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9期
發布日期:2020-10-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9

    馬克思唯物史觀敘事中的勞動正義 劉同舫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劉曉力
    財政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的代際流動性 范子英
    科研合同的功能性規制 胡明
    早期社會心理風險對健康的影響效應——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 高明華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導向(20142017) 傅廣宛
    文化自信與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創建 李偉昉
    騎士制度與西歐中世紀戰爭 倪世光
    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朱小略


馬克思唯物史觀敘事中的勞動正義

作者:劉同舫,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杭州  310058)。

內容摘要:尋求和探明勞動正義的本真內涵與現實表征貫穿于馬克思唯物史觀敘事的始終。馬克思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解放的本質需要,在審視人類勞動與人類歷史的相互關系中闡明了勞動正義與生產正義、社會正義之間的層級結構,確立了勞動正義在這一結構中的邏輯先在性,并確立了作為勞動正義前提的自由向度和解放維度。唯物史觀與現代性批判的敘事方式是馬克思論述勞動和正義命題時的基本遵循,他從勞動異化和私有制角度對勞動的“非正義性”進行歷史解構與前提批判,批判了“資本正義”“經濟正義”的非正義性實質。馬克思揭示了勞動與資本及其衍生的勞動內部關系的悖論,從“勞動自由”的高度破解了理論謬誤。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內蘊的敘事力量以及批判向度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論域之中可被重新激活并啟發新知。

關鍵詞:唯物史觀  勞動正義  勞動關系  勞動生產形態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作者:劉曉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內容摘要:在廣義涉身認知理論的背景下,對認知科學最具代表性也是當前最為活躍的認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三條路徑幾個焦點問題的考察,能揭示出這些路徑所面對的理論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對于認知心理學的表征問題而言,除了命題式表征,可以承認以身體為基礎的知覺表征作為原初表征在基底層提供認知與行動的因果說明;對于腦神經科學而言,主張破解意識難題可行的路線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綜合研究;對于人工智能而言,倡導借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結合的方法去建構心智的認知架構,未來既滿足人類價值也兼顧機器利益的可信賴的道德主體應當是人—機交融的延展認知系統。在這些考察過程中可以看出,哲學與前沿的認知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既構成雙向挑戰的態勢,又具有雙向推進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效應,這種效應為實現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

關鍵詞:哲學  認知科學  心理學  腦神經科學  人工智能

 

財政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的代際流動性

作者:范子英,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

內容摘要: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目標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特別是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化,進而有利于提升人力資本的代際流動性。基于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在地區競爭的框架內討論縱向轉移支付的作用,發現轉移支付能夠有效促進人力資本在代際間的流動性。將2010年人口普查微觀數據與縣級財政轉移支付數據進行匹配,基于出生年份群組和地區兩個維度的差異,考察轉移支付能否提升人力資本在代際間的流動性,驗證了以上理論結論,且一般性轉移支付與專項轉移支付內部的教育類轉移支付的作用更為明顯。基于此,為促進人力資本獲得的公平性,需要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特別是提高教育類轉移支付的占比。

關鍵詞:財政轉移支付  人力資本  代際流動性

 

科研合同的功能性規制

作者:胡明,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廣州  510006)。

內容摘要:科研經費資助由權力管制轉向合同規制,治理創新是契合科研合同規制的必然要求。推進科研經費有效治理,應厘清科研合同屬性,但將其定性為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抑或組合合同,都難以解決科研經費治理的難題。縱觀科研合同性質的全貌,將其定位為公私融合合同,合于合同背后承載的科研關系特質與科研合同規制的演進脈絡。科研合同規制應遵循科研自由的法秩序,建構與合同屬性相適應的功能性規制模式,打造科研合同功能性規制的創新體系。科研合同功能性規制的制度化,既應補充同具拘束力的非合意要素,又應實現合意要素的再造,形成內容系統、邏輯清晰、權責明確的規范體系。由此以功能性規制作為合同規制與治理創新間的連結橋梁,推進科研經費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科研合同  功能性規制  科研經費  公私融合  治理創新

 

