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歷史規律的辯證性質——馬克思文本的呈現方式
摘要:從《德意志意識形態》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就把對人類歷史發展一般規律與具體社會形態發展特殊規律的辯證統一性的探討視為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在《資本論》中,這種理論特點通過資本主義批判的科學方法論而清晰地展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憑借這樣的辯證解讀視角在歷史觀解讀上超越同時代其他思想家。對這一點的強調不僅有利于我們對當代國外學界從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的二元論框架來解讀唯物史觀的理論努力進行有效的剝離,從而使我們對唯物史觀的深層內涵作出更為清晰的把握,而且還能使我們在歷史觀和方法論層面上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唯物史觀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一般規律 特殊規律 唯物史觀 辯證統一
作者:唐正東,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系教授(南京210023)。
現代中國民族文學觀與共同體詩學建構
摘要:民族文學觀是對文學與民族關系的觀念表述及理論建構。現代中國民族文學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辯證的思想張力,顯示出以時間性為表、空間性為里、多元一體、邊界明晰、縱深多層的民族共同體空間意識。在話語實踐上,現代中國民族文學觀主要借助核心概念民族性進行表述,而民族性又常常借民間性、平民性、階級性等概念表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應當重視現代中國民族文學觀所蘊含的民族共同體詩學,充分闡發其多元開闊的審美共同體意識、辯證的思想張力、包容共生的文學倫理觀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族文藝本質論。
關鍵詞:現代中國 民族文學觀 共同體詩學 辯證張力 文學倫理
作者:謝剛,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江震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福州350007)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知識體系·
探究政策機制的類型匹配與運用
摘要:從現代化角度審視,總結與歸納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政策機制與模式匹配,有助于當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也為更長時段的國家治理調整提供思考。長期以來,我國在重大體制機制改革或新型政策體系的決策實施中,形成了國家治理中的行政主導機制,實現了較高的治理效率。新時代的政策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變,公眾對政策問題解決、決策科學性、政府治理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精準施政為支撐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公共政策過程也正在配合著政策對象的多元趨勢,演化出了多方博弈機制和影響網絡機制,契合了宏觀政策環境的變化。政策機制的運用從單一走向多元意味著治理形態呈現權變特征,而政策機制運用的轉型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在重大政策改革中,公共政策類型的分化與行政主導機制不匹配帶來的施政挑戰亟須關注。通過靈活協調使用各類政策機制,能夠減少模式匹配帶來的經濟社會成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效果。
關鍵詞:治理現代化 政策機制 權變策略 國家治理
作者:趙靜,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100084)
·全球化與價值沖突·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比較研究
摘要: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獨立運行,已致當今全球經濟頻發金融危機。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揭示了這種現象背后的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構建“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投入產出模型,測度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前向與后向關聯度,解析虛擬經濟自我循環對GDP構成的影響,實證分析總體表明,2001—2016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虛擬經濟自我循環的規模仍在擴張,須對國際金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
關鍵詞:馬克思 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 自我循環 投入產出
作者:劉曉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田恒,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網絡空間安全立法的雙重基礎
摘要:為保護自身的網絡空間安全,各國紛紛立法,由此形成了網絡空間國家化趨勢。然而,這一趨勢越是加深,網絡空間安全秩序內含的矛盾越發凸顯,這源于封閉性的國家立法在面對具有跨越性的網絡空間時,立法目的難以達成,而隱藏其后的則是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二元論對立思維。我國《網絡安全法》中的網絡數據和《數據安全法》中的數據的認知差異深受這一思維的廣泛影響。為此,需回到網絡空間本身的跨人格性、跨國家性與跨空間性等屬性,反思我國現行網絡安全立法。在明晰主權國家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辯證關系基礎上,確立網絡空間安全立法的雙重基礎,構建一套包含立法理念、基本原則與體系構成要素的安全立法基礎性規范。
