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刑事司法領域的憲法判斷與刑法制度文明
摘要:在我國,解釋憲法、監(jiān)督憲法實施的合憲性審查權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但這并不妨礙人民法院在司法過程中作出必要的憲法判斷。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在涉及槍支、非法放貸、野生動物刑事保護的多個司法解釋中,還進行了合憲性調適,使刑事司法活動更加符合具有憲法位階的罪刑法定原則、責任主義的要求,也與憲法上的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相契合,展示了最高人民法院推動憲法實施的擔當。合憲性調適作為合憲性解釋的特殊情形,是刑事領域憲法判斷的新動向,屬于中國式制度文明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獨特的憲法實踐,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方向,指引了在刑法領域進行憲法判斷的方向。未來,應當繼續(xù)按照合憲性調適的邏輯開展刑事司法活動,在制定或修訂司法解釋時重視憲法權利規(guī)范對刑法解釋產生的限制作用;個案裁判應當基于憲法解釋刑法,在具有多種解釋可能時優(yōu)先選擇與憲法精神最為貼近的方案,在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違憲疑慮時,司法人員應當盡量作出合憲的解釋,使判決結論更加符合憲法精神,從而實現妥當的處罰,助推刑法制度文明。
關鍵詞:憲法 合憲性解釋 合憲性調適 最高人民法院 刑法制度
作者:周光權,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084)。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動詞存在論與創(chuàng)造者視域
摘要:以知識論為本的哲學是受限于認識者視域的名詞哲學,在其主體—客體的框架里無法解釋人類的創(chuàng)制。因此,提出一種動詞哲學,旨在以創(chuàng)世存在論為本,在創(chuàng)造者視域中重新理解存在和本源,以創(chuàng)制(facio)為出發(fā)點來理解一切需要反思的秩序、觀念和歷史。
關鍵詞:創(chuàng)造者 動詞哲學 創(chuàng)世存在論
作者: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32)。
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生產過程向勞動過程的視位轉換
摘要:19世紀50年代進入經濟學研究中的馬克思意識到,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中最關鍵性的內驅動因和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來源不是抽象的“一般生產”,而是勞動!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關注的“現實的人”只能是擁有勞動能力的工人。勞動者才是人們直接生活資料的物質生產與再生產的主體,生產作為人能動地改造外部自然對象的“積極活動”,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基礎,只能是勞動對象化的塑形與構序。這就使馬克思在進入自己的經濟學研究時,不再僅僅從物質生產過程的視位出發(fā),而同時必須透過物質生產過程再次轉換為從勞動過程出發(fā)。這樣,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構境中的生產話語就被再一次微觀化到勞動話語的更深層次。
關鍵詞:廣義歷史唯物主義 客體向度 生產過程 勞動過程 物相化
作者:張一兵,南京大學教授(南京210023)。
無意識的哲學邊界——歐陸哲學主體性和先驗性的當代轉向
摘要:自從無意識理論被心理學提出以來,哲學理論中的意識論證就受到了直接挑戰(zhàn),被視為意識反面的無意識試圖證明人們至今既未能理解意識,且亦未理解以意識為根基的主體和意義。無意識透過習慣侵蝕普遍經驗的基底且質疑主體的絕對性,又借助無意義擊穿邏輯平面中的暗洞而消解意義的明確性。面對無意識心理學挑戰(zhàn),傳統(tǒng)理論的失落成為哲學反思自身并重新確定核心問題的推動力。從胡塞爾所代表的現象學對于先驗主體的維護,到德勒茲對于主體和先驗耦合關系的分解,關于無意識的討論表明了兩種理論向度和論證方法:關于主體的理解從經驗的構造者轉向了經驗的承載者,關于先驗性的闡釋方法從本質還原被取代為生成和突破。德勒茲從意識理論的內部出發(fā),以復雜的細節(jié)促使意識內容的自我增生,湮沒意識概念的超越地位,僭越了意識理論曾經設定的邊界。現象學通過無意識劃定意識研究的邊界,而戰(zhàn)后的法國哲學則嘗試打破思想的邊界,重塑哲學研究的使命。
關鍵詞:無意識 主體性 先驗性 信念
作者:李科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家庭財產功能主義的法律范式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家庭財產多元化功能凸顯,為銜接家庭法與財產法,建構家庭財產法的統(tǒng)一理念及解釋論規(guī)則,需要家庭功能主義的方法支持。根據家庭財產的功能及其適用場域,可將家庭財產分為家庭生活財產、家庭經營財產以及家庭財產清算三種法律范式進行闡釋。家庭生活財產的法律范式,應有助于提升家庭凝聚力,形成和諧家風的正向激勵,通過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家庭生活財產的契約自由限制、家庭成員之間贈與的法律行為障礙理論引入,使技術中立的財產法服務于家庭法的倫理價值。家庭經營財產的法律范式,應有助于家庭財產的穩(wěn)定與經營秩序的順暢,通過家庭財產的默示委托理論與經營主體的獨立經營原則、經營財產的外觀公示、家庭財產共有人的全面救濟機制、經營性債務與家庭財產的區(qū)隔,實現家庭與市場的銜接和平衡。家庭財產清算的法律范式,應有助于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的實質公正,穿透夫妻財產分割表象,考慮老年人與未成年人對家庭財產的依賴,保障家庭社會功能的持續(xù)平穩(wěn)。家庭財產的享用、行使、處分飽含著愛、關懷和責任,基于家庭財產功能差異形成的不同法律范式,對應的是人的不同精神層面。
關鍵詞:家庭財產 夫妻共同財產 家庭成員 婚姻家庭 民法典
作者:趙玉,國家檢察官學院教授(北京102206)。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
