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
勞動所有權原則的實踐效應 李志
人民意志:馬克思法哲學的思想特質 牟成文
現代詮釋學類型闡論 傅永軍
社會科學解釋的話語語境模型 殷杰
現代國家基礎性的社會政治機制——基于國族的分析視角 周平
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測度——基于微觀創新調查的跨期比較 安同良
重構罪刑法定原則 高巍
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 包智明了程國君
近代中外條約研究的話語體系構建 李育民
勞動所有權原則的實踐效應
作者:李志,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哲學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武漢430072)。
內容摘要:馬克思在所有權問題上展開的批判,并非直接針對勞動所有權原則本身,而是針對這一原則在當時的社會實踐中所觸發的消極效應。這包括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從道德上對無產者的責難以及將雇傭勞動混同于一般勞動所帶來的資本主義辯護;也包括當
時歐洲工人運動受其影響而過分關注工資問題卻忽視雇傭關系與剩余價值的實質。作為一種理論原則,勞動所有權并非只能帶來負面的實踐效應。這一原則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確立與貫徹,將賦予勞動以崇高性,賦予勞動者占有和保護自身財產不可辯駁的權利。由此勞動所有權原則的軸心將從所有權轉向勞動本身,最終完成勞動所有與勞動所有權在事實和價值上的統一。
關鍵詞:勞動所有權 勞動價值論 實踐效應
人民意志:馬克思法哲學的思想特質
作者:牟成文,華中師范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教授(武漢430079)。
內容摘要:在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實行中充分表達“人民意志”,是馬克思深刻批判與根本顛覆傳統法哲學致思理路并重構其價值的基石。馬克思法哲學的理論本性需要我們超出已有研究范式與路徑并從更為寬廣的視域來深刻把握其整體脈絡和基本特質。對于如何在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實行中充分表達“人民意志”并由此來實現人的解放的問題,馬克思在深刻批判黑格爾法哲學和創立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通過建構“科學社會主義”,既深入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條件”并科學揭示完成這一問題的性質,又使無產階級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因此馬克思法哲學必將導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就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人民性構成了馬克思法哲學的基本特質和邏輯必然。
關鍵詞:“人民意志” 馬克思法哲學 國家制度 科學社會主義
現代詮釋學類型闡論
作者:傅永軍,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暨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濟南250100)。
內容摘要:德國學者舒爾茨將現代詮釋學劃分為三種類型:技藝詮釋學、詮釋哲學和哲學詮釋學。舒爾茨的劃分富有洞見,但卻證明不力,缺乏哲學根據。從存在論上說,現代詮釋學從方法論詮釋學轉型發展為存在論詮釋學,同時伴隨著其哲學基礎從傳統實體存在論向著現象學存在論的轉換,存在論立場上的差異是導致現代詮釋學分化出不同類型的源發根據。從理解功能的規范解釋上說,不同類型詮釋學有著不同的認知取向,并隨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技藝詮釋學關注“正確理解”,詮釋哲學關注“理解何為”,而哲學詮釋學則致力探究“理解的條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這個更為根本的哲學問題。對現代詮釋學進行類型研究,有助于澄清詮釋學概念,了解現代詮釋學家族的復雜性,把握現代詮釋學的意義,推動中國詮釋學研究的多樣化發展。
關鍵詞:現代詮釋學 類型 技藝詮釋學 詮釋哲學 哲學詮釋學
社會科學解釋的話語語境模型
作者:殷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孟輝,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太原030006)
內容摘要:圍繞社會科學解釋是否屬于科學解釋這一社會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現有的科學解釋模型很難適用于社會科學解釋,根本原因在于這些解釋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學,其背后所體現的“主體—世界”二元關系無法應對變化的社會世界。以話語語境為本體,把主體和世界的二元關系轉化為話語、話語語境和世界的三元關系,不僅可消解傳統語境的主體性依賴,而且展現了話語語境和社會世界之間的規范性關系。此框架下構建的社會科學解釋的話語語境模型,無須假定主體認知不變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論和現象的解釋關系轉化為話語語境和世界的關系,既適用于社會科學解釋,也與自然科學解釋兼容。話語語境模型表明,社會科學解釋揭示了社會現象背后的規范性,其解釋力來源于話語語境向社會世界輸出的規范性。
關鍵詞:社會科學解釋 話語語境 規范性 模型
現代國家基礎性的社會政治機制
——基于國族的分析視角
作者:周平,云南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昆明650091) 。
內容摘要:今天以“民族”概念來指稱的眾多群體中,與國家結合在一起并具有國家形式的民族,即nation-state中的nation,因其突出的國家特征和意涵而被稱為“國族”。國族,即一個國家的國民共同體。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族應對具體社會政治問題而創制的有效方式沉淀為以人口國民化、國民整體化為基本內涵的一系列機制。這些機制對于現代國家、現代社會乃至現代文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義。因此,國族也成為近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基礎性影響的社會政治機制,從而也構成準確認知世界近代以來歷史與現實的重要視角。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人口跨國流動的經常化、持續化和規模化的出現,帶來了國家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方面給國族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也突顯了國族建設在現代國家建設中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揭示國族的本質進而對其形成準確的認知,就成為政治學及相關學科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國族 民族國家 人口國民化 國民整體化 社會政治機制