關鍵詞:跨越性 網絡空間國家化 網絡安全立法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作者:張龑,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犯罪統計與犯罪治理的優化
摘要:完善犯罪治理體系、提升犯罪治理效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犯罪統計數據既是犯罪治理的成果展現,是觀察測量犯罪現象的重要工具方法,又是評判犯罪治理績效的基本依據。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犯罪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我國的犯罪現象在內部結構上正呈現“雙降”與“雙升”的趨勢,犯罪治理的績效相當好。在大數據時代,因應國家治理和犯罪治理的要求,犯罪統計應基于法治主義改進其統計指標體系,基于數據互聯的要求改進統計組織體系,基于數據共享的原則改進其發布和應用制度。置身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語境中的犯罪治理,是系統作用于犯罪現象的科學之道。以循數治理為切入,優化犯罪治理的戰略目標和政策立法,準確定位治理對象,合理配置治理資源,科學評價治理績效,充分運用科技手段,顯著提升治理效能,是新時代犯罪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將數字、數據、大數據運用于犯罪治理,可以促進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刑法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深度融合,促進犯罪學、刑事政策學、刑法學由“事實學”“決策學”“規范學”共同向“犯罪治理學”轉型。
關鍵詞:犯罪統計 犯罪治理 大數據 國家治理 國家治理現代化
作者:盧建平,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5)。
企業項目制與生產型治理的實踐——基于兩家企業扶貧案例的調研
摘要:近年來,一些企業動員大量的人力、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下鄉,努力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與企業的主營業務優勢緊密結合,客觀上打造了一種可復制、可造血、可持續的協同治理模式。強調國家與社會視角的治理理論因為缺乏“市場的視角”而未能有效回答這一新現象背后的機制和后果。選取兩家企業跨界社會治理的實踐作為個案研究發現,這些企業通過“企業項目制”的資源動員方式,緩和了生產目標和治理責任的張力。它們像組織產品生產一樣經營鄉村,在組織化鄉村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形塑了所在地區“生產型治理”的特征。生產型治理對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積極的效應,也有潛藏的風險。
關鍵詞:生產型治理 企業項目制 企業扶貧 社會治理
作者:呂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北京100732)
·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電商技術變革與農戶共同發展
摘要:數字技術的創新與社會化應用是人類未有之技術變革,在中國已經進入起飛階段,其中電商是數字技術變革在當下的典型形態之一。既有研究認為技術變革的總效應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關注數字技術變革初始階段對發展機會的影響,聚焦最不可能獲得新發展機會的貧困鄉村數字技能弱勢農戶的發展機會,研究發現,順著數字技術變革的自然邏輯,電商技術在鄉村的確制造了技術門檻,帶來了發展機會的不平等。但有利的鄉村內部社會環境可以消解技術變革自然邏輯的消極影響,為數字技能弱勢農戶提供發展機會,甚至縮小其過去累積的貧富差距。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則為數字技術紅利普惠經由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關鍵詞:數字技術變革 鄉村電商 數字技能 機會平等
作者:邱澤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學系教授;喬天宇,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后。(北京100871)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中華法的政治機理——基于秦漢與古羅馬時期的比較視角
摘要:在中華法律文明定型的重要歷史階段,秦漢時代建立了典型的集權體制,并通過集中調配資源和強勢國家理念,對“法”的形式淵源、施行方式、側重領域及司法標準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與同時代的古羅馬相比,可看出二者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各自特點。兩大帝國相關狀況的比較顯示,“法”的差別與政治權力結構密切相關。這種以歷史為試驗場的解釋性比較可能超越中西法律比較的東方主義,更深刻地描述和理解中國的法與傳統,并解釋法與其他社會要素的關系。
關鍵詞:中華法 政治權力結構 秦漢 古羅馬 比較法律史
作者:王志強,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200438)。
中國近古以來的鄉村地名
摘要:中國近古以來鄉村聚落地名群風貌的時空差異一直存在。宋代鄉村聚落地名群風貌存在東南、華北兩種類型。東南類型以鄞縣、琴川為代表,鄉村地名中以“村”“莊”為通名者均占一定比例,通名中水文地名較多,“姓氏+家+通名”式地名所占比例較大。從宋至清,該類型鄉村地名群的風貌和地名變化較少,鄉村地名最為穩定。華北類型以安陽、瀘州為代表,其鄉村地名中以“村”為通名者所占比例較大,特別是“姓氏+村”式地名所占比例最大。安陽的鄉村地名中“方位+同名”式搭配使用較多且一直相沿,以“村”為名的特色長期不變;而瀘州的鄉村地名風貌變化較大,特別是以“村”為通名者比例大大下降,清代出現大量“姓氏+家+自然通名”式地名。地名群風貌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時代差異,往往是特定地域、特定時代人群的共同訴求驅動形成的。鄉村聚落地名群的空間差異和時代變遷背后,隱藏著真實的鄉土歷史記憶。
關鍵詞:鄉村地名群 鄉村聚落地名 空間差異 時代差異
作者:藍勇,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重慶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