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論《民法典》實施中的思維轉化——從單行法思維到法典化思維
摘要:隨著《民法典》的頒布,我國立法由單行法時代進入法典化時代。為準確理解和實施好《民法典》,必須從單行法思維向法典化思維轉化,具體包括從多中心思維轉向基礎性法律思維,從碎片化思維轉向體系性思維,從分散思維轉向統一思維,從并立思維轉向融貫思維。法典化思維需要樹立以《民法典》作為民商事法律部門中基礎性法律的理念,準確把握《民法典》各項制度的價值取向和規范意旨。從體系化的視角觀察《民法典》,還需要協調好《民法典》內部的關系以及《民法典》與單行法之間的關系,并將《民法典》的價值體系融貫于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之中。
關鍵詞:《民法典》 法律思維 法典化思維 融貫思維
作者: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當代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與原創性
摘要:當代中國哲學的歷史使命是建設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史經驗表明,承擔這個歷史使命,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的理論思維、堅持追求真理和實現價值相統一的實踐智慧、堅持觀念變革和構建體系相統一的理論創造、堅持立德立言與鑄魂育人相統一的使命擔當;承擔這個歷史使命的實質工作,就是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人類文明形態變革,不斷地“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和“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賦予哲學思想、哲學觀點、哲學命題以新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和文明內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哲學 主體性 原創性 理論思維 實踐智慧
作者:孫正聿,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教授(長春130012)
論新一代人工智能與邏輯學的交叉研究
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以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為核心,實行的是聯結主義的路徑。該路徑在場景相對封閉的數據密集型應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臨可解釋性差、倫理對齊困難、認知推理能力弱等瓶頸問題。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對開放、動態、真實環境中信息的刻畫,以及對人類推理和解釋機制的建模。形式論辯可以提供不一致情境下知識表示與推理的通用機制,與偏好、權重、概率等決策因素的靈活結合機制,局部化和模塊化的語義高效計算機制,以及基于論證和對話的可解釋機制等。有機結合形式論辯與現有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現有技術瓶頸,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一代人工智能 認知推理 倫理對齊 可解釋性 形式論辯
作者:廖備水,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杭州310058)
使真解釋:聯通語言到世界
摘要:語言是如何與世界發生聯系的,使得語言表達的真理獲得了實在世界的某種保證?最近發展起來的使真者理論,直接關注的就是世界中的存在物如何使語句為真這個主題。對于使真者的語義學來說,基于某種直觀理解的簡單二元關系圖像只是幫助設計一種語義模型的思路,或者考慮語句與模型之間抽象關系的一個視角,本身并不產生哲學上的麻煩。但是,對于使真者的形而上學來說,基于類似圖像的理論思考,則會導致對使真概念及使真者理論在哲學上的誤解。對使真概念的新理解基于如下主張:不存在真語句到它的形而上學使真者現成的或先于使真解釋的直接對應關系。進入使真解釋的語義學項和形而上學項,都是在解釋過程中構建起來的,并通過解釋過程被關聯。因此,“使真”(就其形而上學方面來說)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現成的簡單二元關系,而是由多種解釋性行為(包括運用使真者語義學的語義解釋)嵌入多重關系而成就的一項“事業”。
關鍵詞:語言 世界 使真者理論 使真解釋
作者:葉闖,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太原030006)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摘要: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創造。在從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斷探索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巨大成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對于那些既想保持獨立又想發展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乘勢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了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發展的新藍圖。新的征程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斷拓展和深化,繼續創造更大輝煌,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關鍵詞:小康社會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王靈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100732)
社會學的歷史視角與中國式現代化
摘要:在考察中國式現代化時,歷史視角具有基礎意義。“現代化”意味著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而中國式現代化尤其顯示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緊密關聯。儒家倫理、文武關系、中央—地方關系、鄉土為本等中華傳統對現代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人口、空間、多民族等歷史條件同樣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因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為1949年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奠定了社會與政治基礎。諸種歷史要素以不同方式匯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兩宋時期開始的向所謂“近世”的變革,從18世紀90年代到1949年兩次跨越世紀的巨變,顯現出中國傳統向現代過渡和轉型的漫長性、艱難性和復雜性。社會學的歷史視角對這些關聯、融合、過渡和轉型過程有著獨特理解。
