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大變局與戰略全局·
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敘事主題 吳宏政
國際法的守正與創新——以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規范需求為視角 趙駿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論關于認識本身的認識 王路
重思正義——正義的內涵及其擴展 楊國榮
“意法論”:中國文學研究再出發的起點 張伯偉
·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數字平臺的反壟斷監管 孫晉
制造業在中國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郭克莎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地方政府的價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周尚君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研究在西方的反響 鄒進文
唐宋古文典型在清初的重構 郭英德
·大變局與戰略全局·
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敘事主題
摘要:近代西方世界歷史理論包括三種范式,即休謨和盧梭為代表的“契約論范式”、康德為代表的“目的論范式”和黑格爾為代表的“神正論范式”。基于唯物史觀的發現,馬克思完成了對近代西方世界歷史理論的范式革命,開創了世界歷史理論的“唯物史觀范式”。由此,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敘事主題也發生了根本變革,即人類自身向著自己命運主宰者的回歸。進入21世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判斷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成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敘事主題。這一敘事主題為重新確立人類對世界歷史反思的自我意識,堅持在兩種制度并存條件下實現人類和諧共生的世界歷史觀,在“變局”中開展出確定性的“新局”,為尋求人類文明新的形態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范式革命 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吳宏政,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春130012)。
國際法的守正與創新——以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規范需求為視角
摘要: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是內在于國際秩序演進史的歷史性議題,也是全球治理時代亟待回應的現實性命題。在全球治理視野下,國際法守正與創新呈現出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國際法創新的起點是守正,即遵從國際法的現代性、崇尚國際法的價值性、遵循國際法的規律性。現階段國際社會的動態發展促生新的規范需求,從而為國際法的創造性發展創造空間。推動國際法創新符合國際法發展的客觀需求,也是我國維護國家利益的可行路徑。國際法創新的思維模式應處理好時空聯結、新舊傳承和內外互動,國際法創新的路徑應注重領域與層次的識別、規范模式的選擇以及時機和成本的考量等維度。作為新興大國,中國可在國際法創新中形成規范話語,引領規則創新,直面國際社會新生的規范需求,通過激活規則的有效性推進國際法治深入發展,展示中國的法治成就,通過推動中國國際法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為國際法治提供中國立場和方案。
關鍵詞:兩個大局 國際法治 守正創新 全球治理 規范需求
作者趙駿,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杭州310008)。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論關于認識本身的認識
摘要:形而上學是關于認識本身的認識,是哲學史主線上的東西。形而上學與加字哲學形成區別:一種加字哲學是與加字所表達的東西相關的認識。這里區別的實質是,形而上學的研究是先驗的,加字哲學的研究是經驗的。形而上學的探討始終圍繞著句子,因為認識是由語言表達的,而句子是表達認識的基本單位。與句子相關有三個方面:語言層面的基本句式是“S是P”,涵義層面是語言所表達的東西,語義層面的核心概念則是“真”。形而上學的研究始終圍繞著“是”與“真”進行,涉及這三個層面,尤其是第三個層面,它揭示的是句子的真之條件,并幫助說明前兩個層面。應該認識形而上學的性質和特征,應該加強形而上學的研究,并通過形而上學的研究更好地推進哲學的研究。
關鍵詞:認識 句子 真 先驗
作者王路,鄭州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鄭州450000)。
重思正義——正義的內涵及其擴展
摘要:正義的原初內涵,體現于得其應得,后者又與權利無法相分。從本源層面看,權利的獲得具有偶然性:無論是天賦的智力和體力,還是社會背景,最初對個體而言都非必然,以此為“應得”的依據,無法避免社會的不平等。羅爾斯提出作為公平的正義,但又以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的預設為其前提,這種預設基于邏輯的假設,呈現某種抽象的形態。羅爾斯對正義的理解仍沒有離開權利的視域。更為現實的取向,是在“得其應得”之外,引入“得其需得”的觀念。以“得其需得”為原則,獲取社會資源的依據便不再僅僅是個體擁有的權利,而是需要本身。如果說羅爾斯主要以“平等高于應得”為價值取向,那么“得其需得”則以“仁道高于權利”為價值前提。“得其應得”主要體現底線之維的正義,相對于此,“得其需得”不僅揚棄了“應得”的任意性和不平等性,而且賦予正義以仁道的規定,在這一理解中,正義的內涵也可以得到某種擴展。“得其應得”主要彰顯了正義在形式層面的本來含義,“得其需得”則既體現了正義的實質內涵,又為超越正義提供了歷史前提。
關鍵詞:正義 得其應得 得其需得 仁道高于權利
作者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上海200241)。
“意法論”:中國文學研究再出發的起點
摘要:“意法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和批評方法,雖然這一概念出現在明代,至清初由創作論轉移到批評論,但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儒家和佛教經典解讀的基礎,以及文學批評史上對“法則”探討的長期積累。作品中的“意”是由所指代表的內容,而“法”是由能指代表的形式。其宗旨是,就創作而言,作者要透過“法”以完美地呈現“意”;就批評而言,讀者要從“能指”去把握“所指”。但批評傳統中的“意法論”尚處于“未完成”階段,只是建立了基本原則,其內涵和意義需要我們在理論上繼續闡發并在實踐中繼續完善。通過“文本化”“技法化”和“人文化”的分解,期待將“意法論”三位一體地融合起來,并在研究實踐中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平衡,就可以經受20世紀以來種種批評模式的挑戰和考驗,也可以直面當下文學研究的種種弊端和缺陷,成為今日文學研究再出發的起點。