摘要:現代化與傳統(tǒng)并非簡單二元對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其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解答西方現代化道路總問題也是人類總體性危機的基本提示,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揚棄和超越西方現代化道路的重要邏輯之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與實踐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底蘊和傳統(tǒng)文化基因,其核心要義在于:天地乃生命之本體,人與萬物共生、并育,安所、守位方能并育、遂生,致中和而參贊化育是人的最佳選擇,生而有道則存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這一理念的繼承、發(fā)展可以從“生”“位”“所”“育”四個角度體現出來,即生命至上和追求美好生活,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各得其所和各盡所能,以存在看待發(fā)展和以發(fā)展成就生命。不過,“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底蘊式作用目前尚未得到足夠自覺的彰顯,亟須引起高度重視與深入開掘。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傳統(tǒng)文化 中和位育 安所遂生
作者:沈湘平,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北京100875)。
·新發(fā)展格局與高質量發(fā)展·
中國虛擬經濟及其增加值測算——基于國民收入來源的視角
摘要:按照國民經濟核算原理,國民收入的來源可以劃分為新增財富和已有財富。將轉移的已有財富視為創(chuàng)造的新增財富并核算為凈增加值,在統(tǒng)計上夸大GDP中凈增加值份額,勢必給收入分配帶來新的趨勢性矛盾。虛擬經濟的本質屬性是轉移已有財富,但不創(chuàng)造新增財富。基于此,重新核算中國虛擬經濟增加值規(guī)模,研究發(fā)現,2006—2018年,虛擬經濟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在3.87%—5.39%之間,虛擬經濟凈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從0.86%提高到1.80%,總體來看兩者均呈上升趨勢。因此,需要通過財稅手段正面發(fā)揮虛擬經濟集中財富的作用,但同時更需要警惕并抑制其對收入分配產生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虛擬經濟 轉移財富 新增財富 收入分配
作者:趙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車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006)
財政金融協(xié)同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債務治理——來自金融市場的證據
摘要:現有基于財政擔保的理論,無法解釋地方財力不斷下降并沒有顯著增加地方政府融資成本的現象,也難以應對中央政府嚴監(jiān)管下的地方政府債務不斷增長問題。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掌握的金融資源為其債務提供了隱性擔保;這種金融擔保在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也會導致地方金融風險傳導到財政部門。因此,僅僅從財政或金融單一角度,都不足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所帶來的財政和金融的雙邊風險問題。中央政府需要在財政金融聯(lián)合治理框架下進行財政和金融政策的協(xié)調,合理分散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避免單部門承擔過高風險。同時密切關注地方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其在貨幣市場的信譽,避免地方金融風險向地方財政傳導。
關鍵詞:財政金融協(xié)同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金融擔保 財政擔保
作者:吳文鋒,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200030);胡悅,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講師(上海200237)。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fā)展·
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
摘要:非洲大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卻因西方殖民主義而遭遇“文明蒙塵”,一度被視作蠻荒之地,非洲文學也成了難以被人看見的“山中之花”而倍受冷遇,成為世界文學邊緣的存在。但非洲文學于2021年實現爆發(fā),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其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雜性的文化表征使然,是其百余年來跨域融通、踔厲奮發(fā)和篤行不怠的奮斗精神使然,也是其秉持自我、消弭隔閡、牢記歷史但又眼望前方的“非洲性”的獨特魅力使然。非洲文學雖然脫胎于西方對非洲的殖民歷史和欺凌壓迫,但在殖民、反殖民和去殖民書寫中衍生出多種具有共同體意識的美學表達、思想觀念和歷史形態(tài),并在當前全球化語境中呈現出全方位的流散特質。這種關注、吸納、正視異質文化張力的流散特質,使非洲文學的本土書寫蘊含著鮮明的世界意識與和合理念,演化出具有當代非洲民族精神的多樣性文明,從而使非洲文學有效參與到世界文學乃至世界文明的對話中,并在與西方文化的正和博弈中煥發(fā)出強勁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對世界文明的互鑒、融通、共生和共棲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非洲性 去殖民性 流散性 混雜性 文明多樣性
作者:朱振武,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上海200234);李丹,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杭州310018)。
白人種族主義偏見與北美印第安人形象建構
摘要:深受種族主義偏見影響的歐洲殖民者根據其對野蠻人的傳統(tǒng)認知,將北美土著居民簡單地建構成“高貴的野蠻人”和“邪惡的野蠻人”兩種非此即彼的對立形象。這兩種形象與其說是對北美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真實反映,毋寧說是為實現自身目的、從他者的角度對北美印第安人所進行的刻板化定型,所折射的是白人基督教徒的種族主義情結和文化偏見。美加社會為實現從文化上消滅“野蠻人”的目標,都曾對印第安人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但收效不大。隨著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和全球環(huán)境主義運動的高漲,“高貴”的印第安人形象又變身為“生態(tài)的印第安人”,成為環(huán)境主義者批判基督教環(huán)境倫理的新工具。不過,北美印第安人并沒有如以前那樣抵制這一新標簽,而是借此建構其新的族群認同。
關鍵詞:印第安人 野蠻人 他者 文明
作者:付成雙,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