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和新發展社會學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非常罕見的巨大社會變遷,呈現諸多獨有的特點,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結構轉型同時進行,跨越式發展和發展階段疊加,人口規模龐大,世界影響深遠。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中國在發展的理念、發展的動力、發展的比較優勢、發展的約束條件、發展的瓶頸問題、發展的目的等一系列重大發展議題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為構建新發展社會學奠立了基礎。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新發展社會學 中國經驗 社會變遷
作者李培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北京102488)。
實踐自覺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學研究
摘要:實踐自覺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的社會學表達,是在學習反思中國社會學發展經驗基礎上的一種總結、揭示和強調,是對文化自覺、理論自覺概念的有益補充。當前增強實踐自覺,要求中國社會學者直面中國社會的實踐巨變,科學分析和總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兼具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知識體系,在貢獻于世界社會學發展的同時不斷擴大中國社會學的國際影響力。置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新階段,中國社會學者應發揮社會學學科的比較優勢,圍繞實踐中的重大社會學議題開展深入調查研究,貢獻社會學的學科智慧,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優化學科建設實踐,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國社會學持續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實踐自覺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社會學 學科建設 學科能力
作者洪大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將心比心:論中國社會學的田野調查
摘要:田野調查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中國社會學發展史上居于核心位置。恢復重建后的社會學田野調查在挖掘中國社會結構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揭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的一些重要特征。新時代要求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更加深入地把握時代脈搏,需要通過總結田野調查的發展經驗,提倡繼承和發展費孝通“將心比心”的田野調查,推動邁向人民的社會學的發展。
關鍵詞:田野調查 社會底蘊 將心比心
作者周飛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100871)。
作為文明研究的社會學
摘要:社會學的開創者,無不以現代性的文明化進程為入手點,對社會構造的總體特征給出既具有實證基礎又具有整全視野的分析和判斷。中國社會學的興起以及在學術進步中所堅持的發問方式,始終與中國文明的思想基質、制度形態、文化模式、民族屬性和政治框架之總體結構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始終與中國同整個世界交往、溝通甚至相互塑造的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就此而言,西方經典社會學家的思想方法和問題視域,與其說給了我們值得效仿的路徑,規定了我們的思考軌跡,不如說正是他們在思想上的非凡努力,激發了中國社會學面向自身文明與現代世界接壤和碰撞處所展現的蔚為壯觀的思想圖景。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正面臨著世界歷史前所未有的大時代,社會學應以時代賦予的使命,將古今中外仍在發揮著活的社會演變效應的文明要素納入自身的視野內,以長遠的眼光來審視中國與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若要將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從學理層面上升到人類根本處境的高度,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社會學需要開拓出全新領地,返回經典的視域。
關鍵詞:現代化 文明研究 經典視域 社會學
作者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100871)。
數字時代的社會變遷與社會研究
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數字時代的來臨高度重合。數字時代的信息通信技術革命性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連接與互動交流的方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了根本性的社會變遷。數字社會研究需要新的范式、方法與思路。當前的中國數字社會研究有著天然的優勢,包括巨大的人口規模、各個領域對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豐富的社會生活數據。面對歷史機遇,社會學界應積極投入數字社會研究,并基于經驗研究的積累,提煉新概念、促生新思想、建構新理論,貢獻關于數字社會研究的知識。
關鍵詞:數字社會 社會變遷 數字社會研究 社會思想與理論
