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思想中國:重繪中國哲學鏡像
楊國榮 吳根友 馮國超 王中江 吳飛 丁耘
編者按:中國哲學學科體系的現代化內嵌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中,中國哲學史的史料整理與義理闡發始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哲學史研究如何向世界展現新時代的思想中國?如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何展現新時代中國哲學史的學科理論和方法資源?基于上述思考,我們以“思想中國:重繪中國哲學鏡像”為題,約請相關學者撰寫了這組專題文章。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楊國榮認為,在歷史回溯的過程中,既需要把握中國哲學所形成的名言、問題、學說內含的普遍哲學意義,也應注意中國哲學的特殊品格。以世界哲學為視域,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從不同的方面為當代哲學的建構提供了智慧之源,反思和書寫中國哲學史的意義,也由此得到了深沉的展現。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根友提出,子學包含著“博明萬事”的知識維度和“適辨眾理”“入道見志”的思想維度。子學中知識與思想相對均衡的兩個維度反映傳統學問—知識不斷增長的歷史狀態,也體現了子學所具有的開放與多元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編審馮國超認為,從“道”之體用的角度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內涵,不僅契合老子的思想宗旨,而且亦能有效解決圍繞老子思想的諸多重要爭議。宇宙萬物的本原包含本體和作用兩個方面,其本體無聲無形,無法命名;其作用表現為創生宇宙萬物,并作為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準則等。鄭州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中江提出,圣創論是一個能夠被明確標識的理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社會起源解釋版本。中國的圣創論有一個從發生到奠定以及之后持續演變的歷史論域,也有一個學說上的整體圖像、形態及不同于其他版本(尤其是西方的社會契約論版本)的獨特性論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認為,作為哲學建構的現代嘗試,性命論是一種主體哲學。性命論主體是身心一體的,并由此而有氣論宇宙觀、人為天地心兩個命題。性命論哲學試圖挖掘中國哲學傳統的基本精神,以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丁耘提出,氣論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一個傳統,也是中國思想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是中華文明自我理解的關鍵一環。在中國思想的現代轉型中,氣論發揮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卻在現代哲學中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表述與位置。重寫中國哲學史面臨著重新解釋氣論、撥正反向格義的任務。
走進歷史的深層——關于重寫中國哲學史的思考
摘要:中國哲學的歷史演化,首先表現為哲學思想和哲學理論的變遷。在歷史回溯的過程中,既需要把握中國哲學所形成的名言、問題、學說內含的普遍哲學意義,也應注意中國哲學的特殊品格。作為歷史中的實際存在,中國哲學的形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從邏輯上看,它們又具體展開為多樣的哲學系統,可以作觀念層面的歸類。以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為視域,對以往的中國哲學需要作歷史的考察或歷史梳理,又不應離開邏輯的分析。對中國哲學史的回溯,無法回避近代以來中西哲學互動的思想背景。在以西方哲學為參照反觀中國哲學的同時,需要進一步通過兩者的比較,把握各自的特點。以世界哲學為視域,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從不同的方面為當代哲學的建構提供了智慧之源,反思和書寫中國哲學史的意義,也由此得到了深沉的展現。
關鍵詞:中國哲學 普遍性 歷史與邏輯 中西之學
作者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上海200241)。
子學的雙重視野及其對當代哲學創新的啟示
摘要:子學是對《總目》中“子書”所包含的知識與思想內容的統稱。從哲學知識論的角度看,子學其實包含著“博明萬事”的知識維度和“適辨眾理”“入道見志”的思想維度。子學中相對均衡的知識與思想這兩個維度,一方面反映了傳統學問—知識不斷增長的歷史狀態,同時也體現了子學所具有的開放與多元的特征。當代中國哲學的創新,從根本上要與我們偉大時代的社會實踐緊密相關,但其中一條可行的進路是,從傳統子學知識與思想動態交互作用的歷史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啟示,使傳統具有更大的生機和活力并從中生長出新的形態來。
關鍵詞:《總目》子書 子學 知識 思想 哲學創新