關鍵詞:意法論 文學研究 文本化 技法化 人文化
作者張伯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210093)。
·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
數字平臺的反壟斷監管
摘要:數字平臺的動態競爭、跨界經營、網絡效應、寡頭競爭等特征,使得壟斷問題嚴重且復雜,破壞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抑制創新活力,阻礙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反壟斷監管。傳統監管“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治亂循環是我國市場監管的痼疾,平臺反壟斷監管需要避免這一監管悖論。數字平臺的雙邊性市場、動態性競爭和顛覆性創新也需要適配的反壟斷監管理論創新——秉持謙抑性理念確立積極的包容審慎監管原則。當下語境的強化監管,并非片面強調從嚴監管加重責罰,重點在于監管轉型,實質在于監管創新,旨在通過監管轉型和創新切實改進監管。良法乃善治前提,需要與時俱進加快修訂《反壟斷法》并配套相關規定漸進健全數字競爭規則,為監管提供高質量制度供給;依據良法積極推進高效的包容審慎監管、公平公正監管、協同整體監管、激勵性監管、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技術賦能監管,是實現平臺反壟斷監管的善治之道。
關鍵詞:數字平臺 反壟斷監管 謙抑性理念 積極的包容審慎監管原則 數字競爭規則
作者孫晉,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制造業在中國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中國新發展階段,工業化階段的演進使制造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在中等收入階段,制造業增加值和TFP較快增長,促進了GDP增長和整個經濟TFP增長,成為大國經濟順利進入高收入階段的重要原因。參考高收入大國在中等收入階段結束時的制造業平均比重以及經濟發展質量較高的歷史經驗,同時考慮到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對產業結構變動所具有的一定調節作用,中國在進入高收入階段前后的一段時期,制造業占GDP比重應保持在28%至30%之間。借鑒其他大國在中等收入階段普遍實施制造業發展戰略和促進政策的經驗,中國“十四五”時期應加強對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導向,研究制定促進制造業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依靠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制造業中高速增長。
關鍵詞:制造業 中高速增長 高質量發展 中等收入階段
作者郭克莎,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彭繼宗,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泉州362021)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
地方政府的價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摘要: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目前,對地方政府行為動因的既有解釋,以“利益—權力”的技術分析代替了對制度的價值研究,無法有效說明地方政府的超經濟行為邏輯,難以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治理績效背后的深層機理和治理體系中的制度倫理。在組織結構上,黨政結構中的地方政府、國家行政內的地方行政、中心工作下的價值評價導向,為地方政府的價值治理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制度依托。引入歷史維度可以發現,地方政府的價值治理任務經歷了從“團結目標”到“利益目標”,并邁向“綜合目標”的漸變過程。地方政府增長激勵是價值目標引領的結果,它將在目標調適中實現優化和轉型。面對瞬息萬變的風險治理格局,地方政府不僅亟須科學技術賦能,更需進一步優化價值動員機制,從提升組織內聚力出發,在價值目標吸納、價值治理運作和價值協調反饋等方面加快實現制度升級,實現價值、制度、技術三個層面的治理能力提升。隨著“綜合目標”的不斷豐富,地方政府將隨之調適價值目標內涵,在價值吸納和整合中提升價值體系的社會適應性,從而進一步集聚起價值治理的強大力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價值治理 組織結構 制度倫理 制度化
作者周尚君,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重慶401120)。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研究在西方的反響
摘要:19世紀中葉,隨著中國被迫納入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體系之中,中國經濟思想亦開啟了“西學東漸”的進程。伴隨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發展,中國經濟思想也開始影響西方,對西方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制定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此,近代中國在經濟學“西學東漸”過程中,呈現出中西互鑒的局面。基于英文文獻,在全球視野下考察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可以擴展研究內涵,展示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對世界經濟思想優秀成果的吸納和對世界經濟思想發展的貢獻,凸顯對人類文明互鑒的關注與思考。
關鍵詞:經濟思想 全球視野 近代中國
作者鄒進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武漢430073)。
唐宋古文典型在清初的重構
摘要:清初五十余年,經由士人群體的倡導和實踐,唐宋古文在文壇上逐漸超越秦漢文、六朝文,成為文人的歸趨、文體的正統、文章的矩范和文法的淵藪。清初士人清醒地反思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論與古文創作,進而深入闡釋唐宋古文原于道、生于心、精于法的形態特征,在觀念上重新建構了“趨于正”的唐宋古文典型。鑒于唐宋古文容易滋生空疏淺薄之弊,清初士人極力倡導根本經術、自成一家的古文習作途徑,從而提純與升華唐宋古文典型,使之達臻醇雅。在與社會文化互動中重新建構的唐宋古文典型,契合清初學術思潮的總體走向,成為“經世致用”的書寫載體,既足以彰顯士人承續文明的精神期望,又足以輔助朝廷推行文教的文化政策,因而成為有清一代文章的“正體”。
關鍵詞:唐宋古文 典型 清初
作者郭英德,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保定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