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測度
——基于微觀創新調查的跨期比較
作者:安同良,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京210093);魏婕,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西安710127);舒欣,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內容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40余年的“增長奇跡”,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但中國制造業企業真正創新行為的“黑箱”依然未打開。一般而言,技術后進國需要完成技術進步的“三級跳”:跟跑、并跑與領跑。通過對創新測度歷史演化的回溯和反思,提出創新分級測度理論框架與方法;基于江蘇的實踐,跨期對比2002年與2014年微觀創新調查數據,全面審視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行為與能力,系統探究中國企業創新在全球的方位。實證分析發現: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呈現出“傳統產業領跑、中端產業跟跑并跑、高端產業跟跑為主領跑為輔”的“前高后低的傾斜V型”態勢。據此,對處于領跑、并跑和跟跑的企業或行業,應明晰其不同需求和定位,在產業政策上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實施差異化、異質性的產業政策,提升產業政策的靶向性。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 創新 微觀創新調查 分級測度 中國創造
重構罪刑法定原則
作者:高巍,云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昆明650091)。
內容摘要:罪刑法定原則,作為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產物,受制于時代變遷和理論預設,在實踐中并未充分發揮自由保障價值,在懲罰犯罪的確定性方面也不斷動搖。即使不斷面臨沖擊,作為現代法治體系的重要原則,罪刑法定原則也應當得到堅持和維新。首先,實定法原則受到實質法論的沖擊,不具法律形式的其他淵源成為事實上的罪刑依據。基于此,有必要重申實定法的法源專屬性。其次,刑法文本的可能文義邊界無法從經驗上清晰劃定,但不能因此否定文義邊界,而應當放棄經驗事實的客觀邊界設定,進行規范性邊界的劃定與證成。最后,應當承認和接納司法的明確性責任,作為立法明確性的補充,并構建立法明確和司法明確的雙層明確性體系。其中,刑事立法的明確性,應當從行為指引和司法限制兩個角度構建標準。刑事司法的明確性,則要從立法文本出發,通過建立立法文本的次級一般性規則,對立法文本進行具體化,使立法文本得以不斷接近具體特定的案件事實,最終建立立法文本和案件事實的涵攝關系。
關鍵詞:罪刑法定原則 實定法 文義邊界 明確性
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
作者:包智明,云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昆明650504);石騰飛,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青島266061)。
內容摘要:我國北方草原牧區廣泛推行的牧區城鎮化政策,延續了中國長期形成的草原生態治理政策的定居化特點。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的過程需要重新審視牧民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認識牧民的流動性特征。在具體實踐中,以牧業合作社、草原生態旅游業等新的組織方式和生計方式推動的牧區重建,可以讓牧民在牧區與城鎮之間往返流動,牧民在享受城鎮多元生計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繼續在牧區從事牧業生計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的雙贏,從而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牧區城鎮化 草原生態治理 牧民流動性 牧區重建
延安革命家的詩詞創作實踐及詩史價值
作者:程國君,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繼凱,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西安710119)
內容摘要:延安革命家的詩詞創作實踐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的寶貴精神財富,但一直缺乏整體關注和系統研究。以毛澤東和懷安詩人為代表的延安革命家,將自己的詩詞創作與時代、民族、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結合,使早期的“延安頌詩”成為抗戰文學乃至現代文學中的“鋼和鈣”,至今鼓舞世人。延安革命家的詩歌創作既尊重中國古典文學古樸、典雅、凝練的抒情傳統,又吸收五四文學的自由品格,并融入英雄主義的宏大敘事。這種“舊瓶裝新酒”的藝術創新既推動古典抒情傳統的現代轉換,又引導現代文學朝著大眾化、通俗化方向不斷發展。這給當下的詩歌藝術探索帶來重要啟示:當代詩歌創作不能疏離古典詩歌的藝術傳統、只靠“橫的移植”開拓詩路。堅持人民性的創作立場,緊跟時代、貼近大眾,實現實踐性與藝術性的辯證統一,才是新時代詩歌創作的正途。
關鍵詞:延安革命家 舊體詩詞 史詩品格 形式探索 價值啟示
近代中外條約研究的話語體系構建
作者:李育民,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長沙410081)。
內容摘要: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而言,近代中外條約關系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研究領域。清刷殖民話語,駁正強權邏輯,奠立該領域學術話語的基礎,是破除西方中心論的樞括,具有現實借鑒意義。堅持民族立場、維護國家主權,客觀判析近代中外條約的屬性及其演化,是這一話語體系的核心訴求和中心旨趣。闡發共同價值、挖掘傳統精華,通過揭露西方背離共同價值的強權性質,闡析中國傳統觀念的作用影響,凸顯該話語的中國元素。吸收先進文明、趨應時代潮流,展現與時俱進和包容求新的學術品質,洋為中用,將他山之石融入中國話語,并探悉中西文明的相通性。以上基本理念,其要旨在于以此為內核搭建具有客觀品質和中國特色的中外條約研究范疇和話語體系,在該領域推介和提升中國學術的地位和價值。
關鍵詞:近代 中外條約 話語體系 中國特色