作者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摘要:“道可道,非常道”是通行本《老子》首章的起首之句,學界對其含義意見紛紜,迄今未有定論。學者們通常認為老子之“道”指宇宙萬物的本原,然而 “道”是指宇宙萬物本原之“字”而非“名”。而“字”是對“名”之內涵的解釋。根據老子的思想邏輯,宇宙萬物的本原包含本體和作用兩個方面,其本體無聲無形,無法命名;其作用表現為創生宇宙萬物,并作為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準則等,此作用可見可知,可以言說,故老子“字之曰道”。因此,“道”的確切含義,是指宇宙萬物本原之作用;而“常道”,則指的是宇宙萬物本原之本體。據此,則“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為:可以言說的宇宙萬物本原之作用,不是宇宙萬物本原之本體。從“道”之體用的角度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內涵,不僅契合老子的思想宗旨,而且亦能有效解決圍繞老子思想的諸多重要爭議。
關鍵詞:字之曰道 道之本體 道之作用
作者馮國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研究》編輯部副編審(北京100732)。
圣創論的圖像和形態:社會起源論的中國版本
摘要:在人類思想史上,曾出現不同的社會、國家起源論和解釋模式,諸如天設論、君權神授論、自發演進論、社會契約論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強的可以叫作圣者、先知創建論版本。這主要是中國子學家們建構和塑造出來的版本,是一個具有明顯可識別性并能夠同其他版本形成突出對比的版本。相比于人們對其他版本的探討來說,對圣創論這一版本的探尋和追問還比較缺乏。圣創論的歷史演變是一個論域,它的整體圖像、形態和特性是另一個論域。就后者而展開的探討和求證,包括了彼此相互關聯的一些方面:誰是及何以能夠成為創建者;匱乏、強權和混亂的原初狀態;文明、政府和國家如何被創建;對比中的圣創論可識別的一些特性;等等。
關鍵詞:圣創論 社會起源論 中國版本
作者王中江,鄭州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鄭州450001)。
身心一體與性命論主體的確立
摘要:建立在心物二元論基礎上的主體性哲學,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主流。相較于存在論傳統的西方哲學,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哲學是性命論傳統,民國以來易于接受唯物論,是因為其固有的氣論傳統。但氣論唯物論并非心物二元的,因而其唯物論亦非機械唯物主義。性命論主體在身心一體的傳統中被建構,并與兩個哲學命題密切相關:氣論宇宙觀和人為天地心,以展現性命論哲學的初步面貌。
關鍵詞:主體性哲學 性命論 身心一體 氣論 天地之心
作者吳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100871)。
心物問題與氣論
摘要:作為中國思想最重要的傳統之一,氣論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現代表達。其重要原由在于現代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心物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迫切性與陽明學密切相關。晚明氣論通過揚棄陽明學,回應了唯心論,解決了心物問題。劉宗周和王夫之借鑒唯識學克服陽明心學的思路,從唯心論翻轉出氣論的道路。氣論的特性在這一翻轉中得到了清楚的顯示:從工夫論進入心性論,用唯識學重述心性論,用唯氣論轉化唯識學。其中需要著重論證的是王夫之將阿賴耶識轉為“太虛即氣”。作為對照,現代中國哲學中梁漱溟、熊十力的學說,以及他們為何雖也提出各自的新唯識論卻未能走向氣論的因由,也應得到解釋和檢討。
關鍵詞:心物問題 晚明氣論 新唯識之路 力
作者丁耘,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上海200433)。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國家善治能力:消除貧困的社會工程何以成功
摘要: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消除了與人類相伴的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此走出了一條致力消除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消除貧困,并努力消除產生貧困的根源,是一項改造人類社會、創造人間奇跡的社會工程。這一工程得以成功,并將繼續取得成功,在于中國特有的國家善治能力。它包括國家動員能力、國家組織能力、國家改造能力、國家發展能力和國家整合能力。這種能力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所規定,中國共產黨的神圣使命為其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基本的制度保障,是中國制度優勢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貧困治理 社會工程 善治能力
作者徐勇,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教授;陳軍亞,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教授(武漢430079)。
