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理論與實踐
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中引領時代前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 謝伏瞻
世界歷史與中國道路的百年探索 吳曉明
農民土地問題與中國道路選擇的歷史邏輯
——透視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一個重要維度 孫樂強
開拓政治經濟學中國話語新境界——中國民營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 張菀洺
抗日根據地舊體詩詞創作與中國形象塑造 肖百容
黨建引領下的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創新 黃曉春
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智慧 張雄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重構“法的淵源”范疇 雷磊
大變局與戰略全局
知識形態演進的歷史邏輯 韓震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 詹冬華
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理論與實踐
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中引領時代前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
摘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的論述具有基礎性的理論地位。習近平的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把握什么樣的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黨在百年歷史中怎樣把握了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怎樣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等問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都是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的結果。百年來,黨堅持在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勇于自我革命,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歷史表明,正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是無產階級政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標志;只有用活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正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要樹立大歷史觀,從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作用、聯系變化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要善于從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運動變化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必須發揮領袖人物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方面的杰出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百年 歷史發展規律 大勢
作者謝伏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北京100732)。
世界歷史與中國道路的百年探索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決定性地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一種本質的關聯。這種本質的關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并通過中國道路的百年實踐獲得歷史性的證明。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當今中國發展的世界歷史意義在于,中國在完成其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的同時正在開啟出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
關鍵詞:現代性 世界歷史 中國共產黨 中國道路 百年探索
作者吳曉明,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學院教授(上海200433)。
農民土地問題與中國道路選擇的歷史邏輯——透視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一個重要維度
摘要:農民土地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唯物史觀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一百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圍繞農民土地問題,推進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土地改革,走出了中國獨特的革命、建設、改革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從大歷史觀的高度,深層透視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農民土地問題的認識及其解決路徑,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演變及其獨特意義,也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初心使命。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土地問題 農民 革命道路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鄉村振興
作者孫樂強,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系教授(南京210023)。
開拓政治經濟學中國話語新境界——中國民營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實踐和理論創新,從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附屬和補充”的提出,到上升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從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確立,再到進一步明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經濟發展及其理論創新經歷了四個演進階段。民營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在要求的回應,是對實現共同富裕正確路徑選擇的回應,是對人的行為理性及其利益訴求規律的回應。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民營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關鍵詞:民營經濟 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政治經濟學
作者張菀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教授;劉迎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102488)
抗日根據地舊體詩詞創作與中國形象塑造
摘要:與其他現代舊體詩詞一樣,抗日根據地舊體詩詞一直沒有得到研究者足夠的重視,更不要說以現代性品質入史。其實,舊體詩詞在抗日根據地是一個巨大的存在,特別是它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可謂情理交融、簡約明快,反映了積極進取、健康向上而又自由雄健的價值觀和審美風尚,詮釋了國家民族的希冀與夢想。這既有助于對共產黨領導人及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的藝術表達,也有利于新型軍民魚水關系與延安政治形象的形塑。抗日根據地舊體詩詞塑造了全新的中國形象。這一形象傳遞出宏大的歷史足音,體現了民心所向,也振奮了國人軍人士氣,展現出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樂觀奮進的精神氣象,打破了長久以來舊體詩詞缺乏現代性和不能入史的“臆斷”,有助于重新認識舊體詩詞的功能、價值及在整個抗戰文藝和文學史中的地位。
關鍵詞:抗日根據地 舊體詩詞 中國形象 文化自信 精神氣象
作者肖百容,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沙410081);張寧,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益陽413000)。
黨建引領下的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創新
摘要:在我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改革進程中,黨建引領已成為推動多方主體協同共治和提升基層治理體系整體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以上海城市社會治理創新的歷史進程為例,揭示黨建引領的整體制度內涵,發現其蘊含了跨組織協調、為流動社會搭建治理網絡、推動治理共同體成長三個維度的制度要素。這些制度要素借助于黨建的政治引領、激勵驅動、網絡整合機制有效應對了治理轉型中諸多深層挑戰。立足于治理轉型的歷史進程,黨建引領對于推動服務型政府改革、引領中國社會公共性有序發展、實現治理網絡全覆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其中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創新的新路徑。
關鍵詞:黨建引領 社會治理創新 運行機理
作者黃曉春,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上海200444)。
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智慧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是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人追求全球經濟正義、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富民的經濟學說。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有著厚重的哲學基礎:涵蓋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精粹。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經濟學本質上不是工程學,它不是以簡單的技術數據來昭示市場的機運或風險預警,而是在揭示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在追求歷史進步和經濟正義的哲學境遇中,更深層次地確保經世濟民、治國理政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經濟正義 哲學智慧
作者張雄,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上海200433)。
學術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再反思
重構“法的淵源”范疇
摘要:長久以來,關于“法的淵源”范疇的討論紛繁復雜,與相近范疇糾纏不清。在法理論層面,法的淵源理論以法的適用為視角,致力于尋找和證成對司法裁判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規范基礎。相應地,法的淵源就是司法裁判過程中裁判依據的來源,在法律論證中發揮著權威理由的功能。它包括效力淵源和認知淵源兩種類型。效力淵源在司法裁判活動中具有主導地位,認知淵源須獲得效力淵源的認可并與之相結合才能起作用。如此定義,既能有效區分法的淵源與其他規范材料(裁判理由),又能恰當界定“法的淵源”與“法”及“法的(表現)形式”這兩個范疇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當代中國法的諸“淵源”的地位進行準確分析。
關鍵詞:法的淵源 法理論 裁判依據 效力淵源 認知淵源
作者雷磊,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088)。
大變局與戰略全局
知識形態演進的歷史邏輯
摘要:人類因內在地具有知識內涵的勞動而與動物區別開來,而實踐活動中有意識的知識內涵越是增長就越是屬人的活動。如果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那么生產力的發展往往體現在生產力所反映的知識形態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越是在知識生產上處于領先地位,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越是走在世界歷史的前列。人類知識形態經歷了從經驗形態到分科的原理形態知識,再從原理形態發展到在信息技術平臺上形成的差異化或交疊形態的知識。中國在經驗形態知識的時代處于領先地位,卻因原理形態知識的落后而相對衰落,所以中國應該抓住新形態知識轉換的歷史時機迎頭趕上,力爭再次成為世界創新國家。這就要求人們審時度勢,分析影響創新的不利因素,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和人才培養機制。當然,中國也必須認識到自身制度優勢等有利條件,堅定走向世界創新國家前列的信心。只要中國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建立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體系和培養機制,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
關鍵詞:知識形態 知識生產 科技創新 創新型國家 歷史邏輯
作者韓震,北京師范大學哲學思維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文明起源、文明互鑒與文化發展
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
摘要:在中國早期,除了老莊等先秦諸子所開啟的哲學思辨型空間觀,還存在一類呈現于天文、地理、禮儀等實踐領域的應用型空間觀。此類空間觀以宇宙意識為源發點,以天人關系為核心問題,通過墓葬、建筑、器具、圖畫、文學等人文符號形成一個“小宇宙”符號體系,成為早期中國的集體精神意志與民族文化密碼。該空間觀不僅對同期藝術形式的凝定起到決定性作用,也為后世藝術留下清晰的形式觀念印痕,對中國形式美學具有發軔開先之功。由于天人關系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這種涵攝了早期空間觀的藝術形式法則為后世藝術的審美實踐及理論提升埋下了伏筆,成為影響中國藝術形式品格鍛鑄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早期空間觀 宇宙天象 方位地形 禮儀人倫 藝術形式
作者詹冬華,江西師范大學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文學院教授(南昌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