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現代性的多元鏡鑒
摘要:現代性的多元鏡鑒是在確認西方現代文明之在先性的同時,提出并論證現代文明及其“現代性”本身的多元生成之可能。通過審察在先的西方現代性生成和演進過程的復雜性、內在張力和當代困境,揭示現代性的基本機理和現代性的多種可能性進路,亦即“西方現代性”之外的另外一種或多種現代性的可能路徑,比如中國現代性及其現實可能。經濟全球化是實現人類社會“現代性”目標的第一步,也是其必由之路,任何“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主張和行為,都會妨礙甚至中斷人類社會通向“現代性”理想目標的進程。歷史和現實經驗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迄今為止尋求并切近人類“現代性”理想更適合也更具解釋力的導向性理念,在理論解釋力和徹底性上優于既有的諸如“普世主義”“普遍主義”“世界主義”和“全球主義”,是當代中國對人類現代性的最新理解。
關鍵詞:現代性 多元鏡鑒 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萬俊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北京100084)。
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基本價值取向的維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從物質基礎的維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強調現代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從經濟全球化的維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極為重視對外開放;從現代化各方面內容推進的維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十分重視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現代化建設;從底線思維的維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十分重視系統性社會風險的防范。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具有如是鮮明特征:強烈的實踐性品格;鮮明的與時俱進品格;有效的“中國式”的現代化推進方式。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 現代化 市場經濟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作者:吳忠民,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89)。
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摘要:馬克思既是資本現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現代性的構建者,他在肯定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同時指出資本邏輯的現實化體現為資本無限增殖和膨脹的過程。在批判資本現代性的同時,馬克思提出現代化發展的新版本,從而提升了現代文明的品質。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提供了科學指導,激活了支撐中國現代化的現實歷史的偉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中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表明,特定的世界歷史民族選擇了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現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關鍵詞:現代性思想 雙重向度 中國式現代化 實踐邏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從控制到利用:刑法數據治理的模式轉換
摘要:數據安全和數據共享是數據治理的基本目標。受數據賦權觀念的影響,現行刑法采用了控制模式,重在禁止“獲取”“泄漏”“竊取”數據的行為,并借此對濫用行為進行事前防范。控制模式忽視了數據的公共產品屬性,無法全面、有效保護數據法益,導致既無法有效維護數據安全,亦難以實現數據共享。旨在規制濫用行為的利用模式,是刑法數據治理模式調整的現實方向。利用模式可基于以下路徑實現:刑法總則中設置專門條款,指導分則數據法益的解釋;適當限制控制模式立法,發揮數據的獨立價值;增加濫用算法罪、非法提供算法服務罪,彌補現行刑法規范供給不足的缺憾;積極探索涉數據犯罪的違法阻卻事由,避免因刑法介入過度而抑制數據共享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數據安全 數據法益 刑法治理 控制模式 利用模式
作者:于改之,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上海200030)。
延安《講話》與中國文藝的文化創造
摘要: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不僅為中國文藝確立了新的發展方向,而且在文化創造方面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和意義,突出體現在“人”的概念演進及其帶來的文化價值觀的轉變。《講話》把“人”的內涵,由新文學初創期的個體化的“人”闡發為“人民大眾”,確立了“為人民大眾”的文藝方向、人民大眾文化創造主體地位,以及人的解放的價值追求,體現了文化價值觀的深刻轉變。這一轉變賦予革命文藝鮮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性質,使中國文藝的發展獲得了空前的文化創造力。《講話》提出正確處理普及和提高的關系,為中國文藝的文化創造提供了可行性路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宏大的歷史氣度和當代意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拓展了《講話》的文化創造精神,從民族復興和文化創造的高度,對文藝的人民性內涵、新時代文藝工作的使命和發展路徑等重要問題作出新的深刻闡發,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文化創造提供了根本遵循。
關鍵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國文藝 文化創造 文化價值觀
作者:趙學勇,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安710119)。