關鍵詞:社會學的歷史視角 中國式現代化 傳統與現代
作者:應星,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100084)
中國人類學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探索
摘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與建設歷程中,中國人類學家作出了理論和實際的雙重貢獻。從民國時期開始,他們就自覺探索不同于西方的中國現代化發展路徑。他們立足于中國實際與西方理論的融通,從沒有把西方民主、自由和個體主義當作現成答案,而是始終面向中國社會的獨特性,探尋適應本土文化的社會學、人類學方案。近一百年來,人類學視野中的中國式現代化變革,核心議題有三:國族建構、經濟建設和精神啟蒙。圍繞三者的關系及其展開,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性的理論方案。這些方案在整體上構成具有內部結構和層次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人類學理論系統。中國人類學應以此為基礎,促進新理論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中國人類學 國族建構 文化自覺 經濟倫理
作者:楊清媚,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北京100082)
當代社會學定量研究的宏觀轉向
摘要:社會學定量研究長期以來過度倚重基于個體樣本的調查數據,在視野、方法和理論觀照等方面逐漸形成“微觀旨趣”,削弱了其對學科發展和社會治理的貢獻能力。基于整體主義的宏觀定量分析,在社會學中具有堅實的方法論基礎、數據條件和多維度價值。從“微觀旨趣”向“宏觀觀照”的轉向,業已形成基于飽和數據的時空覆蓋研究和基于大數據的“宏觀定量社會學”兩種模式。后者涵蓋海量文本結構發現、網絡復雜性研究、宏觀假說檢驗和多層機制探索等具體研究取徑。當代中國“宏觀定量社會學”的發展走在這一轉向的前列,對拓展學科疆域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宏觀定量社會學 微觀旨趣 宏觀觀照 定量研究 大數據
作者:陳云松,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南京210093)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簡約治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
摘要:與傳統“無為而治”背景下的“簡約治理”不同,當代鄉村的簡約治理發生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有為”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是指處于國家與鄉村社會“結合點”的基層政權組織通過“群眾路線”“駐隊”“包村制”“工作組”和“統分結合”等非科層化治理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其“承上啟下”功能的治理模式。近年來,由于“上面千條線”對“下面一根針”的擠壓,導致鄉鎮黨委政治統合能力弱化,無法發揮其簡約治理功能,結果引發基層形式主義問題。基于此,鄉村治理現代化要從國家與鄉村社會的“結合點”出發,處理好“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實踐關系,充分發揮基層簡約治理功能,以保持鄉村治理的自主性與靈活性。
關鍵詞:鄉村治理 簡約治理 政治統合 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歐陽靜,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南昌330013)
秦漢鄉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
摘要:鄉里是秦漢國家的社會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對象。在四百多年的歷程中,秦漢國家在鄉里治理上多有創新,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鄉里治理模式之先河。社會演變是國家治理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因,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又是社會演變在政治領域里的反映。春秋戰國以降的社會變革,推動了秦漢國家治理的革新,也推動了國家在鄉里治理上的積極探索。在鄉里社會演變過程中,國家通過對社會流動的控制與治理、對鄉里社會結構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治理、對宗族組織興起的管控與治理,體現了秦漢鄉里社會治理的主要特點,既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留下深刻教訓。
關鍵詞:鄉里社會 國家治理 社會流動 社會結構
作者:卜憲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101)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中西文論互鑒中的對話主義問題
摘要:與西方文論對話是中國文論話語轉型、構建中國特色文論話語體系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方面。中國文論借鑒巴赫金的對話主義,致力于在中西“之間”建立起獨立、平等、雙向的對話性關系。弗朗索瓦·朱利安則提供了一種站在西方立場處理“中西”問題的研究范式,如“經由中國,遠西對話”“迂回與進入”“間距/之間”等。但是這兩種“之間”的“中西對話”過于理想化,無法解決“中西對話”的不對等、“中西”之間有同有異、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確立“在世界中”的意識,超越“中西”二元對立。中西方文學和文化研究中陸續出現克服和超越文化中心主義的學術傾向,中國文論也正試圖基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變化確定新的“中國的世界觀”。“在世界中”為“中西對話”提供了“之中”的獨特位置,“之中”包含“之間”,并非對“之間”的替代。“多元網絡”的外在多樣性、“西學中的中學”和“中學中的西學”的內在多樣性、“西化與化西的雙重變奏”的未完成性以及以“今中”作為學術立場的“古今中西的對話”,構成了“之中”的中西對話何以可能的方法論基礎。
關鍵詞:對話主義 巴赫金 在世界中 之間 之中
作者:曾軍,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上海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