作者王天夫,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100084)。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與倫理重建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一理解為中國鄉村倫理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基本指向。在中國鄉村的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和鄉村分別完成了從“寄生”到“中心”、從“主宰”到“依附”的“轉身”,這一“轉身”既包括了鄉村與城市關系、鄉村內部關系與結構的轉向及其所指向的倫理轉型,也體現為中國農民的身份轉變及其所引發的道德問題,并由此而生成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特有的道德圖景。以中國鄉村倫理的現代重建實現鄉村倫理的現代轉型,方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中國鄉村倫理的現代重建應當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方法,確立以農民為本的鄉村發展倫理;以現代化樣式和發展路徑多樣性的闡釋為參考,重視“地方性道德知識”對鄉村倫理現代重建的資源意義;以對“現代性危機”的反思和批判為警醒,將“記得住的鄉愁”作為鄉村倫理現代建構的道德文化之根。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鄉村振興 倫理重建
作者王露璐,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南京210023)。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兩會制”民主視域下的人民政協——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為黨和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開展多種形態民主提供了理論源泉,賦予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簡稱“兩會制”)更加鮮明的民主價值。“兩會制”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態,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定位,是“兩會制”民主成熟定型的重要標志。在“兩會制”民主視域下,從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的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獨創性貢獻維度,分析新時代人民政協定性賦能及其運行機制,對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增強“中國之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關鍵詞:“兩會制”民主 人民政協 民主政治 傳統文化 人類文明
作者江澤林,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長春130001)。
平臺技術賦能、公共博弈與復雜適應性治理
摘要:平臺是一個由多主體交互作用、數據與技術驅動的復雜適應性網絡生態系統,具有結構復雜、行為復雜、功能復雜、治理復雜等特征,存在邊界的開放性與價值分配的閉環性悖論。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資本,平臺具有賦能、賦權與控制三種能力,平臺賦能與平臺規模之間滿足“冪律法則”,并通過增量式賦權與外部整合重構等機制實現賦能。平臺發展帶來諸多“創造性破壞”,存在責任異化、技術濫用、算法控制、公共博弈、數據安全等問題。平臺治理需要從復雜性理論出發對平臺結構、渠道、算法、規則、權責等進行復雜適應性治理,在盈利性與社會責任、專屬性與公共性、創新與安全等方面實現動態平衡,提升平臺的技術賦能與公共服務能力,防止平臺異化。從技術賦能、公共博弈與復雜適應性治理幾個方面,對平臺治理的邏輯進行系統思考,提出平臺治理的科學模式和有效機制。
關鍵詞:平臺治理 技術賦能 公共博弈 復雜適應性理論
作者范如國,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漢語哲學”論綱:本源思想、論域與方法
摘要:對于人類共同的普遍關切,不同的語言世界會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資源加以回應。建基于漢語之上的哲學理應深入思考在此語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關切。不少學者開始使用“漢語哲學”這個概念,并在發展中逐步形成與“中國哲學”不同的范式與概念。“漢語哲學”問題的提出與表達直接涉及漢語世界的精神結構、漢語概念的構成以及漢語本身的特質與規律。“漢語哲學”建立在“迂回”他者的自我省思之上,而這需要將“西方哲學”的“普遍性”重置為“他者”才能完成。這是一種哲學上的“范式轉換”。在這個意義上,從普遍性問題、本源性思想、規范性建構三個層面來梳理“漢語哲學”的理論框架,意在突出“漢語哲學”的原創性、規范性、開放性、未來性、世界性等特征。
關鍵詞:漢語哲學 普遍性 本源性差異 合法性問題
作者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200433)。
世界、身體和主體——關于主體性的再思考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在心靈和軀體二元對立的基礎上來理解主體性的,這種理解使人們難以把握“世界”和“身體”。世界是人通過身體與自然所建立的意義關聯系統,認識的對象是從世界之中凸顯出來的。而身體不同于軀體,不同于人們在各種身體模式中所理解的身體。身體的運動會有身體圖式,這個身體圖式不僅與世界互動,而且通過這種互動確立了世界的統一性。人們之所以難以理解世界與身體,是因為人們受到了拜物教思想的影響。而借助于世界概念,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體和客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的自身自然的強調就把人的身體的要素凸顯出來了。在文明史上由于人對于內在自然的恐懼而導致心靈和軀體的對立。馬克思把人的世界還給人自身的觀點,為化解這種對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關鍵詞:世界 身體 主體 主體性
作者王曉升,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