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
發布日期:2021-08-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摘要:數字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也成為數字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數字文化產業的現狀與未來成為重要研究領域。技術與文化關系的演變分為技術未賦能、技術加持和數字技術賦能三個階段。可以從賦能消費者、賦能創意者、賦能生產者、賦能社交行為和賦能文化傳播五個方面來分析數字技術如何提升文化產業的效率,如何推動數字內容成為文化產業的主體部門和數字傳播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結構存在影響,文化消費結構、生產結構、市場結構和國內外比例結構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具有兩大優勢:大市場與傳統文化資源。目前,對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一個質疑,即數字技術的強大力量是否會導致技術表現強、文化內涵弱的問題。實際上,創作者追求文化內涵的動力和消費者對文化內涵的向往,將推動數字時代不斷產生內涵豐富、持久傳承的文化精品,數字與技術的融合既能形成多元文化生機勃勃的文化原野,也能造就具有深刻思想和精湛藝術表現的文化高峰。作者江小涓,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北京100084)。摘要: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對生產關系的重大影響之一,是由此產生的數字鴻溝普遍拉大了社會貧富差距,但數字鴻溝問題在中國的影響及其填補和克服,具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特殊性。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由于農村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數字金融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居民收入和消費的顯著增加,特別是對于那些無法接觸到互聯網的家庭。因為數字金融主要通過促進農業向非農業的就業結構轉型,提升工資性收入和農業經營性收入,促進消費,進而抑制數字鴻溝擴大。數字金融發展必須同時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關鍵詞:數字鴻溝 數字金融 發展不平衡 社會主義制度 農村脫貧攻堅作者張勛,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副教授(北京100875);萬廣華,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上海200433);吳海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武漢430073)。否定辯證法:探尋主體外化、對象性異化及其揚棄——馬克思《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摘要》解讀摘要:馬克思1844年寫下《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摘要》,是他在第一次經濟學研究進程的最后,通過重溫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這部特殊的文本,在這個重要的專題性思想實驗中完成的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從而深刻掌握了黑格爾以勞動外化—對象性的物性存在的異化及其揚棄的否定辯證法和證偽物性表象的批判認識論理論。這構成了整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勞動異化理論的內里邏輯構架。關鍵詞:馬克思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摘要》 勞動外化 對象性 揚棄異化摘要:分配正義并非僅指涉“得其應得”和“個人所有權”,也并非僅是一條抽象的法權原則。分配正義歸根到底是特定歷史階段生產方式的反映,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所指涉的“物質生產方式”的事實原則和規范性價值,它與不同歷史階段的所有制形式、財產關系直接相關。馬克思揭示“人的依賴關系”階段的勞動所有權關系,批判“物的依賴性”階段的資本正義和個人所有權,目的是倡揚“真正共同體”的按需分配正義和通達人的自我實現。只有從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所開創的哲學視角和理論視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分配正義的歷史生成邏輯。中國的分配制度延展了馬克思分配正義的層級和結構,既牢牢把握按勞分配的主動權,又有效抑制“資本邏輯”的負效應,從而使分配正義展現出特定歷史階段中的積極效應。作者黃建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100875)。摘要:個人同一性這一哲學經典問題,在當代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進路是心理連續性理論,其中,新洛克主義代表帕菲特給出的診斷具有深刻影響。但帕菲特對經驗的“去人稱”化處理使得經驗淪為價值中立的事件,從而個人的持續生存僅僅是與死亡相對的存活,而不是作為理性行動者的繼續存在。帕菲特的理論困境與同一性要求存在沖突。為此首先需要澄清:人們在什么意義上將同一性賦予了實際上的差異性?放棄傳統的時刻同一性確認思路,重新表述對持存問題的設問,進而嘗試從語言角度探討理解同一性的途徑,有望走出困局。這一途徑不再單純強調時間片段中經驗的聯系性,不把自我看作由事件經驗本身決定的,而將自我看作個人借助語言對其經驗的賦歸、闡釋和預期。這種融貫一致但又持續修正的反思性重構,確保了具有內在關聯的經驗融入并造就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我”。如此,歷時的同一性不是一種已然成型并等待發現的實在,而取決于人們用什么方式將現在的自我與過去之我和未來之我塑造為同一。作者費多益,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102249)。編者按: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考察,實地察看了莫高窟,察看了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聽取了敦煌研究院在石窟文物保護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介紹。在敦煌研究院,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習近平強調,“加強敦煌學研究”,“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時值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發表兩周年,又恰逢黨的百年華誕,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指引下,敦煌學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態勢。目前,“敦煌文獻等重點古籍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認識與理解,展示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地區古代遺跡和文物的豐富性及其對于學術研究的基礎性作用,筑牢文化自信的學術基礎,我們約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新江教授、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劉進寶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郝春文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項楚教授、敦煌研究院趙聲良研究館員,分別圍繞中西交通史、中古史地、中古宗教史、語言文學史、藝術史五個領域的問題,撰寫了本組文章。這些文章從敦煌原始文獻出發,深入爬梳,以實證性的研究方法,真切地表明敦煌文化是“藝術寶庫”“璀璨明珠”“珍貴史料”。我們希望本組文章對于進一步推進敦煌學研究有所幫助。敦煌文書所記絲綢之路的新篇章
榮新江
敦煌學對中古史地研究的新貢獻
劉進寶
敦煌文獻展現的中古宗教史研究新圖景
郝春文
敦煌語言文學資料的獨特價值
項楚
百年敦煌藝術研究的貢獻和影響
趙聲良
摘要: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事件”及其后續進展在日本掀起軒然大波。時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大正德謨克拉西著名代表吉野作造與眾不同,對中國學生抗議“侵略的日本”表示理解,進而提出了“和平的日本”與中國國民“提攜”的訴求,并為此寫信給曾經的學生李大釗,邀請北大師生訪日。對吉野作造的提議,李大釗積極回應,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則一波三折。為消除李大釗對吉野作造所創“黎明會”的疑慮,吉野作造不僅通過記者淵泉(陳溥賢)在報刊上發表談話,而且派遣學生訪問上海學生聯合會和李大釗,親自密訪北大。“五四事件”一年后,北大學生訪日得以實現,但這與吉野作造的中日兩國相互“提攜”的初衷——打倒各自國家的軍閥和官僚政府、防止“過激思想”的蔓延,相去甚遠。究其原因,在于無論是接待訪日團的東京帝國大學的新人會,還是北京大學訪問團,兩國學生更關心的是蘇俄革命。關鍵詞:五四事件 吉野作造 李大釗 新人會 過激思想作者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南京210023)。摘要:傳統新聞業憑借諸結構性要素之合力,逐漸從社會系統邊緣走向中心,最終導致傳播結構的“封閉化”。以“元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媒介打破固化的專業壁壘,解構封閉化的傳播結構,進而促動雜合體新聞業的興起。這種新聞傳播新業態源自技術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人的“技術化”“媒介化”,它是人類實體與以新技術要素為核心的非人類實體密切互動、共同發揮效力的新聞業態。技術成為重要的行動者,“聯結”“開放”和“過程性”成為未來新聞活動的顯著特征,大眾傳播時代形成的相對封閉、穩定的“強結構式新聞再生產”,逐漸被開放、聯結且高度易變的“弱結構式新聞再生產”所取代。傳播結構變動中的新聞業呈現高度不確定性。在超限的不確定性中尋求相對確定性,成為當下及未來新聞傳播實踐面臨的巨大難題。關鍵詞:元技術 新聞業 “新新媒介” 媒介邏輯 傳播結構 作者姜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張濤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上海200433)
責任編輯: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