早期社會心理風險對健康的影響效應

——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

作者:高明華,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哈爾濱 150001)。

內容摘要:在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的背景下,“預防為主,減少疾病發生”的健康促進策略被置于優先地位。探究導致老年疾病的早期風險因素,是預防和干預的前提,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題中之義。基于全球疾病負擔(GBD)的傷殘權重評估結果,對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中的健康狀況賦予傷殘權重,并以傷殘損失生命年(YLDs)為量化指標,評估早期社會心理風險對老年健康的預測作用。結果表明,早期社會心理風險顯著增加老年傷殘損失生命年,對于老年高危健康狀況也具有顯著預測力,并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因果性的。此外,研究識別出四項導致老年生命質量嚴重折損的早期社會心理風險,即身體暴力、童年遷移、母親精神健康和父親身體健康。針對這些風險因素的干預措施將有利于延長老年人的健康預期壽命,降低我國未來的養老負擔。上述發現對于從個體生命時間上游預防老化疾病的發生,實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傷殘權重  傷殘損失生命年  社會心理風險  健康預期壽命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導向(20142017)

作者:傅廣宛,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  102249)。

內容摘要:政策數量變化的“背離現象”表明,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問題的構建基礎在2014年已經開始發生轉換,較早適應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內容的調整方向在于改變結構性失衡和提高前瞻性。提高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政策的績效,需要盡快實現由階梯式政策過程偏好向均衡式政策過程偏好的轉換。政策工具選擇模式是否向著有利于提高政策績效的方向衍變,取決于政策對象、政策環境及政府的威權程度等要素之間的互相調適。治理模式以公共政策為表現形式,透過公共政策的運行,能夠觀察和描述治理模式。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可以表述為:政策問題的構建基礎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政策工具選擇模式強調國家主導,政策的結構性不對稱表明需要加強系統思維。

關鍵詞:海洋生態  公共政策  文種構成  政策工具

 

文化自信與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創建

作者:李偉昉,河南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開封  475001)。

內容摘要:創建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既是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歷史邏輯的必然,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學術創新能力和文化自覺程度,體現了中國學者為世界學術作出貢獻的遠大志向。對跨文化研究和闡發研究等核心問題的爭論,是中國比較文學發展進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持久的焦點。其突出特征表明,中國學派理論的形成、發展與創新都是在激烈爭論中實現的,彰顯了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內涵、意義及其深層次的文化自信訴求。客觀辯證地審視跨文化研究和闡發研究,正視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既有利于中國學派可持續健康發展,又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比較文學  中國學派  跨文化研究  闡發研究  文化自信  創建

 

騎士制度與西歐中世紀戰爭

作者:倪世光,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石家莊 050024)。

內容摘要:西歐中世紀戰爭的總體特征是頻發并持續向外擴張,這種戰爭總體特征與規范騎士群體的封建制度密切相關。在促進騎士及騎士軍隊成為專門化的軍事力量并使其參與封建戰爭進程當中,封建制度在政治、經濟、社會組織與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常態化支撐機制。在這種支撐機制作用下,騎士及騎士軍隊最終成為西歐中世紀戰爭頻發和向外擴張的主角。對中世紀戰爭總體特征及其社會成因的綜合性考察,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西歐封建社會特征,認清西方近代以來世界爭霸戰的歷史脈絡。

關鍵詞:西歐  中世紀戰爭  騎士制度  封建社會

 

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作者:朱小略,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上海  200433)。

內容摘要:外交研究有其獨到的學科傳統。自晚清、民國以降,就“中國外交源于何時”這一問題,歷史學界、國際法學界和外交學界曾提出過夏朝說、商朝說、春秋說與晚清說四類意見。隨著現代政治學研究對 “主權國家”的日漸重視,外交作為一種古老的政治活動,日益為“主權國家”觀念所限制和窄化,以至于在一段時間內,春秋盟會被移出了外交研究的視野。但追本溯源,外交活動的發端明顯早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無論從歷史的眼光,學科的傳統,還是當下學科的發展方向上看,有關中國外交起源的研究,都不應受到“主權國家”理論的過強影響,而應依照外交學自身對“外交”活動的界定而展開。中國古代自春秋始,即已形成成熟的外交傳統。春秋時期諸侯國的交往行為,盡管與“王權”符號密切相關,但就諸侯國間行為結構的特征來看,春秋盟會應當視為中國外交起源的一個有力的假說。

關鍵詞:外交起源  主權國家  諸侯國  春秋會盟

責任編輯:于濤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