·宋史研究專題·
宋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摘要:探討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革,應該首先研究生產力發展狀況這個根基性問題。宋代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對象、生產工具至少有45項發展,其中農業至少有15項,手工業至少有30項。宋代生產力整體發展水平超過前代,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制約宋代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有7項,明清時期只有農業技術和熱兵器2項超過宋代,其余5項沒有重大突破。明清雖然在生產力總量、在技術上,特別是在種植作物引進上超過宋代,但因生產工具沒有重大突破、甚至在重要工具上倒退,人口劇增,導致人均生產率和發展質量低于宋代,整個社會陷入停滯和保守狀態。無論與以前各朝代還是與后來的明清相比較,宋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都處在最高峰。宋代社會的發展,明清的停滯,歐洲的崛起,第一位的原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
關鍵詞:宋代 生產力 發展水平 局限性
作者姜錫東,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保定071002)。
宋代的財經政策與社會經濟
摘要:宋代的工商稅收大大超過農業稅,為歷代所不及。宋政府以工商稅收為主體,善于利用市場關系和商品經濟的規律和特點進行經營,積極刺激消費并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財經政策是促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一政策主導下,統治者為追逐巨額財利,利用國家權力,調動各種資源,實行專賣制度和征商制度,能動地反作用于商品貨幣經濟發展,擴大市場交換規模,推動當時的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宋代的財經政策顯示出帝制國家干預經濟的獨特優勢,這也是宋代商品貨幣經濟繁榮有別于其他朝代的特質所在。
關鍵詞:宋朝 財經政策 工商稅收 刺激消費 功利思想
作者:李華瑞,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杭州310058)。
宋代的文官掌軍制度及其效應
摘要:宋代首創的文官掌軍制度,是在宋初汲取歷史教訓并強化管控將帥規則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也是宋真宗朝以來士大夫主政的產物。其立意在于求穩,其特點是以文馭武,其宗旨則是防范軍事將領危害國家乃至反噬政權。這項制度存在著雙刃劍的效應,一方面降低了軍事效能,致使邊防陷于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維護統治秩序與文治路線的穩定,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經濟、文教的持續發展。從世界文明進程的視野考察,這項早熟的制度與西方近現代國家有類似之處,具有制度創新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宋代 文官 掌軍制度 世界文明進程
作者:陳峰,西北大學宋遼金史研究院暨歷史學院教授(西安710127)。
“鄉役論”與鄉里制的演變
摘要:馬端臨認為鄉守里胥由于在帝制前期為官員,唐宋而后改為從民戶差發的役人,故此役人不勝誅求之苛,這一“鄉役論”并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秦漢以來鄉為地域性的類政區單位,鄉守為低級官員,到隋代鄉改為逐級團并人戶而成的聯戶單位,鄉守也變成了從民戶差發的役人。在里胥這一層級,則從來都是從民戶差發充任。以資產為宗的兩稅新制之行,也深刻影響了基層行政。從唐到北宋中期,由于鄉里(管)單位規模過大等原因,作為基層行政最要的催科事務大多由上戶或充代之人掌控,相比于州縣役,鄉役尚未成為主要難題。隨著熙豐新法的推行,在都保范圍內組建百戶規模的催科單位,差雇大保長等充任戶長以催科,政府權力進一步深入基層,催科等行政負擔被分攤至多數中戶乃甚下戶。及至南宋,“官督虛籍之賦,民苦破家之役”的局面遂愈發嚴重,因此影響了后世的里甲制度。
關鍵詞:鄉里體系 鄉役論 催科
作者:包偉民,浙大城市學院歷史研究中心(杭州310015)。
宋代的交通形勢與制度
摘要:從整體上看,宋代交通重心先是東移,繼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為中心、連接邊防重地的物資運輸網絡,以及偏重海上的對外交通形勢,是國際政治格局與宋朝內部諸因素聯動的結果。其中,受募兵制及軍事駐防形勢制約的財政需求,又導致征商規模的擴大,從而促進內外商業交通的發展,而這一需求,又正與歐亞國際局勢,特別是十字軍東征事件相因應,使宋朝出現空前的海上交通與貿易發達的局面。與此同時,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又導致宋代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信息溝通需求和信息增量。為控制龐大的信息流通,宋代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種信息渠道和新的信息傳遞制度。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驛傳制度的新格局、傳遞人員軍事化,及允許官員私書利用驛傳傳送等。內外聯動視野下,不僅可以顯現宋代交通的整體形勢和制度特征的深層次動因,同樣可以看到宋代交通發展的歷史實態。宋代交通管理的制度保守性及地區之差異,同樣可見內外因素聯動之影響。
關鍵詞:宋代交通 內外聯動 漕運 驛傳 信息溝通
作者:曹家齊,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廣州510275)。
宋代女性的土地權利保護
摘要:宋代女性土地權利主要來源于贈予或繼承,宋代對女性土地權利的保護秉持重視實際效果的整體性法律理論,女性的土地權利在立法和司法層面都得到一定體現和保障。為了追求仁政、維護孝道,裁判者常常會突破律典規范的限制,對女性土地權利有諸多保護性體系化司法解釋。宋代女性土地權利之所以能得到法律保護,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社會語境:家庭、勞動地位提高擴大了女性實際權利,孝道提升了女性尊長的法律地位,理學尚未對女性土地權利產生實際約束力。借鑒宋代女性土地權利保護整體性法律理論及體系化司法解釋方法,有利于從中國傳統法文化中汲取給養,完善當下女性土地權利保護法律機制。
關鍵詞:宋代 女性土地權利 整體性法律理論
作者:柴榮,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