農民基本健康權利保障體系建構與演進邏輯——“防大疫克常疾”實踐經驗探索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著力根治因大疫與常疾導致的人民健康水平不佳、平均壽命過低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保障人民基本健康權利的核心任務。黨和政府首先面向農村地區,推進農民基本健康權利保障體系建構,一種兼顧“防大疫克常疾”的健康權利保障體系建構事業開啟并不斷發展,它經歷了從初步探索、全面推進、分散探索、政策創新到制度升級的演進軌跡。這種權利保障的發展演進邏輯,不僅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以組織記憶方式將防大疫克常疾鏈接為整體。中國農民基本健康權利保障體系的建構,使得防大疫各類“專用資產”合理地轉化為常規性醫療保障資源,并通過社會主義宏觀調控優勢保證了防大疫克常疾的“預算拆用權”,進而形成了行動性增量保障農民基本健康權利體系建構的中國路徑。為提升農民基本健康權利保障水平,我們要繼續推進農村防大疫克常疾工作的一體化步伐,將組織記憶的經驗予以制度化,從而進一步實現城鄉居民健康服務均等化。
關鍵詞:農民基本健康權利保障體系 防大疫克常疾 組織記憶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作者尚虎平,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天津300071);黃六招,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南寧530004)。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邁向共同富裕之路:社會建設與民生支出的崛起
摘要:2000年以來,中國經歷了一個與西方工業化國家20世紀60—80年代相似的民生保障建設的“黃金時代”。目前,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體系,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已明顯跨過了“低福利”國家的門檻,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已接近發達國家1980年左右的水平,成為公共支出的絕對主體。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日益顯著,中國正在構建一個多層級政府共同負責的新型民生保障體制。
關鍵詞:社會建設 民生支出 大轉型 中央和地方關系
作者焦長權,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北京100871);董磊明,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北京100875)。
·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以問題為導向構建新發展格局
摘要:針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國際大循環動能減弱,不確定性和風險上升,黨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核心是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中產能相對過剩、供給不適應需求以及高技術與資源能源“卡脖子”三大堵點。其可能的途徑有:推進鄉村建成環境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以構建國內生產網絡變革生產技術方式,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瓶頸;在提高能源資源自我保障能力、安全發展的同時,高水平“引進來”和高質量“走出去”。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國內大循環 國內國際雙循環 資本循環
作者謝富勝,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匡曉璐,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100872)。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女真貴種與金代政治文明的演變
摘要:金朝建國以前,隨著女真社會血緣與地緣的相互結合,逐漸形成了以按出虎水完顏部為核心的世婚集團。世為婚姻的諸部長之家,形成女真社會的特權階層,構成了女真貴種的主要來源。隨著按出虎水完顏部地緣影響力的逐漸擴大,完顏姓族內部漸次分化,與之存有世婚關系的姓族,也因與完顏部親疏不一,其內部出現了層級差異。女真貴種內部的分化與差異,成為金朝女真族政治等級形成的基礎。金朝建國后,金熙宗為了鞏固直系完顏的權勢,維護以女真貴種為代表的女真民族的統治地位,采用“等威有別”的方式,將世婚集團內部差異進行制度化、定型化調整,不僅明確了完顏姓族的三個等級,而且女真后族群體最終也以兩大集團、三個等級的形式呈現于世。這種頗具特色的政治等級結構,隨著金朝中后期貴種家族的泛化和民族融合的深化,逐漸走向松動失序,但訖至金末,其對金王朝維護女真民族的統治地位,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女真貴種 政治等級 姓族 宗室后族
作者王善軍,西北大學宋遼金史研究院暨歷史學院教授(西安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