刻意涵主要體現為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辯證關系,以及統籌推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遵循。該命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現代先進國際法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淵源,與當前時代背景相呼應,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統一,展現通過法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道,并保障國家重要戰略意圖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全局意義、國際意義和戰略意義。當前應以推進涉外法治為重點,遵循正確處理兩個“法治對子”的關系、加強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的研究和運用、加強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等路徑,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 國內法治 涉外法治 國際法治 習近平法治思想
作者:黃進,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8)。
中國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新發展
摘要: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國的刑事程序法治建設通過理念革新、制度建設、實踐創新,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多重因素的合力助推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獲得新發展,立足國情的同時遵循刑事司法規律是取得新成就的關鍵因素;我國傳統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創造性轉化是推動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人類刑事程序法治文明成果的創新性發展是邁向新航程的外部支撐。未來應當著眼于構建自主刑事程序知識體系,為刑事程序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推動刑事訴訟法典實質落地,繼續深化刑事司法體制機制改革,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刑事程序法治文明。
關鍵詞:刑事程序法治文明 立足國情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作者:陳衛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中國式物權制度的文明刻度
摘要:中國式物權制度對標以公有制為前提發展市場經濟、平衡實現人民福祉與民事主體權利的制度需求,以“三重所有權”結構安排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多層級用益物權體系”制度創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平等保護”法律原則維護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這著眼于中國現實國情與發展階段,兼顧公正與效率,妥善平衡公私關系,萃取了中國實踐的自主性探索,實現了堅持公有制與發展市場經濟、維護人民福祉與保障民事主體權利的有效結合,創新性地回應了財產權文明的世界之問,提升了財產權文明的時代刻度。
關鍵詞:中國式物權制度 三重所有權 多層級用益物權 平等保護
作者:蔡立東,吉林大學教授(長春130012)。
·大變局與戰略全局·
全球價值鏈對國際權力的形塑及影響
摘要:國際權力是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由于缺乏全球經濟基礎這一分析框架,難以對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國際權力變化做出具有說服力的理論解釋。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出發可以發現,全球價值鏈體現了世界各國生產力的分工組合,承載了全球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總和)的表達。全球價值鏈的生產與分工推動了迥異于“國家全產業鏈”時代的國際關系和權力結構的形成。具有巴拉巴西復雜網絡理論特征的全球價值鏈網絡結構,充分體現了以規模、樞紐、位置、參與度、關鍵節點和鏈主等要素構成的國際權力形態。通過實證觀察研究可以發現,全球價值鏈網絡結構變化動態地以網絡適應度來形塑國際權力,大國將為爭奪全球價值鏈樞紐與鏈接而博弈和競爭。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全球經濟基礎 全球價值鏈 國際權力
作者:余南平,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上海200062)。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
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學重建的話語敘事——以40位社會學人的生命歷程為例
摘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與改革開放的同步,為我們提供了通過社會學家個人生命歷程回顧當代社會進步的獨特視角。重建之后的這一代中國社會學人大多都有過下鄉、做工或當兵的經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在接觸社會學之前就以某種非學科化的方式完成了從事經驗研究的最初“啟蒙”。對城鄉社會和普通民眾的了解及由此生成的共情,加之以多元雜糅的方式完成的學術訓練,使他們能夠比較順利地進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職業身份投身改革開放,直面現代化進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和挑戰,同時以自己的想象力、經驗研究和理論創見做出相應的話語回應;而社會轉型和文化自覺,也為創建中國社會學的主體性提供了主客觀基礎。在這40年中,他們的生命歷程與集體經歷影響了中國社會學的知識生產,既賦予他們呼應中國現實的學術活力,也留下了有待精細化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改革開放 社會學重建 生命歷程 話語敘事 文化自覺
作者:周曉虹,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南京210023)。
中國經驗與中國特色經濟社會學:標識性概念與關鍵議題
摘要:縱觀中國經濟社會學40多年的發展歷程,社會學者立足中國經驗,堅持調查研究與理論建構相結合,既借鑒吸收西方理論,又拒絕照抄照搬,提出了“另一只看不見的手”“關系社會學”“關系產權”“工人階級再形成”“三位一體的城鎮化”“錦標賽體制”等一系列標識性概念,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推進了中國特色經濟社會學的構建,展現了對西方經濟社會學的補充、推進或超越。在總結中國經濟社會學若干標識性概念和關鍵議題的基礎上,可以發現,國家、家庭和“關系”是中國社會的三種“元制度”。它們對經濟行為、經濟運行、經濟模式和社會其他領域存在廣泛影響和深度形塑,是中國社會區別于西方社會的關鍵變量,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底層邏輯和現實根基。
關鍵詞:中國經驗 中國特色經濟社會學 標識性概念 關鍵議題 元制度
作者:楊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向靜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100732)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文學編輯的文學史意義——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中心
摘要: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文學編輯長期處于被忽略狀態。其實,編輯在文學生成、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時代發展對文學編輯提出新要求,推動了編輯思想、編纂體例、編輯業務的演變和創新。文學編輯參與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文學出版事業某種意義上可理解成文學編輯的精神史與生命史。在不斷變化的語境中,“編輯什么”“怎樣編輯”“為誰編輯”始終是文學編輯的核心問題。編輯是一門發現的藝術,發現和培養新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形成了一種優良傳統。策劃和組稿需要發揮編輯的主體性,具有強化內容創新和價值引領的雙重意義。卓越的文學編輯以深厚的人文情懷樹立審美標尺,提升審美格調和抵制庸俗趣味。精益求精是編輯的使命,優秀編輯以創新舉措開創新局面,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學精品,為文學經典化鋪平道路,促進作家成長。新時代的文學編輯要立足高遠,堅守人民性立場,服務讀者,引導讀者,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在文學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文學編輯 第五要素 使命擔當 文學史意義
作者:黃發有,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濟南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